..續本文上一頁瀾陀寺(Nalanda,或意譯爲施無厭寺)興起時;後來,在劄馬拉希拉寺(或意譯爲戒香寺,Vikramashila)的時期,金剛乘法教開始盛行。這並不表示法教本身有所改變,而是由于佛行事業任運而顯的功德,不同的法教爲了順應不同時代衆生的不同根器而興起。
目前,我們受益于息護(Shantarakshita,又稱爲住持菩薩)、藏王赤松德贊(Trisong Deutsen)及蓮華生大士所確立的法教。一般而言,藏傳佛教被稱爲“金剛乘”,然而這主要是叁戒金剛持有者的系統:外戒——個人的別解脫戒;內戒——菩薩戒;密戒——金剛叁昧耶戒。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格魯、薩迦、噶舉及甯瑪,全都倡導同時持守叁乘戒律的這個系統——不論修持的是何種法門。
一般的佛法開示都提到輪回是依因緣而存在的現象,因此,輪回不具任何自我的本體,且缺乏具體的存在性。涅槃也一樣缺乏具體的存在性,涅槃的意思是“超越了痛苦”。既然輪回的苦是可以超越的,則輪回顯然真的存在;但是,如果輪回缺乏具體的存在性,那麼,涅槃應該也一樣不具真實的存在性,是不是?
然而,我們談論到佛性本身從不被輪回的染汙所減損,也不被涅槃的清淨所提升。彌勒尊者將佛性比喻爲珍貴的珠寶,不論是埋藏在地下爲泥土覆蓋,抑或被挖掘出土、洗淨並擦亮,珠寶本身一直都完全不變——它與生俱來的本性不爲泥土覆蓋,抑或被挖掘出土、洗淨並擦亮,珠寶本身一直都完全不變——它與生俱來的本性不爲泥層所汙染,也不因清洗的過程而有所增進。同樣的,不論尚被煩惱所遮蔽,或已擺脫煩惱,證悟本質一直保持其本俱的清淨與無染,沒有絲毫改變。對法道上的行者而言,“有遮”與“無遮”的佛性有極大差異;而實際上,差異完全在于障礙,佛性則如同深埋于土中的珍寶,一直都完全不變。
根據經典法教系統,行者依推論、演繹的方法開展對染汙下的佛性的信念;但是,根據金剛乘的大手印或大圓滿法教,行者以實修的方式體認佛性。例如,在得授大手印或大圓滿的直指教法之後,行者安住于禅修,往內觀照,在認知的那一刹那,障礙完全淨除,行者直接見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佛性。
學員:噶舉派認爲,唯識論是完全錯誤的見解,或只是部分錯誤的見解?唯識派的修持是否能達到完全證悟?
仁波切:唯識論系統、聲聞系統及獨覺系統的究竟見解有一些缺點,但也有優點,因此,步入這些學派的修持道時,行者的進展將很緩慢。然而,盡管有這類缺點,行者最後還是能契入較高的修持道。
至于唯識論,一切唯心造的見解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其過患在于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實存在性。然而,這並不是很重要,因爲如果行者依據唯識論學派的信念去修持,他將能淨除惡行。
常常有人問我:“證悟本質真正存在的信念,和心的本性具有真正存在性的唯識論見解有什麼不同?”答案是這兩者相當不同。因爲證悟本質是覺醒狀態與空性合一,不具任何實質,這種覺醒的狀態自然充滿智慧——證悟的功德;可是,這並不表示證悟本質具有任何真實或具體的存在性。
然而,唯識論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實或具體的存在性,換言之,即心的認知真正存在。此派的學者認爲,如果真實的認知——意識——不存在,認知事物的基礎就不存在,因此,他們確信某種具有認知能力的東西真正存在。這和中觀(梵文Madhyamika)的見解相抵觸。證悟本質是空性但覺醒的見解,則和中觀哲學一致;但是,證悟本質其實超越了存在與不存在的限製。
以實際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試著去探討它;堅稱我們討論的題目並不真正存在,似乎有些不實際,不是嗎?因此,通常我們說證悟本質確實存在,但這並不表示它未超越四種邊見(常見、斷見、亦常亦斷見、非常亦非斷見)。
學員:知識障和兩種無明——俱生無明及概念性無明——有什麼關系?
仁波切:知識障指執守主體、客體及行爲叁者有別的概念(叁輪明)。例如,布施時,我們想:“我是布施者,那人是接受者,我們之間有某種事物的傳遞。”僅只持守這個觀念,不論多麼微細,都構成一般所稱的知識障或所知障,因爲它遮止了遍知一切、了知萬法真正本性的智慧;煩惱障則遮止了解脫——兩者都是無明。
然而,就知識障而言,無明本身並不是輪回的因,可說是一種中性的狀態,只表示執守一種概念,並未涉及煩惱,因此,知識障是“未混合的無明”。但是,煩惱障是“混合的無明”,因爲它和貪婪、嗔恚、傲慢、疑嫉等負面情緒混合在一起。
這和其他開示所敘述的兩種無明——俱生的無明及造作的無明,或本俱及概念性無明——有所不同。“俱生無明”是與生俱來或本初的無明,是不知道事物的本性;“概念性無明”是因概念造作而成的無明,指以非真正適切的概念及非真正蘊有的特質標示事物。這兩者有些微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看到一張桌子時,心想“這是一張桌子”,這只是知識障,這種概念遮止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無法覺知此物體的空性本性。然而,僅只想到“這是一張桌子”,仍然沒有任何特別不好的後果;但是,概念性無明的影響比較強烈一些,例如,加入主張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宗教,並認同其他信徒而想道:“是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從那時起,一連串錯誤的觀念將應運而生。
學員:“圖古(tulku)”和釋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仁波切:釋迦牟尼佛是無上的化身佛,是報身與化身同時化現于一,是收攝一切于一的體相。當今,我們不時談到“這位圖古”或“那位圖古”,似乎有很多圖古,但我覺得這是沒有報身的化身。
學員:所以,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說,身爲平凡衆生的我們,具有受到遮止的佛性特質,但這並不是化身的層次?
仁波切:只要證悟本質尚未彰顯,叁身就尚未顯現。此時此刻,它們還沒顯現。
學員:它們存在的層次是什麼?
仁波切:現在,我們不具有叁身,是不是?
學員:我以爲“有”,因爲法教說證悟本質永遠都在,且永遠都是清淨的,只是暫時被遮止而已。叁身同時存在著,否則這種說法就不是真的。
仁波切:你的報身在哪裏?
學員:被遮蔽了。
仁波切:在用詞方面,“證悟本質”和“證悟者”是不一樣的。在梵文中,“如來藏”(佛性)和“如來”(佛)也有所不同,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兩個不同的名詞了。“本質”指尚未彰顯或尚未被證知的特質,它僅像是花的種子,種子是種子而不是花,然而,如果被播種,種子即具有成爲花的潛能,但是它還不是花。
學員:那就是我的問題核心。種子具有一切潛能,但是,就“果”而言,你不能忽略成長的過程;事實上,成長是不可或缺的,是不是?
譯者:這稱爲法道或道。
學員:是的。換句話說,“突然證悟”或“頓悟”這種事並不存在,行者必須經過整個過程,包括證知叁身。
仁波切:開展的過程完全在于個人的能力。例如,大乘法教說證悟需要叁大劫之久,然而,根據金剛乘法教,行者可以非常迅速就認知本性並完全證悟,這有時在一生之內就可達到,有時需要好幾世。時間的長短並不一定,我們不能說你立即就會開悟,或要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開悟。
學員:煩惱障的俱生層面和知識障的俱生層面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煩惱障的俱生層面和嗔恚、傲慢、疑嫉等煩惱有關,是與生俱有的、不須培養就有的。知識障的俱生層面指諸如“我”及“他”等觀念,是與生俱有、不須教導就會的。
學員:我們能立即離棄這一切障礙嗎?
仁波切:我們無法說立即離棄一切障礙是不可能的,因爲有“頓悟道”;然而,一般來說,這是一步一步地漸進過程。煩惱是非常微細的。
學員:接觸到證悟本質似乎可使行者立刻離棄障礙。
仁波切:在目前,即使證悟本質被證知了,也未完全免于障礙,因爲證知、彰顯及全然圓滿的覺醒有所不同。在初地菩薩的階段,佛性已被證知,但尚未完全彰顯。在修道上,行者的佛性仍然不時被各種染汙所遮止,因此,這稱爲“修道”,因爲行者必須藉由修持一再地開展證悟本質,並習于證悟本質。當一切障礙終于完全被淨除時,全然證悟的功德就自然彰顯。
學員:粗重和微細的障礙有什麼不同?“粗重”是否像嗔怒一樣顯而易見,而“微細”則比較像是種子,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就不活躍,但具有升起的潛能?
仁波切:是的,就像是這樣。粗重的染汙是明顯或顯現出來的染汙。微細的染汙是看不出的,且未真正顯現出來,但是,它們被細分爲九個等級:極粗、中粗、微粗、粗中、中中、微中;粗微、中微、微微。這九個等級相對于二地至十地所淨除的障礙。微細的染汙並未呈現出來,但是隨時都可能蹦出來,如同種子突然發芽一般。然而,某些種子並沒有那麼容易就發芽,例如極其微細的煩惱,須在具足諸多因素之後才可能發芽。
學員:修道是否連最後一點至爲微細的障礙都鏟除了?
仁波切:在初地菩薩的階段,造作層面的極粗重染汙都已淨除了;其他九地則全都屬于修道。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