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證悟

  證 悟

  

  第五金剛論題是關于證悟本質的彰顯。因此,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染汙完全淨除時,完全彰顯的證悟本質。

  證悟可分爲第八點解釋:

  ·本性

  ·因

  ·果

  ·作用

  ·功德

  ·示現

  ·恒常

  ·不可思議 

  本性

  第一點敘述兩種功德:

  ·圓滿離棄

  ·圓滿證知

  由于證悟本質的本性是明性或明覺,可比喻爲太陽和天空。陰天時,天空顯得蒙胧不清,連太陽都被遮住了;然而,烏雲一消散,燦爛的太陽立即在無雲的藍天中太放光芒。同樣的,雖然證悟本質一直存在,且已具有圓滿離棄及圓滿證知的一切功德,但這些功德被煩惱障和知識障所遮蔽,因此無法彰顯,不僅如此,甚至證悟本質也因暫時被這些障礙遮止而無法被認知。但是,當我們進入“五道”,然後逐漸走過不清淨的七地,再走過清淨的叁地,最後藉由金剛叁昧地而淨除最後的障礙時,證悟本質將完全展露,其功德也將立即顯現,這就是完全開悟的成佛境界。

  證悟本質是恒常、持續不斷及不變的,染汙是暫時的,但被鏟除之後,染汙會再出現嗎?不!永遠不會再出現。先前,我們提到誤以爲繩子是蛇的比喻。起初,我們以爲那條繩子是一條毒蛇,但是,仔細審察之後,發覺那條“蛇”其實只是一條繩子;之後,不論多常看到那條繩子,都再也不會誤以爲它是一條蛇。同樣的,一旦我們真正得到洞悉法界的內證,將永不再誤解萬法的本性。

  因

  達到恒常、持續不斷及不變之證悟境界的因是什麼?

  證悟之因可分爲兩個層面:

  ·無概念造作

  ·辯識的智慧

  證知一切現象的空性本質之後,行者將不造作、不執著任何事物是這樣或那樣的概念。就證悟而論,這稱爲“無概念造作”;若缺少這項特質,行者將繼續造作關于現象的概念,不斷有“好”、“壞”、“不好不壞”之類的想法。由于這些概念,貪戀、厭惡或冷漠的情感將應運而生;再因爲這些情感,煩惱也將應運而生,輪回的痛苦將永續不斷。因此,當概念造作——輪回的主要原因——由于了知萬法本性的內證而淨除之後,行者將能在證悟道上不斷地進展。所以,無概念造作是達到證悟的主因。

  第二個原因——辯識的智慧——和無概念造作是共存的。這是清晰地辯認及識別一切事物的智慧,這種智慧是非概念性的。無概念並不表示這是一種空無的狀態,或如同沈睡、空洞的狀態;我們並不應該認爲無概念如同白癡一般是非不辯,只是腦筋一片空白、張大嘴巴、兩眼茫然地呆坐著。

  果

  第叁點敘述證悟之果;煩惱和知識二障的全然淨除。

  當貪執的煩惱淨除時,證悟本質如同撒滿蓮華的淨水;當嗔恚的煩惱淨除時,證悟本質如同又圓又滿的月亮,一點兒殘缺都沒有;當愚癡的煩惱淨除時,證悟本質如同無雲遮蔽的太陽。

  當雲層消散時,太陽的光明就全然綻放;同樣的,一旦這叁大煩惱淨除時,圓滿的功德就自然展現。

  作用

  第四點稱爲證悟的作用或功用。全然證悟有同時得到自利和利他兩種成就的作用,即圓滿離棄的成就利益自己,及圓滿證知的成就利益他者。

  功德

  因免于生、老、病、死,證悟本質具有恒常、持續不斷、平靜及不變四種功德。

  示現

  證悟境界如何顯現?證悟境界藉由法身、報身及化身等叁身示現。因爲已達到兩種圓滿,行者于是自然得到自利的法身,然後展現利他的兩種相對形相或色身——報身及化身。這兩種色身依度化對象的清淨程度而顯現,因此,爲初地至十地的菩薩衆說法時,佛陀以報身的形相示現。

  報身是什麼?報身的藏文是“龍確佐(格)培庫”(Longcho dzogpey ke)“龍確”的字義是“喜悅”或“財富之豐沛”:“佐(格)培”的意思是“完整”或“無缺”,因此,這是全然的喜悅。合起來,報身一詞的意思是圓滿喜悅身。

  圓滿喜悅身和證悟有何關聯?我們必須了解佛陀度化衆生的大願。他計劃先引導一切衆生脫離輪回的迷惑及痛苦,把他們安置在清淨的菩薩地;接著,圓滿開悟的佛要引導所有住于菩薩地的菩薩契入完全證悟的境界。在引導菩薩成就圓滿佛果的部分,佛陀以報身的形相示現,因此,報身的喜悅是圓滿了達佛果大願的喜悅。“圓滿”表示願望完全達成。

  一般而言,“庫”的意思是“身”。就兩種色身而言,“身”指能達成願望的化現體;依此意義,化身是神奇的化現身。如果佛陀只以報身的形式化現,不清淨的一般衆生將無法有所進步,佛行事業因此將是有限的,于是,報身化現出化身。

  化身的顯現形式非常多,可爲殊勝化身,如釋迦牟尼佛:可爲受生化身,如轉世化身;也可爲事業化身,依不同衆生的需要及性情而以不同的形相顯現。

  簡而言之,證悟是一種叁重的顯現,或稱爲叁身;法身先化現爲報身,然後再化現爲化身。

  恒常

  從身爲平凡衆生直到完全開悟的整個過程中,佛性本身一直是絕對不變的,因此,法身的本質是恒常的。由于其化現是連續不斷的,故報身具有恒常的連續性。報身不同于法身,其本質不是恒常的;但是,由于報身形相不間斷地轉動*輪,所以它是連續不斷的。報身佛化現之後不會在消滅。由于這種不滅的存在,報身的連續性是恒常的。

  化身缺乏恒常的本質及連續性,但具有“無間的恒常性”。化身利益衆生的事業活動從不間斷,但是,化身在六道的任何一道都未保持連續性;當一化身形相完成利益某道衆生之後,它在另一時間與地點重新出現,繼續利益衆生。化身的形相有生有滅,因此不具恒常的連續性。

  不可思議

  具有叁身的佛果爲何是不可思議的?一般衆生無法理解全然證悟的境界,因爲法身的彰顯是由于證知一般衆生尚未證知的究竟本性,因此,證悟是不可思議的。

  以上八點是第五金剛論題——證悟——的解釋。

  問答:

  學員:爲什麼知識障不是輪回的因?

  仁波切:僅只造作主體與客體的概念並不是輪回的因,起自概念的情緒——例如喜歡、不喜歡、不在乎等——才是輪回的因。知識障是煩惱障的基礎,但是,有時我們僅有知識障,沒有煩惱障,此時,知識障本身並不會導致輪回。

  學員:您能否解釋“多樣事業化身”是什麼?

  仁波切:“多樣事業化身”可能不是完美的翻譯,它的意思是化身的形相不一定是人,例如,化身可能以獅子、兔子或山羊的形相直接或間接利益衆生。受生化身的例子包括未經受生而神奇地出現某一段時間的人。

  舉個實例來說。佛陀有一位名爲[日/阿]嘎(Rabga )的弟子,他是一位喜愛彈奏西塔琴(梵文sitar)的國王。[日/阿]嘎的琴藝相當傑出,常常一彈奏就是幾小時,他的友伴也都是佛陀的弟子。雖然[日/阿]嘎對佛法有信心及興趣,但是,當其他人去聽法時,他卻甯可在家彈琴,因此,他有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去聽法,不過佛陀知道,收伏他的時機終于要到了。

  那時,佛陀化現爲琴藝高超的樂師受生化身,此化身樂師前去皇宮,走入庭園,坐下來開始彈西塔琴。當國王聽到這美妙的琴聲時,他心想:“啊!這真是一位優秀的樂師。”于是,他召請這位應化的樂師,並問:“你是誰?”樂師回答:“我聽說您是偉大的西塔琴樂師,所以我前來向您挑戰。您願意接受我的挑戰嗎?”國王同意和他較量琴藝。于是,他們走入國王的寢宮,開始演奏比賽;最後,化身樂師竟然得勝,這使國王非常訝異,因爲他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佳的西塔琴師。

  之後,兩人又同意做更高難度的比賽。他們開始割斷琴弦,每一回合都少一條琴弦,但化身樂師仍然技勝一籌;他們繼續割斷琴弦,直到一根弦都不剩,但是,化身樂師仍然每回必勝。由于具有證悟的大能力,佛陀的化身仍然彈奏出美妙的樂音——即使他的西塔琴已經沒有琴弦了。(笑聲)國王當然無法彈奏無弦琴,刹那間,他的傲慢及自尊全然瓦解了;于是,他終于誠心地前去接受佛陀的法教。這便是受生化身的例子。

  學員:是否曾經有化身化現爲非佛教上師?化身一定都是佛教上師嗎?

  仁波切:化身可能以各類各樣的形式化現,例如獅子、兔子,甚至其他宗教的追隨者或上師,這完全取決于化身是否能藉由某種特定形式而利益衆生,並引導他們步入正確的法道。其他宗教的上師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但是,如果他們把衆生引入不正之道,則必須不是化身。

  學員:如何藉由修持而了知自我本體不存在?了知外物沒有自我本體是否比了知個人自我缺乏存在性容易?一旦了解一個層面之後,對其他層面的了解是否很快就會自然産生?

  仁波切:這得視修持而定。如果遵循的是達到阿羅漢果位的小乘道,則行者只能了悟個人缺乏自我存在性(人無我);如果修持的是大乘菩薩道,則行者只能了悟萬法缺乏自我存在性(法無我);如果修持的是金剛乘的大手印或大圓滿,那麼行者將由決定“事物的真正本性是什麼”開始。

  外物及心都有外顯及內在的本性,但是,藉由大手印或大圓滿的修持,行者可立即發覺心的本性。因此,行者可同時了解個人及事物都缺乏自我存在性。

  學員:請說明“迷惑”實際上指的是什麼?

  仁波切:目前,由于無明的力量極其強大,因此我們誤解事物的本性;由于心中的困惑,我們無法審察事物的本性到底是什麼。例如,在睡眠中我們可能夢到自己在叢林裏被一只老虎追趕,老虎愈來愈逼近,即將把我們吃掉;我們非常害怕,想逃得遠遠的。但夢中的我們無計可施,因爲無法阻斷夢中的感受;然而,只要能審察當時的情形,就會發覺叢林及老虎其實都不存在。事實上,我們所覺受到的事都不是真的,但是,由于受製于強烈的覺受,使我們無法停下來審察真正的情況。然而,如果一位具有天眼能通的人在旁邊,看見我們身陷叢林、被野獸緊追的夢境,他可以把我們搖醒,並說:“嘿!醒來!不要害怕!這只是夢!”那…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證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