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经。每夜讽持。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元嘉中。渡江遇风。舟将覆。师惟诵经不彻。觉舟在波涛中。迎飙截流。如有人牵之。倏忽抵岸。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扶风人。为师病。同侣三人。入河南霍山采钟乳。探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灭。冏默诵法华。凭诚乞济。又存念观音。有顷见光如萤火。追之。遂得出穴。后作普贤斋。有二僧来礼佛。出门飞空而去。众皆惊异。
宋释昙谛
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汉末附中国。后徙吴兴。父彤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一僧呼黄为母。寄麈尾拂。并铁镂书镇二枚。及觉。见二物具存。因孕生师。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师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曰。忘之矣。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法华奥旨。辩若悬河。尝随父至樊邓间。遇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尊宿名。师曰。曩昔和尚。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遭野猪所伤。今忽逢汝。不觉失声耳。[契-大+石]初不记忆。乃询彤。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先师为姚苌讲法华经。贫道为都讲。苌赠先师二物。因追思弘觉入灭。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事。弥增悲仰。师晚入吴武丘寺。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后还吴兴。闲居涧饮。二十余载。元嘉末。示寂于山。
宋释昙邃
止河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正法华经。日一遍。尝夜中忽闻叩户云。请师九旬说法。师不许。固请乃赴。犹在眠中。不觉身已在白马坞神祠中矣。并一弟子俱在。自尔每日密往。人无知者。后寺僧于祠前过。见两高座。师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讲说声。又闻奇香。于是共传神异。至夏方竟。
宋释普明
临淄张氏。少出家。禀性清纯。忏诵为业。诵法华经。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六牙象在其前。
宋释宝通
梵行精修。长诵法华经陀罗尼品。久而灵异。时杨桥村有赵姓妻。为魅所凭。请师诵陀罗尼品。有神现形。呼其鬼受责。赵妻得差。后病再发。师往。见所责鬼在前。师曰。前已诫治。那得再来。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鬼叩头哀乞去。病遂愈。
宋释僧登
止庐山大林寺。通诵法华。昼夜不息。一日忽见空中有一银殿。渐下于房。忽变金殿。师遂入殿。坐起经行。如是三载。远近从化。为人说戒。口放光明。一日出外归。谓弟子曰。今登金殿不复出也。即翛然脱化。异香弥月。
宋释法慧
本姓夏侯氏。秉志精苦。律行冰严。大明末。东探禹穴。隐天柱山。诵法华经。日周一部。志耽人外。楼居三十余年。王侯税驾。止拜门而返。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相引接。诵经处。恒有彩云笼于空中。
宋释慧亮
少有清誉。立寺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学徒云集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之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悟。将绝复兴。著玄通论行世。
宋扬州释慧果
少以蔬素自节。太始中。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圊侧见一鬼致敬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厕鬼中。法师慈悲。望垂拔济。有钱三千埋柿树下。愿取为福。师告众掘钱。为造法华经一部。后复梦鬼云。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谢而去。
宋京师释慧益
广陵人。孝建中。止竹林寺。诵法华经。精勤苦行。誓焚身。效药王菩萨故事。帝遣使劝不听。大明七年。以佛生日。诣阙辞帝。嘱以佛法。乃于钟山置油镬。以吉贝缠身。手自执烛以然。诵药王品。火及眼。方声绝。时闻笳管之声。异香芬馥。帝夜梦师更嘱付护法。翌日设大会。敕于焚身处建药王寺。
宋释僧瑜
余杭人。初于庐山南岭。建招提精舍。常持法华。孝建二年六月。谓众曰。结累三涂。情形之故。情将尽矣。形亦宜捐。药王之辙。独何远哉。遂别众入柴龛。端坐诵药王然身品。发炬以焚。众见紫气腾空。旬日所焚处生双桐。识者谓娑罗双树之兆。
宋尼慧玉
长安人。住江陵牧牛寺。诵法华楞严等经。旬日通利。元嘉中。焚香礼佛誓曰。若诚心有感。舍身之后。得见佛土。七日之内。愿见佛光。至第五夜。寺东林树。忽现光相。形色赫然。众叹希有。
宋元嘉时。尼道寿诵法华满三千部。每见空中有光明宝盖。垂覆己顶
宋蜀都罗玙妻费氏
少诵法华。勤至不倦。后病心痛垂绝。属纩待时。俄梦佛手摩其心。应时而愈。家众俱睹金光。亦闻香气。
宋简静寺尼智通
舍戒适梁群甫。生子七岁。家贫无衣。思为尼时。有素绢所书法华经。即练捣为衣着儿体。忽遍身生疮。白虫周咂。号叫旬日而死。闻空中语云。坏经为衣。得此华报。果在地狱。亦元嘉中事。
宋王玄谟
太原祁人。元嘉中。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将见杀。梦人告曰。能诵法华普门品观音神咒千遍。可免。既觉。诵之不辍。忽报停刑。后官至开府。
宋元嘉四年。初都人孙彦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惠称。常诵法华。忽见江浦有光。掘之。得金佛一躯。先有铭曰。建武六年庚子。官寺道人法新造。盖法新乃妾之前身也。
齐永明中。扬州高座寺释慧进。吴兴人。少雄勇任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布衣蔬食。誓诵法华。用心勤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先障。经愿既满。病亦良已。后愿回此诵业。获生净土。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年八十余。无疾而化
齐释弘明
会稽人。贞苦有志节。永明中。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经。修习禅定。六时不懈。每旦瓶水自满。实诸天童子为给使也。每坐禅。虎尝伏室内。见师端然不动。久之乃去。
齐释法匮
姓阮。吴兴於潜人。出家枳园寺。朴然自守。不涉世事。长诵法华。每斋会得直。聚以造旃檀佛像。像成。自设大会。其本家侨居京师。是旦还家。又至定林。复还枳园。后三处考覆。皆见师来中食。实是一时。而三处赴焉。尔日晚还房奄逝。体甚香软。手屈二指。众咸悟其得果。因为起枳园寺塔。时齐永明七年。
齐释慧豫
黄龙人。游京师。止灵根寺。诵法华经。为救苦之津梁。尝于寝室。见三人扣户。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豫问何为。答曰。法师应寂。故来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满。无疾而卒。齐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齐释超辨
姓张。炖煌人。幼而神悟沉静。诵法华为常课。闻京师佛法大振。由巴楚达于建业。止定林寺。闲居壁坐。三十余年。诵法华经。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余力。永明十年示寂。僧祐律师为造碑。东管刘勰制文。未几。葬所产青莲花一枝。
齐释慧基
姓吕。吴钱塘人。十五出家祇洹寺。厉行精苦。善小品法华。还止山阴法华寺。讲宣经教。学徒麇至。乃于会邑立宝林精舍。梦普贤放光接引。因造普贤像。并六牙白象形。竟陵王。尝询以法华要指。乃著法华义疏三卷。建武三年。示疾。弟子梦梵僧数人。踞砌而坐。云从大乘国来迎基和尚。泊然而化。
齐释僧侯
姓龚。西凉州人。少出家。即知苦节。从游京师。诵法华光明经。二日一遍。六十余年。禅诵无废。筑室后冈。为安禅所。居恒奇香异卉。不知所自来。人登其户。肃敬冥发。时谓戒神阴护之耳。永元二年。微疾不食。乃索水漱口。合掌趺坐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字云英。敦义爱古。博览经籍。世称笔海。与文慧太子。并精佛理。每招致名僧。讲诸经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诵法华经。冥感雅梵。有类陈思。著净住子二十卷行世。净住者。即梵语布萨。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齐刘虬
字灵预。南阳人。精信释氏。衣粗布礼佛。长斋课诵。六时不缺。建元初。诏征通直散骑侍郎。不就。注法华华严二经。自讲佛义。建武二年。征为国子博士。徙居江陵西沙洲。其冬正昼。俄有白云。徘徊櫩户之内。又有异香。及钟梵声。端坐而化。
梁释慧约
姓娄。东阳乌伤人。童时聚沙为塔。垒石为座。年十七剃染。剡令周颙侧席加礼。于钟山造草堂寺。延师居之。太宰褚渊。太尉王俭。请师讲法华胜鬘等经。大弘法教。渊遇疾昼寝。见梵僧云。菩萨当至。寻有道人来者是也。俄而师至。遂豁然病愈。性耽禅诵。感异香入室。猛兽驯阶。尝入金华山赤松涧。时嘱神光。魑魅弭息。天监中。帝从师受菩萨戒。至王姬道俗。著箓者凡四万八千人。尝受戒时。有一干鹊历阶而上。戒毕。然后飞腾。又有二孔雀。徐行至坛。俯颈听法。大同元年坐逝。建塔志公墓左。
梁释法云
阳羡周氏。七岁出家。俊朗卓绝。诵妙法华。研精累思。年三十。于妙音寺。开讲法华净名。机辨风生。学者辐辏。又尝于光宅寺讲法华经。忽感天华满空。下如飞雪。时志公道超方外。每来云所。辄停信宿。称为大林法师。尝言吾欲解狮子吼。师即升座剖析。志弹指赞曰。善哉微妙矣。仪同袁昂家。有尝供养僧。发愿欲如师慧解。夜忽梦一僧云。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那得卒及。
梁云光法师
未详姓氏。普通二年。诏于内殿讲法华经。天雨宝华。天监中。帝以亢阳问志公。公曰。云能致雨。帝因请讲法华。至其泽普洽。雨即大霪。高下沾足。
梁释道琳
山阴人。有戒行。善法华涅槃。吴国张绪礼事之。天监中。居富阳泉林寺。寺有鬼怪。师至。鬼即销灭。弟子慧韶为屋所压。头陷入胸。师为诵法华经祷之。韶夜梦两胡道人。拔出其头。旦遂平复。众咸服其神感。
梁释法懔
姓严。枝江人。出家玉泉山寺。常诵法华。分卫一食。不卧常坐。荷锡远游。庐峰台顶。衡…
《法华经持验纪卷上(周克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