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持驗紀卷上(周克複)▪P2

  ..續本文上一頁等經。每夜諷持。聞闇中有彈指贊歎之聲。元嘉中。渡江遇風。舟將覆。師惟誦經不徹。覺舟在波濤中。迎飙截流。如有人牽之。倏忽抵岸。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扶風人。爲師病。同侶叁人。入河南霍山采鍾乳。探穴數裏。叁人溺死。炬火又滅。冏默誦法華。憑誠乞濟。又存念觀音。有頃見光如螢火。追之。遂得出穴。後作普賢齋。有二僧來禮佛。出門飛空而去。衆皆驚異。

  宋釋昙谛

  姓康氏。其先康居國人。漢末附中國。後徙吳興。父彤爲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一僧呼黃爲母。寄麈尾拂。並鐵镂書鎮二枚。及覺。見二物具存。因孕生師。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師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處。曰。忘之矣。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法華奧旨。辯若懸河。嘗隨父至樊鄧間。遇關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喚[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尊宿名。師曰。曩昔和尚。是谛沙彌。爲衆僧采菜。遭野豬所傷。今忽逢汝。不覺失聲耳。[契-大+石]初不記憶。乃詢彤。具說本末。並示書鎮麈尾。[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先師爲姚苌講法華經。貧道爲都講。苌贈先師二物。因追思弘覺入滅。正是寄物之日。複憶采菜事。彌增悲仰。師晚入吳武丘寺。講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後還吳興。閑居澗飲。二十余載。元嘉末。示寂于山。

  宋釋昙邃

  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日一遍。嘗夜中忽聞叩戶雲。請師九旬說法。師不許。固請乃赴。猶在眠中。不覺身已在白馬塢神祠中矣。並一弟子俱在。自爾每日密往。人無知者。後寺僧于祠前過。見兩高座。師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奇香。于是共傳神異。至夏方竟。

  宋釋普明

  臨淄張氏。少出家。禀性清純。忏誦爲業。誦法華經。時有別衣別座。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辄見普賢乘六牙象在其前。

  宋釋寶通

  梵行精修。長誦法華經陀羅尼品。久而靈異。時楊橋村有趙姓妻。爲魅所憑。請師誦陀羅尼品。有神現形。呼其鬼受責。趙妻得差。後病再發。師往。見所責鬼在前。師曰。前已誡治。那得再來。吾當誦咒。令汝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鬼叩頭哀乞去。病遂愈。

  宋釋僧登

  止廬山大林寺。通誦法華。晝夜不息。一日忽見空中有一銀殿。漸下于房。忽變金殿。師遂入殿。坐起經行。如是叁載。遠近從化。爲人說戒。口放光明。一日出外歸。謂弟子曰。今登金殿不複出也。即翛然脫化。異香彌月。

  宋釋法慧

  本姓夏侯氏。秉志精苦。律行冰嚴。大明末。東探禹穴。隱天柱山。誦法華經。日周一部。志耽人外。樓居叁十余年。王侯稅駕。止拜門而返。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相引接。誦經處。恒有彩雲籠于空中。

  宋釋慧亮

  少有清譽。立寺臨淄。講法華大小品。學徒雲集千裏命駕。後過江止何園寺。顔延之張緒。眷德留連。每歎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聲于後。清言妙悟。將絕複興。著玄通論行世。

  宋揚州釋慧果

  少以蔬素自節。太始中。遊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嘗于圊側見一鬼致敬雲。昔爲衆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廁鬼中。法師慈悲。望垂拔濟。有錢叁千埋柿樹下。願取爲福。師告衆掘錢。爲造法華經一部。後複夢鬼雲。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謝而去。

  宋京師釋慧益

  廣陵人。孝建中。止竹林寺。誦法華經。精勤苦行。誓焚身。效藥王菩薩故事。帝遣使勸不聽。大明七年。以佛生日。詣阙辭帝。囑以佛法。乃于鍾山置油镬。以吉貝纏身。手自執燭以然。誦藥王品。火及眼。方聲絕。時聞笳管之聲。異香芬馥。帝夜夢師更囑付護法。翌日設大會。敕于焚身處建藥王寺。

  宋釋僧瑜

  余杭人。初于廬山南嶺。建招提精舍。常持法華。孝建二年六月。謂衆曰。結累叁塗。情形之故。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轍。獨何遠哉。遂別衆入柴龛。端坐誦藥王然身品。發炬以焚。衆見紫氣騰空。旬日所焚處生雙桐。識者謂娑羅雙樹之兆。

  宋尼慧玉

  長安人。住江陵牧牛寺。誦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元嘉中。焚香禮佛誓曰。若誠心有感。舍身之後。得見佛土。七日之內。願見佛光。至第五夜。寺東林樹。忽現光相。形色赫然。衆歎希有。

  宋元嘉時。尼道壽誦法華滿叁千部。每見空中有光明寶蓋。垂覆己頂

  宋蜀都羅玙妻費氏

  少誦法華。勤至不倦。後病心痛垂絕。屬纩待時。俄夢佛手摩其心。應時而愈。家衆俱睹金光。亦聞香氣。

  宋簡靜寺尼智通

  舍戒適梁群甫。生子七歲。家貧無衣。思爲尼時。有素絹所書法華經。即練搗爲衣著兒體。忽遍身生瘡。白蟲周咂。號叫旬日而死。聞空中語雲。壞經爲衣。得此華報。果在地獄。亦元嘉中事。

  宋王玄谟

  太原祁人。元嘉中。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豈玄谟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將見殺。夢人告曰。能誦法華普門品觀音神咒千遍。可免。既覺。誦之不辍。忽報停刑。後官至開府。

  宋元嘉四年。初都人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惠稱。常誦法華。忽見江浦有光。掘之。得金佛一軀。先有銘曰。建武六年庚子。官寺道人法新造。蓋法新乃妾之前身也。

  齊永明中。揚州高座寺釋慧進。吳興人。少雄勇任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布衣蔬食。誓誦法華。用心勤苦。執卷便病。乃發願造法華百部。以忏先障。經願既滿。病亦良已。後願回此誦業。獲生淨土。聞空中聲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年八十余。無疾而化

  齊釋弘明

  會稽人。貞苦有志節。永明中。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經。修習禅定。六時不懈。每旦瓶水自滿。實諸天童子爲給使也。每坐禅。虎嘗伏室內。見師端然不動。久之乃去。

  齊釋法匮

  姓阮。吳興於潛人。出家枳園寺。樸然自守。不涉世事。長誦法華。每齋會得直。聚以造旃檀佛像。像成。自設大會。其本家僑居京師。是旦還家。又至定林。複還枳園。後叁處考覆。皆見師來中食。實是一時。而叁處赴焉。爾日晚還房奄逝。體甚香軟。手屈二指。衆鹹悟其得果。因爲起枳園寺塔。時齊永明七年。

  齊釋慧豫

  黃龍人。遊京師。止靈根寺。誦法華經。爲救苦之津梁。嘗于寢室。見叁人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何爲。答曰。法師應寂。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滿。無疾而卒。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齊釋超辨

  姓張。炖煌人。幼而神悟沈靜。誦法華爲常課。聞京師佛法大振。由巴楚達于建業。止定林寺。閑居壁坐。叁十余年。誦法華經。日限一遍。心敏口從。恒有余力。永明十年示寂。僧祐律師爲造碑。東管劉勰製文。未幾。葬所産青蓮花一枝。

  齊釋慧基

  姓呂。吳錢塘人。十五出家祇洹寺。厲行精苦。善小品法華。還止山陰法華寺。講宣經教。學徒麇至。乃于會邑立寶林精舍。夢普賢放光接引。因造普賢像。並六牙白象形。竟陵王。嘗詢以法華要指。乃著法華義疏叁卷。建武叁年。示疾。弟子夢梵僧數人。踞砌而坐。雲從大乘國來迎基和尚。泊然而化。

  齊釋僧侯

  姓龔。西涼州人。少出家。即知苦節。從遊京師。誦法華光明經。二日一遍。六十余年。禅誦無廢。築室後岡。爲安禅所。居恒奇香異卉。不知所自來。人登其戶。肅敬冥發。時謂戒神陰護之耳。永元二年。微疾不食。乃索水漱口。合掌趺坐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字雲英。敦義愛古。博覽經籍。世稱筆海。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每招致名僧。講諸經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爲衆僧賦食行水。誦法華經。冥感雅梵。有類陳思。著淨住子二十卷行世。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齊劉虬

  字靈預。南陽人。精信釋氏。衣粗布禮佛。長齋課誦。六時不缺。建元初。诏征通直散騎侍郎。不就。注法華華嚴二經。自講佛義。建武二年。征爲國子博士。徙居江陵西沙洲。其冬正晝。俄有白雲。徘徊櫩戶之內。又有異香。及鍾梵聲。端坐而化。

  梁釋慧約

  姓婁。東陽烏傷人。童時聚沙爲塔。壘石爲座。年十七剃染。剡令周颙側席加禮。于鍾山造草堂寺。延師居之。太宰褚淵。太尉王儉。請師講法華勝鬘等經。大弘法教。淵遇疾晝寢。見梵僧雲。菩薩當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師至。遂豁然病愈。性耽禅誦。感異香入室。猛獸馴階。嘗入金華山赤松澗。時囑神光。魑魅弭息。天監中。帝從師受菩薩戒。至王姬道俗。著箓者凡四萬八千人。嘗受戒時。有一幹鵲曆階而上。戒畢。然後飛騰。又有二孔雀。徐行至壇。俯頸聽法。大同元年坐逝。建塔志公墓左。

  梁釋法雲

  陽羨周氏。七歲出家。俊朗卓絕。誦妙法華。研精累思。年叁十。于妙音寺。開講法華淨名。機辨風生。學者輻辏。又嘗于光宅寺講法華經。忽感天華滿空。下如飛雪。時志公道超方外。每來雲所。辄停信宿。稱爲大林法師。嘗言吾欲解獅子吼。師即升座剖析。志彈指贊曰。善哉微妙矣。儀同袁昂家。有嘗供養僧。發願欲如師慧解。夜忽夢一僧雲。雲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那得卒及。

  梁雲光法師

  未詳姓氏。普通二年。诏于內殿講法華經。天雨寶華。天監中。帝以亢陽問志公。公曰。雲能致雨。帝因請講法華。至其澤普洽。雨即大霪。高下沾足。

  梁釋道琳

  山陰人。有戒行。善法華涅槃。吳國張緒禮事之。天監中。居富陽泉林寺。寺有鬼怪。師至。鬼即銷滅。弟子慧韶爲屋所壓。頭陷入胸。師爲誦法華經禱之。韶夜夢兩胡道人。拔出其頭。旦遂平複。衆鹹服其神感。

  梁釋法懔

  姓嚴。枝江人。出家玉泉山寺。常誦法華。分衛一食。不臥常坐。荷錫遠遊。廬峰臺頂。衡…

《法華經持驗紀卷上(周克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