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汝识性。生于相中者。便应不假见根。不消见明。不消见暗。而相自生识矣。然而除根无尘。既不瞩明暗。亦不睹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是则单境不生矣。若谓此识是从空生。非相非见者。若非见。则色空莫辨。同上去根无尘。若非相。则根无从立。同上除尘无根。处此非相非见之间。识体若空。则同龟毛。识体若有。非同物象。既无自体。安能有用。纵发汝识。欲何分别。是则离根尘而言识从空生。尤不可也。若谓此识为无所因。突然而出者。则目中无月。忽起分别明月之识。真突然矣。而识岂若是。是则言无因生者。尤不可也。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根尘历然。可状成有。不相成无。色空宛然。四者各不相混。而如是识缘。因何所出乎。必单执从见出者。则识有分别名动。见无分别名澄。识动见澄体非和合。彼闻听觉知。皆澄属也。皆非和合则皆非识所从生。展转推穷。不应识缘。为无从而自出耶。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和。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若此识心。本不从根尘诸缘所出者。当知此了别之识。与见闻觉知之根。圆满湛然。非局方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会相归见。会相见归识。而何相何见何识。总是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者而已。阿难。汝心粗浮。惑于着相之浅谈。而乏于精切之深慧。不悟见闻等六根所发了知之识。本如来藏。汝应观察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若是同。不应用中相皆。若是异。不应性中相知。若是空。不应现有分别。若是有。不应了无朕迹。俱非亦然。是非双泯。自然一真独湛。矣且世人皆知识为识也。觉为觉也。汝亦同此。我虽重重开示。至今元旧不知如来藏中性真之识。即妙明之知。本觉之明。即性真之识。相融相即。然则何必谓之识哉。虽直称妙觉可也。此妙觉性体。湛然常明。遍周法界。显为大用。含吐十方虚空。弥纶无间。宁有方所。(此无随心应量者。心即识心。量即识量。不复自随如眼不见眼也)而乍现为识者。只为循业发现。盖诸识各由种子方起。种子须由宿业。故须循业。虽然发现。不离真体。此义不明。世间无知。惑为因缘自然。都为认此识心。起遍计执。至有转识成觉。种种议论。皆属权谈。岂有实义哉。此弥勒所证圆通门也。
○钟云。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空建立。因根有觉。因识有知。所以有七也。无处不有曰大。七大该阴入处界。叠叠显发。前方谈其一一皆是真性。后乃谈其一一皆周法界。前显法法当体真常。后显法法圆融周遍。由浅入深也。
○前云地水火风空本如来藏圆融周遍。至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但言其本如来藏。而未及其圆融周遍也。故此处拈出见识二大。以补前义。见。根也。地水火风空。尘也。识。识也。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出根尘识三。故曰拈出见识以补前义也。似复非复。似略非略。此亦文字错综磊落处。解经者。固不以文字为重。然不知作文之法。则于经义脉理。未免触处成碍也。
○四科之文。段段结云。无有处所。七大之文。段段皆云。宁有方所。皆是心目所在一句根本。发出许多枝叶。以阿难头头认有方所。故世尊法法破除。向后世尊说出因明立所。方知所立之处。入流亡所。方知除所之法。所之一字。真迷悟之大关也。
○问。此经首先正破识心。七处曲搜。毕竟无体。乃至显见文中。又复旁兼而破。未尝少假宽容。何后于十八界。即已许为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至此。愈称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是何前乃妄之至。而后则真之极乎。答。前约初心悟修。须从方便。决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则识须破尽。决定不用。后约圆解普融。无法不真。无法不如。乃至刹尘念劫。无非一真法界。何况识心。不融法界乎。
○旧说以上可当法界观中空色无碍观。不知此上皆对阿难之妄执而一一会妄以归真。正惟摄事归理。融相入性而已。尚未及于从性起相。从理成事。是则三藏之中正属空如来藏。而强以三观三谛判之者。欠研审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褁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此叙悟也。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如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无处。二重征以显诃非心。三纵夺以决其无体。是所以破妄心者。可谓极微细而尽精妙矣。显真心亦三。一示见等。而克就根性。以指其实体。二示阴等。广融诸相。以明其一体。三示地等而极显圆融。以彰其全体。是所以显真心者。亦极微细而尽精妙矣。既蒙如此开示。于是向之身心泰然者。转为荡然。得大自在。得大受用。不复系挂隔碍矣。且不独阿难。是诸大众。各各自知此心遍十方界。其量无边。盖向来只是藉佛语而知。不是自知。今方自肯自信。不随人口吻转矣。向也。见量极于初禅。今则见十方空。如观掌中贝叶等物矣。向也。为物所转。或观物非心。或谓物为妄。今则见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矣。向也。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今则已知心精遍圆。含褁十方。盖世人寻常皆谓空褁界。界褁身。身褁心。重重拘缚。曾无超越。今心褁十方。身包空外。内外转换。大小变更。真所谓妙能转物。而反观父母所生肉身。若空中一尘。存亡莫定。海中一沤。起灭无从。不复弃海认沤。认沤为海矣。向也。不知真际所诣。不知寂常心性。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不知见性是心。不知阴入处界是如来藏。不知七大遍周法界。今则了然自知。毫无疑惑矣。向也。世尊发明宝明妙性。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无奈徒获此心。而未敢认。今则获本妙心。常住不灭。不待认矣。此正阿难[囗@力]地一声时。悬崖撒手处。所谓秤锤移到彻稍头。忽然拶落翻筋斗也。于是礼佛合掌。得未曾有。而阿难即以所见所悟处。于如来前。说偈赞佛焉。
○贺云。破妄中。并见精亦破。是破到微妙处。显真中。并万象皆真。是显到微妙处。故曰微妙开示也。
○钟云。自知心遍句。是大头脑。向下由大及小。层层照破。皆承知字来。又以了然自知二句总结之。初卷世尊首言不知常住真心。可见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当不知时。只道虚空中有万物。万物中有身。身中有心。是则至大无如虚空。至小无如心矣。今也。眼目顿开。忽见心量。遍周法界。始知空生大觉中。不过手中一叶耳。空且如此。何况空中所有之物。又何况父母所生之身。此时遍观万物。全一真心。不复为物所转矣。此时唯有心精含包十方。反观肉身。渺小虚妄。不复惑心为在色身之内矣。向来世尊责我不知常住真心。今日到此。方始了然自知。如乞食穷儿。顿获宝珠。安得不欢喜赞叹。发愿报恩耶。两自知字。上下相应。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首句。赞佛也。妙湛。赞真谛。般若德也。总持。赞俗谛。解脱德也。不动。赞中谛。法身德也。尊者。十号之一也。首楞严王四字。赞法也。世希有三字。双叹佛法皆难遭也。颠倒想者。谓我法二执分别也。如执缘尘分别以为心相。计五蕴四大以为身相。迷心在色身之内。认物为己。迷己为物。身心万法。谓各有体性。四大悉疑因缘和合等。皆是亿劫之所惑者。今并销之矣。僧祇者。唯识谓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八地。历一僧祇。九地至佛地。历一僧祇。然后获究竟法身。今不劳经历三阿僧祇。即获法身者。彼约渐修。此约顿悟。以渐修言之。则从微至著。自信住行向以至等觉。方证极果。以顿悟言之。则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尚不涉地位阶差。岂历僧祇哉。昔广额屠儿。至佛座下。无明顿息。乃置刀。谓佛曰。世尊。我是千佛一数。佛即印可。夫以放下屠刀。便预佛数。今阿难法眼清明。其言获也宜矣。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此悟后发愿也。当我未见法身时。自谓唯佛一人。独得觉性。一切众生。悉皆无分。故我上不求佛道。下不度众生。今日乃知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故我愿求佛果。亦愿度生。世尊既以种种方便。委曲详示。令我得见此平等法。如此深恩。实难酬报。今我辨此二种深心。上则承事尘劫诸佛。下则度脱尘刹众生。是则堪报难报之深恩。所谓真龙得水。便脱兴波作浪矣。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不终于此取泥洹。
此申明度生之愿也。我昔在法华会上。畏此娑婆五浊恶世。诸恶炽盛。刚强难化。故发愿异国持经。今见平等法身。重兴大愿。故于五浊恶世。誓愿先入。度尽众生方入灭度。如一众生未成佛。我亦不取泥洹也。地藏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即此广大心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然我愿如此。安能保其必遂哉。盖我粗惑虽除。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与诸无名分剂头数。犹未能尽。故冀世尊大雄大力。及大慈悲。暗中加被。审除细惑。令我四住顿尽。二死永亡。早成正觉。遍作道场。方得了当耳。至若我上求下化之誓。其坚何如。彼空性无体。不可销亡者也。然而或可销亡。而我此金刚坚固之心。终无退转。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者也。世尊其鉴之哉。
○舜若多。空也。烁迦罗。坚固也。一蒙开示。顿获本心。行布不碍圆融。故虽未及断惑。不妨全获法身。后经理则顿悟。乘悟并消是也。更愿得果。登无上觉。圆融不碍行布。故虽全获法身。不妨更去细惑。更历诸果。后经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是也。能破众生惑之坚体。曰大雄。能拔众生惑之深根。曰大力。能与众生二严之乐。曰大慈。能拔众生二死之苦。曰大悲。四住。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见一切处住地也。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从入正宗至此说法一周名破妄显真周说空如来藏一大科竟。
《楞严说通卷三(刘道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