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边畔。乃调之非和也。若此见精。不与明和。则见与明。各有界限。汝且谛观二种界限。何处属明。何处属见。在见在明。以何为畔。阿难。若谓明边际中。必无见者。则彼与此。各有疆界。各不相及。已不知明在何处。齐何处而分。畔云何成。不成畔义。则自不成非和义矣。彼暗与过。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可例而知其非不和也。又妙见精。非和合者。在明暗通塞之中。与谁非合耶。且非合即离。故迥不相遇。方为非合。若谓见性不与明合。则见与明。正如牛之两角。两相乖戾。又如以耳听明。了无关涉。既不相触。则此见精。且不知其明相所在。云何甄别合与不合耶。不能甄别。则自不成非合义矣。彼暗与通。及谓群塞。亦复如是。可例而知其非不合也。
○此后无结尾者。以本属前超情科中余意。故不另结。必欲结之。可准前文云。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和非合。非不和合。乃至随汝执捉。自此显见已极。而奢摩他从根指心方便亦尽。向后转名如来藏性。不复呼为见性之遍名矣。
○克就根性真指真心已竟。
○旧说以上正当法界观中会色归空观。
○此下会通四科。即性常住也。前科言寂常妙明之心。最亲切处。现具根中。故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然虽近具根中。而实量周法界。遍为万法实体。今于万相中。一一剖相出性。是以不复称其见性之别名。乃举其总名曰。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虽总别异称。体惟一而已矣。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上云见妄。即见之相妄也。见精。即见之性真也。此承上而言。阿难。不但见精相妄而性真也。汝犹未明世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如阳焰。空华。干城。梦境。尘埃。野马无根之物。当处出生。来无所从。随处灭尽。去无所止。此等浮尘。徒有虚伪名相。实无自性。若论其性真。即众生妙觉明之实体而已。良以妙觉明体如镜。浮尘幻化。如镜上之影。影虽至虚。境体原实。所以诸相至虚。其体皆实。以其即妙觉明体故也。彼等至虚之法。尚是真觉之体。况阴入处界。是众生自己护惜之物。而独非真觉之体乎。且举平日所谈诸世间法。如色受想行识之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六根六尘之十二处。以至根尘识之十八界。如是四科。人皆知其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殊不知此生灭去来既皆虚妄。既无自体。而所以能现乎此者。果是何物。当知本是如来藏中。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随缘乍现而已。夫不达妄是真如。故妄似有体。今既是真常性体。则去来迷悟生死。于真常中。亦是幻妄称相。杳无实之可得矣。如睹镜中之物。不知是镜中之影。故误谓有体。才知是镜中之影。则惟镜而已。岂复有一物之可得哉。
○因缘和合四句。今惟解明色阴。余可例知。如五根六尘。合为十一色法。谓之色阴。须于前世。对此诸法。取著薰种。纳于赖耶识中。所谓因也。至于中有自求父母之时。即父母为境。引发憎爱。所谓缘也。此固因缘和合。由是在胎而结五根。出胎而住六尘。名之为生。若深究此生。亦同梦等。来无所从。当处出生。故曰虚妄有生。然此因缘。本是生灭之法。随前业力而为修短之限。限尽自当分散。此固因缘别离。由是五根六尘。一时俱失。名之为灭。若深究此灭。亦同梦等。去无所止。随处灭尽。故曰虚妄名灭。色阴如是。余一切法。亦复如是。如来藏者。言众生心中。隐覆如来。故名如来藏。即起信论中之一心也。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众生顺生死流。故生灭全显。而真如全隐。然生灭无体。而其体全是真如。故佛明此生灭去来。即众生如来藏中妙真如性也。常住不动。离于凡夫之生死。妙明周圆。拣于二乘之涅槃。八字皆称真如之德也。虽曰妙真如性。亦即前十番所显见性之全体耳。
○贺云。上文破妄心。破二种妄见。是破妄之极。丝毫混真不得。曰见非是见。曰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及不和合。是显真之极。丝毫容妄不得。至此。阿难剖判明白。不复认沤为海矣。但恐阿难看得真妄太分。未免离波觅水。故曰汝犹未明云云。使知全相是性。全沤是海。依他圆成。本无二体。方是事事无碍。一真法界也。
○又云。此处本意。非欲人知其为妄。乃欲人知其为真。盖妄无自体。全是一真。非以相妄与性真对说也。
○按后细剖阴入处界虚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近五千言。文繁语奥。初学急难理会。只将此总标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至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百余言。熟读死味。义旨了然。此学经简要之法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先征起也。五阴古翻为阴。新译为蕴。蕴是积聚。阴是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二义兼之始备。以下四科。总不出色心二法。此盖合色开心。为愚心不愚色者说也。意谓阴等本是世间有为之法。今一旦许即藏性。岂无其说乎。
○钟云。阴若有性。则与真如敌体并立。惟其无性。全是真如。故下释中。只明其无性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先明色阴也。色以质碍为义。既合五根六尘为一色阴。则非惟根身。亦兼器界也。瞪。直视貌。阿难。何谓色阴。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晴虚迥然。无所有也。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直视发劳。则见虚空中狂华乱坠。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如毛轮二月。飞蝇垂发等。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以妙觉明。圆照法界。清净本然。一法叵得。不觉动念。转成见相。而十一色法。弥满乱生。何异虚空见华耶。
○四空天。与舜若多神。乃至二乘涅槃妄解色灭。若无此破。彼等遂谓离于色阴矣。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法中。凡小计色从心外有。权教计色从心内生。故喻中标定二义。而双破之。阿难。是诸狂华。虽现空中。非从空来。虽属目见。不从目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此破华从空来也。如是阿难。若此狂华。从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便有内外。既有内外。即非虚空。空若非空。便是实体。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汝阿难。既有实体。更不复容阿难生起。云何而言华生于空耶。
○若约法中。计色从心外有者。亦说色法俱从空出。如西域凡小。推论身界成坏。皆是微尘聚散。而折尘无已。必至虚空。故执诸色皆从空出。此方儒道经书不一。而意旨皆谓虚以生气。气以成形。是万相固本于一气。而一气乃始于太虚。质之西域。旨趣大同。大抵世智不达太虚何所从来但见万有皆从无起。遂谓无为有源。岂知非其源乎。
○贺云。还从空入还字。与旋字同。犹言灭也。既从空中出来。则灭时定钻进虚空去了。有出有入。便是有体之物。既是一物。岂容他物在中起灭。如阿难身中。又岂容一阿难钻进钻出耶。喻此色阴若从净法界中来者。色阴破时。当钻入净法界中去矣。有出有入。则净法界。便是一件实物。既是实物。又岂容色阴于中出入耶。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眼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此破华从目出也。又若此空华从目出者。既从目出。即应还归于目。若从目出。则此华性。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出去既为空中之华。旋归应见自己之眼。若无见者。徒而遮障。出则既能翳空。旋亦合当翳眼。又若华从目出。华已出目。当见华时。眼应无翳。无翳便可称清明眼。何故必见晴空无华。方号清明眼耶。是则计从目出者。无有是处矣。
○若约法中。破色从心内生者。应云迷时色既出心。悟时色应入心。有知入当见心。无知入常障心。又迷者色出。心应无障。悟者色入。心应有障。云何无障。然后号清净心乎。
○问。万法唯心。何又破心内生乎。答。法虽唯心。而实亦不曾生。故终亦无所灭。此圆顿人一悟无生。全妄即真。权人不忘法从心生。必灭妄始真。故须破之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妄即真也。二处求之。既无从出。足知色阴虚妄。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曰妄。相既虚妄。而能现者。竟何物乎。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盖常住不动。则体恒无变。故非因缘。妙明周圆。则随缘变现。故非自然。夫性本非外。岂从心外而有。性本无生。何曾心内有生。此二处所以俱非也。所谓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者如此。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亦应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明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下开一心法为四阴而此明受阴即妙真如性也。受者。领纳为义。谓对违顺俱非之境。而生苦乐舍之三受也。四阴皆心。众生认为己灵。不同色阴计从内外。但计实有。今亦以二处无从。显其虚而非实耳。阿难。何谓受阴。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无违无顺。尚不觉有身。安知有受。其人无故。以二手掌。自相摩擦。于二手中。妄生涩…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