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畔。乃調之非和也。若此見精。不與明和。則見與明。各有界限。汝且谛觀二種界限。何處屬明。何處屬見。在見在明。以何爲畔。阿難。若謂明邊際中。必無見者。則彼與此。各有疆界。各不相及。已不知明在何處。齊何處而分。畔雲何成。不成畔義。則自不成非和義矣。彼暗與過。及諸群塞。亦複如是。可例而知其非不和也。又妙見精。非和合者。在明暗通塞之中。與誰非合耶。且非合即離。故迥不相遇。方爲非合。若謂見性不與明合。則見與明。正如牛之兩角。兩相乖戾。又如以耳聽明。了無關涉。既不相觸。則此見精。且不知其明相所在。雲何甄別合與不合耶。不能甄別。則自不成非合義矣。彼暗與通。及謂群塞。亦複如是。可例而知其非不合也。
○此後無結尾者。以本屬前超情科中余意。故不另結。必欲結之。可准前文雲。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和非合。非不和合。乃至隨汝執捉。自此顯見已極。而奢摩他從根指心方便亦盡。向後轉名如來藏性。不複呼爲見性之遍名矣。
○克就根性真指真心已竟。
○舊說以上正當法界觀中會色歸空觀。
○此下會通四科。即性常住也。前科言寂常妙明之心。最親切處。現具根中。故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然雖近具根中。而實量周法界。遍爲萬法實體。今于萬相中。一一剖相出性。是以不複稱其見性之別名。乃舉其總名曰。如來藏心。妙真如性。雖總別異稱。體惟一而已矣。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上雲見妄。即見之相妄也。見精。即見之性真也。此承上而言。阿難。不但見精相妄而性真也。汝猶未明世間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如陽焰。空華。幹城。夢境。塵埃。野馬無根之物。當處出生。來無所從。隨處滅盡。去無所止。此等浮塵。徒有虛僞名相。實無自性。若論其性真。即衆生妙覺明之實體而已。良以妙覺明體如鏡。浮塵幻化。如鏡上之影。影雖至虛。境體原實。所以諸相至虛。其體皆實。以其即妙覺明體故也。彼等至虛之法。尚是真覺之體。況陰入處界。是衆生自己護惜之物。而獨非真覺之體乎。且舉平日所談諸世間法。如色受想行識之五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六根六塵之十二處。以至根塵識之十八界。如是四科。人皆知其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殊不知此生滅去來既皆虛妄。既無自體。而所以能現乎此者。果是何物。當知本是如來藏中。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隨緣乍現而已。夫不達妄是真如。故妄似有體。今既是真常性體。則去來迷悟生死。于真常中。亦是幻妄稱相。杳無實之可得矣。如睹鏡中之物。不知是鏡中之影。故誤謂有體。才知是鏡中之影。則惟鏡而已。豈複有一物之可得哉。
○因緣和合四句。今惟解明色陰。余可例知。如五根六塵。合爲十一色法。謂之色陰。須于前世。對此諸法。取著薰種。納于賴耶識中。所謂因也。至于中有自求父母之時。即父母爲境。引發憎愛。所謂緣也。此固因緣和合。由是在胎而結五根。出胎而住六塵。名之爲生。若深究此生。亦同夢等。來無所從。當處出生。故曰虛妄有生。然此因緣。本是生滅之法。隨前業力而爲修短之限。限盡自當分散。此固因緣別離。由是五根六塵。一時俱失。名之爲滅。若深究此滅。亦同夢等。去無所止。隨處滅盡。故曰虛妄名滅。色陰如是。余一切法。亦複如是。如來藏者。言衆生心中。隱覆如來。故名如來藏。即起信論中之一心也。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衆生順生死流。故生滅全顯。而真如全隱。然生滅無體。而其體全是真如。故佛明此生滅去來。即衆生如來藏中妙真如性也。常住不動。離于凡夫之生死。妙明周圓。揀于二乘之涅槃。八字皆稱真如之德也。雖曰妙真如性。亦即前十番所顯見性之全體耳。
○賀雲。上文破妄心。破二種妄見。是破妄之極。絲毫混真不得。曰見非是見。曰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及不和合。是顯真之極。絲毫容妄不得。至此。阿難剖判明白。不複認漚爲海矣。但恐阿難看得真妄太分。未免離波覓水。故曰汝猶未明雲雲。使知全相是性。全漚是海。依他圓成。本無二體。方是事事無礙。一真法界也。
○又雲。此處本意。非欲人知其爲妄。乃欲人知其爲真。蓋妄無自體。全是一真。非以相妄與性真對說也。
○按後細剖陰入處界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近五千言。文繁語奧。初學急難理會。只將此總標一切浮塵諸幻化相至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百余言。熟讀死味。義旨了然。此學經簡要之法也。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先征起也。五陰古翻爲陰。新譯爲蘊。蘊是積聚。陰是蓋覆。積聚有爲。蓋覆真性。二義兼之始備。以下四科。總不出色心二法。此蓋合色開心。爲愚心不愚色者說也。意謂陰等本是世間有爲之法。今一旦許即藏性。豈無其說乎。
○鍾雲。陰若有性。則與真如敵體並立。惟其無性。全是真如。故下釋中。只明其無性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此先明色陰也。色以質礙爲義。既合五根六塵爲一色陰。則非惟根身。亦兼器界也。瞪。直視貌。阿難。何謂色陰。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晴虛迥然。無所有也。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直視發勞。則見虛空中狂華亂墜。複有一切狂亂非相。如毛輪二月。飛蠅垂發等。色陰當知。亦複如是。以妙覺明。圓照法界。清淨本然。一法叵得。不覺動念。轉成見相。而十一色法。彌滿亂生。何異虛空見華耶。
○四空天。與舜若多神。乃至二乘涅槃妄解色滅。若無此破。彼等遂謂離于色陰矣。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法中。凡小計色從心外有。權教計色從心內生。故喻中標定二義。而雙破之。阿難。是諸狂華。雖現空中。非從空來。雖屬目見。不從目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此破華從空來也。如是阿難。若此狂華。從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便有內外。既有內外。即非虛空。空若非空。便是實體。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汝阿難。既有實體。更不複容阿難生起。雲何而言華生于空耶。
○若約法中。計色從心外有者。亦說色法俱從空出。如西域凡小。推論身界成壞。皆是微塵聚散。而折塵無已。必至虛空。故執諸色皆從空出。此方儒道經書不一。而意旨皆謂虛以生氣。氣以成形。是萬相固本于一氣。而一氣乃始于太虛。質之西域。旨趣大同。大抵世智不達太虛何所從來但見萬有皆從無起。遂謂無爲有源。豈知非其源乎。
○賀雲。還從空入還字。與旋字同。猶言滅也。既從空中出來。則滅時定鑽進虛空去了。有出有入。便是有體之物。既是一物。豈容他物在中起滅。如阿難身中。又豈容一阿難鑽進鑽出耶。喻此色陰若從淨法界中來者。色陰破時。當鑽入淨法界中去矣。有出有入。則淨法界。便是一件實物。既是實物。又豈容色陰于中出入耶。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眼應無翳。雲何睛空。號清明眼。
此破華從目出也。又若此空華從目出者。既從目出。即應還歸于目。若從目出。則此華性。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出去既爲空中之華。旋歸應見自己之眼。若無見者。徒而遮障。出則既能翳空。旋亦合當翳眼。又若華從目出。華已出目。當見華時。眼應無翳。無翳便可稱清明眼。何故必見晴空無華。方號清明眼耶。是則計從目出者。無有是處矣。
○若約法中。破色從心內生者。應雲迷時色既出心。悟時色應入心。有知入當見心。無知入常障心。又迷者色出。心應無障。悟者色入。心應有障。雲何無障。然後號清淨心乎。
○問。萬法唯心。何又破心內生乎。答。法雖唯心。而實亦不曾生。故終亦無所滅。此圓頓人一悟無生。全妄即真。權人不忘法從心生。必滅妄始真。故須破之也。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結妄即真也。二處求之。既無從出。足知色陰虛妄。本無生體曰虛。循業僞現曰妄。相既虛妄。而能現者。竟何物乎。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蓋常住不動。則體恒無變。故非因緣。妙明周圓。則隨緣變現。故非自然。夫性本非外。豈從心外而有。性本無生。何曾心內有生。此二處所以俱非也。所謂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者如此。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亦應覺知入時蹤迹。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明爲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下開一心法爲四陰而此明受陰即妙真如性也。受者。領納爲義。謂對違順俱非之境。而生苦樂舍之叁受也。四陰皆心。衆生認爲己靈。不同色陰計從內外。但計實有。今亦以二處無從。顯其虛而非實耳。阿難。何謂受陰。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無違無順。尚不覺有身。安知有受。其人無故。以二手掌。自相摩擦。于二手中。妄生澀…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