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說通卷叁
巴郡了庵居士劉道開纂述
成都昭覺沙門方 示鑒訂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下顯如來藏不離六根也。不言根而言入者。以通能入所入故。如眼根流逸奔色等。爲能入。眼以虛受色等。爲所入也。觀下吸字。正與入字相應。以六根各能吸入所對之塵故也。開合原無此科。要即內六處耳。
○此先征起雲。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明眼入本如來藏也。阿難。我前雲譬如淨目。瞪以發勞。別見狂華。是以狂華爲勞相矣。然不但狂華是勞相也。即此目睛與所瞪之勞。又同是菩提心上所發之勞相也。如子固是父之所生。而兼父與子。又同是祖之所生也。
○鍾雲。前喻以瞪爲勞相。目爲淨相。此並淨目亦爲勞相。兼目與勞。即影見俱眚四字。見與見緣也。
○又雲。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便是識精元明注腳。菩提即精也。元明也。瞪字勞字。即識也。別業同分二種妄見。皆生其中。蓋菩提即真如。瞪字乃真如中所生無明。勞即業識。發見居中二句等。即轉現二相。言下便有勞歇即是菩提。縱未歇勞。菩提不忘。二意。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有此眼根。因于明暗二種妄塵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即吸此塵相而名爲見性。只是根攬塵而得名。可見但有其名而已。夫離明見暗。而見不隨明滅。離暗見明。而見不隨暗滅。似爲有體。今若明暗雙離。畢竟見性作何形狀。當知但是托塵妄現。而實無其體也。
○問。前說緣心離塵無體。以顯見性有體。此又言見性離塵畢竟無體者何故。答。前以阿難認定緣心。不肯放舍。故就根中指性。令識真心。今因已領真性。尚執六根別有體相。未融一性。故複言見性無體。雖說見性。乃根中局執之自性。非同前離眼廓周之見性也。是前顯性。而此破相。所以異矣。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離相即妙真如性耳。則顯性之旨。依舊同矣。豈如緣心。真破其一定無體哉。
○鍾雲。以見性對緣心。則緣心爲妄。以如來藏對見性。則見性亦帶妄。妄無自體。總歸于真。畢竟二字。乃了義之謂。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是阿難。據世情妄計。皆謂此見乃從根出。否則從塵生。從空生耳。當知是見。非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謂此見從明來者。則當暗之時。已隨明滅。應不見暗。從暗亦然。而何以見暗見明。是則不從塵生矣。若謂此見從根生者。單根能生見性。則何以雙離明暗。而如是見精。本無自性。是則不從根生矣。若謂此見從空出者。空離根塵。則根塵俱成可見。進即觀塵。退可觀根。又空自能見。何關汝根之入。是則不從空生矣。是故當知。此一眼入也。無有實體。故虛。無所從來。故妄。然所以無實自體者。以其體即真如。所以不從叁處者。以其出自藏性。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乍現眼入而已。所謂眼入本如來藏者如此。阿那律以葡萄朵換天眼。從此悟入也。
○四科七大。總是指示阿難。在日用見色聞聲。穿衣吃飯處。討尋頭腦。祖師家教人看話頭。便是此意。但祖師不肯輕易興人說破。令其自猜自疑。自對自覓。畢竟此見從何處起。久久捱拶。到工夫純熟。向冷地裏。蓦然親見。便得千了百當。決不輕易道出眼入虛妄四字。故香嚴雲。我不重先師佛法。只重先師不與我道破。如來慈悲太煞。急推赤心。置人腹中。故開口便爲人說破。此如來禅祖師禅之所以異也。
○鍾雲。約世情。根出乃爲正計。余二防轉計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自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耳入本如來藏也。阿難。眼家以瞪目而見空華。耳家以塞耳而聞頭響。同一勞也。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蓋目勞止見空華。菩提發勞。則見聞嗅嘗覺知齊發矣。有此耳根。因于動而有聲。靜而無聲。二種妄塵中。發聞吸塵。名聽聞性。而此聞性。若離此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根出。非空生也。何以故。若謂此聞從靜境生。則動境現時。此聞即隨靜滅。應非聞動。而聞萬竅怒號者爲誰。若謂此聞從動境生。則靜境現時。此聞即隨動滅。應無覺靜。而知此寂然無聲者是誰。若從根生。不假動靜。亦複無聞。若從空出。空既能聞。應名爲耳。不名虛空。又空自聞。何關耳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所謂耳入本如來藏者如此。觀音大士。以新卷葉換圓通根。從此悟入也。
○此惟有聞成性即非虛空。與歸當見根之文小異。余並准上。瞪乃眼之妄相。而耳鼻舌身意五。皆借用之。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鼻入本如來藏也。阿難。譬如有人。急縮其鼻。縮久成勞。則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二相。以例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有此鼻根。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而此聞性。若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從通與塞來。非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應不知塞。如因塞有。通應無聞。雲何又聞香臭。若從根生。不假通塞。亦無聞性。若從空出。聞既在空。亦應回嗅汝鼻。如歸當見根也。又空自有聞。何關鼻入。叁處無從。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所謂鼻入本如來藏者如此。此槃特迦以雙垂爪換撩天鼻孔處也。
○志公雲。終日添香換水。不知身是道場。果能向聞香聞。臭處打失鼻孔。便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蘇子由雲。畜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錘。所以世人急畜而成勞。特迦調息而成道。
○冷因畜有。不畜本無。鼻入之妄。類如是矣。虛實。亦通塞之義。故惟以通塞致辨。香臭又通時所嗅。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舌入本如來藏也。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自舔其吻。舔之不已。令此舌勞。或病無病。甜苦味生。若論舌根。惟有淡性。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以此舌根。因于甜苦與淡二種妄塵中。發知吸塵。名知味性。此知味性。若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阿難當知此嘗甜與淡之知。非甜若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應滅于淡。若從淡出。應亡于甜。雲何又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不假甜淡苦塵。亦無知性。若于空出。但以虛空自當知味。不必用口。然後乃知。又虛空自知。何關汝入。離塵無體。無所從來。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所謂舌入本如來藏者如此。此憍梵缽提在嚼飯處所證法門也。
○且道將甚麼吃茶吃飯。若向此中尋得舌頭落處。便知遍覆大千世界廣長舌相。元不曾離卻舐吻邊。嚼飯處。
○鍾雲。甜苦。動味也。淡。靜味也。叁味。約動靜二塵。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身入本如來藏也。觸是身家所對之塵。二手俱是身根。但舉二手之冷熱。而身入一切妄覺。皆類于此。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冷多則熱者從冷。熱勝則冷者成熱。此冷熱二觸。合時知合。離時知離。以此合覺。顯于離知。或以熱涉冷而使冷成熱。或以冷涉熱而使熱成冷。涉勢若成。皆因勞觸而已。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本此身根。因于離合二種妄塵。…
《楞嚴說通卷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