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憍陳如悟入處也。
○蓮師曰。假如鍾鼓樓。介城中央。南風作。則北城聞之。而南不聞。北風作。則南城聞之。而北不聞。風送聲而人得聞。何嘗不是聲來耳邊。但衆生粘湛發聽。失本妙圓。局而礙之。束而小之。是以風順則聞。風逆則否。爲境轉而不得自在。耳之過也。非聲之故也。又如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既垣不礙音。何爲城內一人。面城而語。城外一人。附城而聽。乃杳然無聞乎。此亦耳之過也。非垣與城之故也。是以耳通者徹聽。或聽一世界。乃至恒沙世界。而無盡也。
○坡仙雲。若言聲在琴弦上。放在匣中胡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從此悟出。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旃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雲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罏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鼻香二處本如來藏也。終日聞香。不知香之來處。只爲不曾詳究從何而出。故曰。阿難。汝又嗅此罏中旃檀。但然一铢。舉室羅城四十裏內。俱聞香氣。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于栴檀木乎。生于汝鼻乎。爲生于空乎。阿難。若謂此香生于汝鼻者。既稱鼻生。即當從鼻而出。然鼻非旃檀。肉體不是香體。雲何發香之用。而鼻中有旃檀氣。且所稱聞香者。謂香從鼻入也。若曰鼻中出香。出不可以言聞。而說聞又不合義。是則非生于鼻矣。若謂此香生于空者。空常在。而香亦常存。何藉罏中爇而後有。是則非生于空矣。若謂此香生于旃檀木者。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而鼻得聞。若鼻得聞合當蒙其煙氣。然其煙雖然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之遠。雲何已聞。是則非生于木矣。詳究香塵。尚無生處。而嗅性又豈有處哉。是故當知香與鼻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體性。了不可得。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香嚴得五分法身香處也。
○此單征香塵了無生處。所謂二法從要破也。舊注疑其有違法相合中之知。不知此是法性了義。正破法相。豈反以彼而難此。據法性根塵各皆周遍。一體無分。而離知合知。皆爲戲論。但尋常之香。鼻必蒙煙。方顯合知爲不了義。惟此異香。不待蒙煙。不待合知。是爲了義。故佛取之。有深意也。香鼻與聞。當是香與鼻聞之誤。言鼻言聞。似兼浮塵勝義二根。然以根對塵。仍爲二處。非有叁法也。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醎味。既醎汝舌。亦醎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醎。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醎。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舌味二處本如來藏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故令其向缽盂邊。討個滋味出處。故曰。阿難。汝常二時。于衆中持缽乞食。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乎。生于舌中乎。爲生于食中乎。阿難。若謂此味生于汝舌。則汝一舌。應知一味。如既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然若不變移而獨知一味。則又不名知味。若變移而知別味。則舌非多體。雲何多味。而惟一舌之知。是則此味不生舌中明矣。若謂此味生于食中。食非有識。雲何自知爲甜爲苦。縱使食能自知。此食即同他人。無預于汝。何故稱汝名知味者。是則此味不生于食明矣。若謂此味生于空中。汝啖虛空。作何滋味。若作鹹味。遍空皆鹹。既鹹汝舌。亦應鹹汝之面。則此界人。受其鹹味。皆同海魚。既常受鹹。必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可謂覺鹹。既一無所知。又不可名知味之人。是則不生于空明矣。既不在此叁處。是則味性無處。而嘗性又豈有處。是故當知。味與舌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相妄性真。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要知此味不離當處。若果識得地頭。不勞咀嚼。百味具足。此是藥王得一味禅處也。
阿難。汝嘗晨朝。以手摩頭。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身觸二處本如來藏也。世尊尋常戒敕弟子一日叁摩其頭。口自誦雲。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故弟子一遵其法而摩頭也。故曰。阿難。汝依我法。每于晨朝。以手自摩其頭矣。即此摩頭處。亦不知蹉過多少。且汝正當以手摩頭時。則手知有頭。頭知有手。是誰爲能觸。而生此知。爲手觸頭。即手爲能觸。而生此知乎。爲頭觸手。即頭爲能觸。而生此知乎。若以手爲能觸而生此知者。則觸知在手。頭則成無知之物。雲何知手之觸我頭。而成觸乎。若以頭爲能觸。而生此知者。則觸知在頭。手則成無用之物。雲何知頭之觸我手。而名觸乎。若頭與手各有一知。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只有一知。則手與頭。應成一體。若一體者。不應成觸。若二體者。此觸當何所屬。爲屬能觸。爲屬所觸。若觸屬能。則在手在頭。皆成能觸。而無所觸。既無所觸。豈虛空與汝成所觸乎。若觸屬所。則在手在頭。皆成所觸。而無能觸。既無能觸。豈虛空與汝成能觸乎。夫約二觸。則一知二知。了不可定。約一觸。則一體二體。無所適從。是故當知。所覺之觸。與能覺之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二相既虛。一性自實。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是跋陀婆羅。在澡浴邊模著腳根處也。
○當知觸塵與諸塵不同。諸塵皆與根對。今此手頭。皆是身根。無外觸塵。假摩以成觸相。而根塵互不可分。雖非假設。亦有取例之意。同例諸觸。皆類此之虛妄。自顯其無二處。而惟一性矣。
○賀雲。頭手二體。一能一所。觸若在能。誰爲所觸。觸若在所。誰爲能觸。有能無所。觸又不成。豈虛空與汝成所耶。有所無能。觸亦不成。豈虛空與汝成能耶。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意法二處本如來藏也。阿難。汝常時意中憧憧擾擾。所緣或善或惡。或非善非惡。而名無記。此之叁性。皆是前五根所取現行落卸現成影子。各有軌則。而爲意家所緣之境。名曰法塵。此法爲複即意根之心所生乎。爲當離心。別有方所乎。阿難。若此法塵即是心者。此法則非是塵。不是意家所緣之境。雲何得成意根所緣之處乎。若此法塵離心而別有處所者。則法塵自性是有知乎。是無知乎。若以爲知。則應名心。不名法塵。既與汝根識別異而非塵者。則另是一心。豈不同他人心量乎。若謂不同他心即汝心者。則應不相對待。無有二相。今何心境相對。宛然與汝爲二乎。若以爲非知者。當即是外塵。即當有所表示。然此塵既非色聲香味與離合冷暖之觸。及虛空等相。離此諸塵。當在何處。今于色空之間。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而爲法塵所容之處。縱居空外。又非外塵。則非心之所能緣。依心所緣。方立法處。既非心所緣。則法處從誰立。乎合知與非知而計離者非。合離與即而計離即者皆非。是法終無處矣。法無處。而意豈有處。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空生悟入處也。故知六根無對。皆是無诤法門。諸境含虛。盡冥不二之道。即今衆生境界。真是不可思議。何用遠求諸聖作用。而自鄙劣哉。
○賀雲。前雲。法則非塵。非心所緣者。近而不可緣也。後雲。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者。遠而不能緣也。非心所緣。一體而不能緣也。如眼不能見眼。心非所緣。無體而無可緣也。如眼不見兔角。
○十二處竟。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開色開心爲心色俱愚者說也。界者。種族義。界限義。今取界相不相紊亂爲義。以對塵者根。當根者塵。中間了別者爲識。各有界限。故叁六合成一十八界。然界雖叁六。體即是一。故先征起雲。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界攝百法頌曰。根塵各五界。十色隨自名。八王歸七心。八十二皆法。蓋意根界。即第七識。而七八相依。故第八亦意根所收也。法塵。尋常但屬色法。或曰。法塵無相而有影。故半心。半色。即應十分半色。七分半心也。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
《楞嚴說通卷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