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憍陈如悟入处也。
○莲师曰。假如钟鼓楼。介城中央。南风作。则北城闻之。而南不闻。北风作。则南城闻之。而北不闻。风送声而人得闻。何尝不是声来耳边。但众生粘湛发听。失本妙圆。局而碍之。束而小之。是以风顺则闻。风逆则否。为境转而不得自在。耳之过也。非声之故也。又如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既垣不碍音。何为城内一人。面城而语。城外一人。附城而听。乃杳然无闻乎。此亦耳之过也。非垣与城之故也。是以耳通者彻听。或听一世界。乃至恒沙世界。而无尽也。
○坡仙云。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胡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此悟出。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罏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鼻香二处本如来藏也。终日闻香。不知香之来处。只为不曾详究从何而出。故曰。阿难。汝又嗅此罏中旃檀。但然一铢。举室罗城四十里内。俱闻香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于栴檀木乎。生于汝鼻乎。为生于空乎。阿难。若谓此香生于汝鼻者。既称鼻生。即当从鼻而出。然鼻非旃檀。肉体不是香体。云何发香之用。而鼻中有旃檀气。且所称闻香者。谓香从鼻入也。若曰鼻中出香。出不可以言闻。而说闻又不合义。是则非生于鼻矣。若谓此香生于空者。空常在。而香亦常存。何藉罏中爇而后有。是则非生于空矣。若谓此香生于旃檀木者。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而鼻得闻。若鼻得闻合当蒙其烟气。然其烟虽然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之远。云何已闻。是则非生于木矣。详究香尘。尚无生处。而嗅性又岂有处哉。是故当知香与鼻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体性。了不可得。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香严得五分法身香处也。
○此单征香尘了无生处。所谓二法从要破也。旧注疑其有违法相合中之知。不知此是法性了义。正破法相。岂反以彼而难此。据法性根尘各皆周遍。一体无分。而离知合知。皆为戏论。但寻常之香。鼻必蒙烟。方显合知为不了义。惟此异香。不待蒙烟。不待合知。是为了义。故佛取之。有深意也。香鼻与闻。当是香与鼻闻之误。言鼻言闻。似兼浮尘胜义二根。然以根对尘。仍为二处。非有三法也。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醎味。既醎汝舌。亦醎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醎。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醎。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舌味二处本如来藏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故令其向钵盂边。讨个滋味出处。故曰。阿难。汝常二时。于众中持钵乞食。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乎。生于舌中乎。为生于食中乎。阿难。若谓此味生于汝舌。则汝一舌。应知一味。如既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然若不变移而独知一味。则又不名知味。若变移而知别味。则舌非多体。云何多味。而惟一舌之知。是则此味不生舌中明矣。若谓此味生于食中。食非有识。云何自知为甜为苦。纵使食能自知。此食即同他人。无预于汝。何故称汝名知味者。是则此味不生于食明矣。若谓此味生于空中。汝啖虚空。作何滋味。若作咸味。遍空皆咸。既咸汝舌。亦应咸汝之面。则此界人。受其咸味。皆同海鱼。既常受咸。必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可谓觉咸。既一无所知。又不可名知味之人。是则不生于空明矣。既不在此三处。是则味性无处。而尝性又岂有处。是故当知。味与舌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相妄性真。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要知此味不离当处。若果识得地头。不劳咀嚼。百味具足。此是药王得一味禅处也。
阿难。汝尝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身触二处本如来藏也。世尊寻常戒敕弟子一日三摩其头。口自诵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故弟子一遵其法而摩头也。故曰。阿难。汝依我法。每于晨朝。以手自摩其头矣。即此摩头处。亦不知蹉过多少。且汝正当以手摩头时。则手知有头。头知有手。是谁为能触。而生此知。为手触头。即手为能触。而生此知乎。为头触手。即头为能触。而生此知乎。若以手为能触而生此知者。则触知在手。头则成无知之物。云何知手之触我头。而成触乎。若以头为能触。而生此知者。则触知在头。手则成无用之物。云何知头之触我手。而名触乎。若头与手各有一知。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只有一知。则手与头。应成一体。若一体者。不应成触。若二体者。此触当何所属。为属能触。为属所触。若触属能。则在手在头。皆成能触。而无所触。既无所触。岂虚空与汝成所触乎。若触属所。则在手在头。皆成所触。而无能触。既无能触。岂虚空与汝成能触乎。夫约二触。则一知二知。了不可定。约一触。则一体二体。无所适从。是故当知。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二相既虚。一性自实。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是跋陀婆罗。在澡浴边模着脚根处也。
○当知触尘与诸尘不同。诸尘皆与根对。今此手头。皆是身根。无外触尘。假摩以成触相。而根尘互不可分。虽非假设。亦有取例之意。同例诸触。皆类此之虚妄。自显其无二处。而惟一性矣。
○贺云。头手二体。一能一所。触若在能。谁为所触。触若在所。谁为能触。有能无所。触又不成。岂虚空与汝成所耶。有所无能。触亦不成。岂虚空与汝成能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意法二处本如来藏也。阿难。汝常时意中憧憧扰扰。所缘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而名无记。此之三性。皆是前五根所取现行落卸现成影子。各有轨则。而为意家所缘之境。名曰法尘。此法为复即意根之心所生乎。为当离心。别有方所乎。阿难。若此法尘即是心者。此法则非是尘。不是意家所缘之境。云何得成意根所缘之处乎。若此法尘离心而别有处所者。则法尘自性是有知乎。是无知乎。若以为知。则应名心。不名法尘。既与汝根识别异而非尘者。则另是一心。岂不同他人心量乎。若谓不同他心即汝心者。则应不相对待。无有二相。今何心境相对。宛然与汝为二乎。若以为非知者。当即是外尘。即当有所表示。然此尘既非色声香味与离合冷暖之触。及虚空等相。离此诸尘。当在何处。今于色空之间。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而为法尘所容之处。纵居空外。又非外尘。则非心之所能缘。依心所缘。方立法处。既非心所缘。则法处从谁立。乎合知与非知而计离者非。合离与即而计离即者皆非。是法终无处矣。法无处。而意岂有处。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空生悟入处也。故知六根无对。皆是无诤法门。诸境含虚。尽冥不二之道。即今众生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何用远求诸圣作用。而自鄙劣哉。
○贺云。前云。法则非尘。非心所缘者。近而不可缘也。后云。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者。远而不能缘也。非心所缘。一体而不能缘也。如眼不能见眼。心非所缘。无体而无可缘也。如眼不见兔角。
○十二处竟。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开色开心为心色俱愚者说也。界者。种族义。界限义。今取界相不相紊乱为义。以对尘者根。当根者尘。中间了别者为识。各有界限。故三六合成一十八界。然界虽三六。体即是一。故先征起云。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界摄百法颂曰。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盖意根界。即第七识。而七八相依。故第八亦意根所收也。法尘。寻常但属色法。或曰。法尘无相而有影。故半心。半色。即应十分半色。七分半心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
《楞严说通卷三(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