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觸性。而此知觸覺觸之體。若離彼離合。及離合中有違有順之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此覺觸之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謂此覺合時來者。當其離時。此覺已滅。雲何覺離。乃至違順二相。違時順滅。順時違滅。亦複如是。若謂此覺從根出者。必無離合違順四相。欲覓身知。亦無自性。若謂此覺從空出者。空自知覺。何關汝入。離塵無體。無所從來。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所謂身入本如來藏者如此。此畢陵婆蹉。在忍痛處所證法門也。
○違順者。如熱見重裘。冷得絺绤。是違。夏得涼風。寒得暖火。是順。雖開四相。終惟二塵也。
○觸有合觸。有離觸。然無合不能顯離。必因兩相涉時。覺其爲合。然後兩不相涉時。知其爲離。故曰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合離二覺。皆因涉顯。然涉勢因何而成。只因兩手相摩之勞相而已。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此明意入本如來藏也。阿難。意根勞相。難言之矣。譬如有人。身心勞倦。則睡而眠。睡之既熟。便醒而寤。寤而覽塵斯憶。眠而失憶爲忘。忘而又憶。憶而又忘。如是顛倒。首尾循環。刹那之頃。爲生。爲住。爲異。爲滅。如初憶爲生。正憶爲住。始忘爲異。忘盡爲滅。滅已又生。生已又滅。生滅不停。此皆是無始習氣。吸此習氣。中歸意根。四相遷流。前然不離。舉此四相。而意入一切妄知。皆類于此。故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然生住異滅。相雖有四。總名法塵。實惟生滅二塵而已。根能攬塵。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五根言發。此言集者。發謂現行。集謂種子。以前五根現行。皆從此中種子發生也。于是吸撮內之浮塵。如流逸奔色。流逸奔聲等。然五根但能緣自分現量境。不能一一互緣。故見不到聞。聞不到嗅。嗅不到嘗。嘗不到覺。此意知根。皆能緣能知。有時見逆流于聞。有時聞逆流于見。如是五根。往往流于不及之地。是則名爲昭昭靈靈覺知之性。然此覺知之性。本非真知。若離彼寤而生寐。而滅之二塵。畢竟無有實體。
○法名內塵。即退去諸法影像也。亦名落謝塵。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因非緣。非自然性。
非惟無體。亦複無所從來。如是阿難。當知此覺知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謂此覺知性從寤來者。當寐之時。已隨寤滅。而今昏昏熟睡。又現許多夢境者爲誰。若從寐來。亦複如是。若謂此覺知性。從生時有。滅時即隨生已滅。其受滅者是誰。若從滅有。生時則同滅已無。其知生者又誰。是則不從塵來矣。若謂惟根自出。而無關寤寐。殊不知人身中肉心。狀如蓮華。開則明而合則昏。寤則開而寐則合。故此寤寐二相。常隨身開合。無時暫離。若汝覺知之根。離此二塵。此覺知者。將同空華。畢竟無性。而世間之人。非寤則寐。曾有離于寤寐者哉。是則不從根出矣。若謂此覺知性從空而生。空自有意。自是空知。何關汝入耶。是則非從空生矣。無體無從。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隨緣乍現而已。所謂意入本如來藏者如此。此大迦葉從意知根入寶明空海所證法門也。
○意即心之別名也。五根攬塵。惟此意根。八識轉覺。惟此意根。叁界唯心。惟此意根。萬法唯識。惟此意根。當知此意知根。不獨爲天地根。爲萬物根。爲無明根。爲諸識根。爲生死根。抑且爲涅槃根。爲菩提根。轉凡成聖。正在乎此。若打破此關。喚作正遍知。喚作始覺。本覺。圓覺。妙覺。無上覺。一切覺。究竟覺。此是開佛知見一大關鍵處。
○此章極善形容意根處。在生住異滅四字。而形容殆盡。尤在寤寐二境。想人生世間。除了熟寐時。那一刻不是意識流行處。那一刻不是生住異滅變換處。即在熟睡之中七顛八倒。幻成夢境。亦是獨頭意識用事。生住異滅。亦未嘗停。所以斷送諸人。汩沒生死。然迷者以爲有體。悟者知其無體。非無體也。即以如來藏性爲體也。會入之意深哉。
○入處界叁科。破法有叁種差別。一者約緣破。不局本法。廣破外緣也。如滅火不徑撲火。但抽去其薪。火自滅矣。以火無自體也。二者更互破言二法相依而立。即須更互破之。如蛟水相依。兩皆爲患。除之者。驅蛟。絕水之本。泄水。破蛟之居也。叁者從要破。此有兩種。一者二法從要破。如兩木相倚而立。但推倒一邊。二皆倒矣。二者叁法從要破。如筋膠角叁。合爲弓。而膠爲其要。但除去其膠。則筋角皆不成弓矣。此之六入。全是約緣破。塵即其緣也。下十二處。兼更互及二法從要破。眼色耳聲四處。更互破也。余八處。二法從要破也。後十八界。全是叁法從要破也。然文雖從要。而意實並破。非同六入正意在根也。學者詳之。
○六入竟。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開色合心爲愚色不愚心者說也。色本是一。開爲五根六塵。成十一處。故曰開色。心若對上五陰。則合受想行識之四。對下十八界。則合六識。及意根之七。總收爲意之一處。故曰合心。處。方所也。又定在也。此十二處。元一圓融清淨寶覺。由衆塵隔越。無狀異生。各分疆界。如六國然。不得混成一統。故令阿難處處攻擊。若破一處。則十一處。不待招降而自服矣。故其攻擊處。皆不施巧計。不設雲梯。但借現前挺杖。直驅之耳。初卷七處破心。是破心無處所。此十二處。是破處無處所也。
○先征起雲。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乎。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見色二處本如來歲也。法相宗以見相二分。喻如蝸牛兩角。出則成雙。縮則爲一。以彼皆從自證分變現故。故世尊舉現前見色處诘之曰。且汝尋常。但說一切法仗因托緣而生。即今開眼見祇陀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還是因祇陀林。生汝眼中之見。而見此祇陀林乎。抑亦因汝眼中之見。生祇陀林。而汝得見之乎。此二句。便是金剛圈。栗棘蓬。即叁世諸佛。分疏不下矣。若謂是汝眼根。生此祇陀林。而汝得見者。則汝眼根見空之時。不見祇林。而祇林便應銷滅。銷則顯發諸相一切都無。夫空色相際而顯。色相既無。更有何物。顯其空質耶。謂眼生空相。亦複如是。若謂此祇陀林。生汝眼見。而令汝見祇陀林者。則汝眼觀空時。非是觀色。既無能生之色。自無所生之見。見既銷亡。而見空見色。更是何物。謂空生眼見。亦複如是。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內外定在之處所。色不生眼。眼自寂滅。眼不生色。色自寂滅。而執色興見實有二處者。皆是虛妄。蓋見色一體。本來但是一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此優波尼沙陀悟入處也。
○始曰俱無處所。次曰二處虛妄。顯是平破。不同上之正破六入。塵惟帶言而已。
○鍾雲。眼不生色。色無處所也。色不生眼。見無處所也。虛妄者。無體也。無處則無體。無體而以真如爲體。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性也。余五仿此。
阿難。汝更聽此祗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別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耳聲二處本如來藏也。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則擊鼓矣。衆集則撞鍾矣。鍾鼓音聲。前後相續矣。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音來汝耳邊而聞之乎。汝耳往于聲處而聞之乎。抑爲無來往而聞之乎。阿難。若謂聲來耳邊者。一聲不能遍至多耳。猶一身不能並往二處。如我乞食于室羅筏城。則祇陀林中。無有我矣。此聲既來阿難耳處豈能又至多人耳處。則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千二百五十之衆。乃此衆人。一聞鍾聲。同來食處。一衆俱聞。應不是聲來耳邊矣。若謂耳往聲邊者。一耳不能遍往多聲。亦猶一人不能並至兩處。如我歸于祇陀林中。則室羅城。無有我矣。且爾當聞鼓聲時。其耳既往擊鼓之處。安能又至他聲音處。則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以鍾處無耳也。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乃一齊俱聞。應不是耳往聲邊矣。計往來者皆非。只得轉計無來無往。若謂無來往者。耳根聲塵。各住本位。兩不相到。則應聲發而耳不複聞。乃又非無聞。應不是無來往矣。二計俱非如此。是果何故而然哉。亦由相妄性真而已。自相妄言。當知聽與音聲。各皆周遍。俱無一定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自體。亦不可得。權小妄局。了無實義。處既虛妄。是則尚無二處。說誰來往。及不來往乎。自性真言。當知聽與音聲。非畢竟無法。但惟一非因緣非自然之妙性而已…
《楞嚴說通卷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