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叁(劉道開)▪P6

  ..續本文上一頁

  此先痛責愚迷而後許說也。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昔日愛樂小乘。故我爲說因緣和合。諸小乘法。不了義教。今汝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殷勤啓請無上菩提。故我今日爲汝顯示最上第一義谛。汝既不能領荷。反將昔日所聞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自纏自繞。而不肯舍者何耶。且世間人。皆稱汝爲多聞第一矣。及聞真谛。不能信解。正如有人熟記本草。不識真藥。及乎拈示。不能分別。反生疑惑。如來說爲真可憐愍者此也。然此第一義谛。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本不可分別。不可開示。今汝既以戲論妄想因緣纏繞。故我亦以方便爲汝分別開示。然此番開示。不獨令汝通達實相。亦令將來求大乘者。通達實相。而共遊于如來藏海焉。于是阿難默然無言。承佛聖旨。

  ○經自佛與阿難釋迷悶。即責其不達實相。今將明七大。又複標許。則知叁大科所出藏性。即是實相。在六根。克體所具妙精明元。在四科。全相所即妙真如性。在七大。當體所本如來藏心。以至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方是一切法真實之相。如是知者。即爲通達實相矣。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緣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阿難惟問四大之相。而佛雙約性相以答之。蓋以權教所談。雖依性說相。而性是密意。不言即性。阿難久習其教。迷空循相。故計和非和。展轉不能忘。今佛與之洗前舊見。故性相雙舉。而仍以性融相。蓋必相得性融。始可以雙祛二計也。諸大即相也。諸大之性。即如來藏心也。

  ○佛言。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則是四大種性。與四大實色。雜和而成變化矣。然此性體。果和合耶。非和合耶。阿難。若彼大性非和合者。則不能與諸相雜和。猶如虛空之不和諸色矣。豈知性能隨緣而成相永異虛空之頑斷。故非不和合也。若彼大性爲和合者。則應與相同遷。因始有終。因終複始。而始終相成。從生至滅。滅複繼生。而生滅相續。順次而生死死生。間隔而生生死死。(如轉蛻業化。則生而複生。故曰生生。中陰命終。則死而複死。故曰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矣。豈知相實不能變性。不同火輪之不息。故非是和合也。(問今何現成輪轉。答月岸不移。雲舟見動。若果真動。豈能悟之而頓息乎)且性相本非二物。但有隨緣不變二義而已。吾爲汝再申一喻。阿難。性雖一本。能隨緣而成相。既不如虛空之一于不和。當知何等乎。當如水結成冰。蓋水雖一體。寒則結而成冰。無所和合。而現和合之相。豈可謂之一定屬于非和合乎。相雖萬殊。能融而歸性。既不如火輪之不息。當如何等乎。當如冰還成水。蓋水雖凝結成冰。融之而依然是水。但似和合。而終無變遷。豈可謂之一定屬于和合乎(還字當玩若真和合則變矣。如青黃和合即變爲緣。豈能還爲青黃乎)。

  ○問。阿難惟執和合。佛何並不□和合兼破之。答。二計相待。若不兼破。則破和合之後。必又以爲非和合矣。兼破者。杜轉計也。

  ○鍾雲。若諸四大之性。不和四大之相。則性居相外。二不相雜。猶如虛空。不和諸色矣。此即偏于自然。墮于常見。以知不變。而不知隨緣故。夫真如隨緣而成相。豈同頑空哉。必不然也。若和合者。則真如性。隨相變遷。始終生滅。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無有休息矣。此則偏于因緣。墮于斷見。以知隨緣。而不知不變故。夫真如不變而守性。豈同變化等相哉。又不然也。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此明地大元非和合而有也。且所謂非不和合而實非和合者。請即地大以明之。欲觀地大。當觀地性。汝且追究地之根元體性。彼粗而大地。細而微塵。皆地性之所在也。由粗而析。展轉至鄰虛塵。此鄰虛塵。乃析彼極微色邊際相。分爲七分所成者。可謂微之又微。極之更極矣。更析鄰虛。遂至于空矣。(色邊際相者。乃色法之邊際。過此將無色相也)阿難。若此鄰虛。可以析成虛空者。當知虛空。亦可出生色相。而轉成鄰虛。(如見空華滅于虛空遂計空中出華。大抵不達萬相真原出于藏心者。未有能出此計者也。故西域凡小。與此方無極太極之論。皆不外此缪執耳)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正此虛空生鄰虛之謂也。然和合須有數量。或二或叁。和合爲一。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耶。若不合空。豈是鄰虛合成鄰虛耶。聞合他成自者矣。未有合自成自者也。是則若執諸相合。須此鄰虛。亦是和合。若此鄰虛既是和合。須是合空而成。乃可謂之真和合矣。且色之邊際鄰于空。既須合空而成色。空之邊際鄰于色。亦須合色而成空。若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耶。若曰。色但合色。不能合空。而合色非空者。則亦知空但合空。不能合色。而合空非色矣。雲何虛空出生色相耶。且由鄰虛入空。而名之曰析。色相有質。猶可折也。若虛空雲合空非有質。雲何合耶。知空之不可合。則知鄰虛非和合而成。鄰虛既非和合。則地大元非和合而有。和合之計。豈實義耶。

  ○按阿難惟據粗相。如來究至細塵良以既執諸相和合。須以至細之塵爲元始也。然細塵與空爲鄰。必至合空之謬。故惟明一空不可合。則和合之計。自可番轉而破盡矣。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正立己宗以顯色空皆出如來藏也。變地而稱色者。蓋地爲諸色之本也。夫色不出空。空不合色。畢竟地大從何而來。究其源委。本是如來藏中之物耳。汝尋常但知析色爲空。合空成色。而不知如來藏中。性具之色。即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真體之色。空色互融。渾涵未發。清淨無染。本然元具。極于無外。貫于無內。而周遍法界。其全體有如此者。

  ○此如來藏。與前所稱。理一而義有差別。中字可味。今以喻明。如大富長者。藏中寶物無限。每有宅舍。必出藏寶。廣列堂閣之間。然但千萬分中之一分而已。深藏而未發現者。實無邊量。故上四科。如但指堂閣之寶。說其皆是藏中之物。今此七大。如說此但藏中少分。而彼未發現者。一一充滿。隨時隨處。應用無窮也。性色二句。以性真二字無異。故影互用之。若不影互。應有四句。如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性空真色。真色性空。義方全也。問。此與般若所談色即空空即色同乎。否耶。曰。實大不同。蓋般若等。惟據目前所對已發現諸相而言。今此不對目前諸相。惟深談如來藏中未發之理。故此色字。非但揀于實色。實顯異于事相俗谛中即空之色。此空字。非但揀于斷滅等空。實顯異于事相真谛中即色之空也。

  ○鍾雲。如來藏中。性本自空。不待析色成空也。性本自色。不待合空成色也。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全體既立。妙用斯彰。性海淵涵。流出諸法。但九界衆生。心有染淨。量有大小。業有善惡。故各隨其心。各應其量。各循其業。而發起現行。轉如來藏而爲藏識。轉法性身而爲根身。轉法性土而爲器界。是謂從性起相。全相即性。所以說地大即藏中之性也。

  ○衆生攝盡九界有情。心以根性言。量以心知言。根性有勝有劣。心知有大有小。若但以劣心小量致之。則應之以粗少之色者。固無不副其心而滿其量。若能以勝心大量致之。則應之以廣妙之色者。亦無不副其心而滿其量也。循業發現者。一者。世出世間一切淨妙之色。若不循彼種種淨業。雖欲發現。不可得也。二者。叁塗四惡一切苦穢之色。若不戒彼種種染業。雖欲不發現。不可得也。

  ○問。悟人既須循業。佛循業否。答佛在因位循之。果發之後。但惟隨心。尚無量之可應。何有業之可循。惟除示現。無實業也。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夫既曰循業發現業之起也。似有由籍。故世間淺智衆生。執此生起之近由。而遂惑爲因緣性。曾不達隨緣不變之體。周遍法界。何所藉于因緣。業之成也。似難改移。故世間無智衆生。執此難改之現量。而遂惑爲自然性。曾不達不變隨緣之用。隨心應量。何得泥于自然。因緣。則計和合。自然。則計非和合。然此皆是衆生意識分別計度推類廣之。凡有言說。盡如和合是非之類。都無實義。若從性起相。全相即性之旨。豈其然哉。所謂如來藏現爲地大者如此。此持地菩薩所證法門也。

  ○當知世尊說法。初未嘗離因緣自然。但善用因緣自然耳。又何曾擯棄哉。

  ○又當知陰等四科。皆先剖破相妄。然後結顯性真。今此七大。乃悟自性淵海。流出諸法。故純標性真。杳無虛妄字面。誠法性宗之獨談。非惟迥超般若。而亦大異于前文也。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爲一衆。衆雖爲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昙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于日求火。此火爲從鏡中而出。爲從艾出。爲于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于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镕。纡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谛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曆于此。日鏡相違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楞嚴說通卷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