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先痛责愚迷而后许说也。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昔日爱乐小乘。故我为说因缘和合。诸小乘法。不了义教。今汝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殷勤启请无上菩提。故我今日为汝显示最上第一义谛。汝既不能领荷。反将昔日所闻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自缠自绕。而不肯舍者何耶。且世间人。皆称汝为多闻第一矣。及闻真谛。不能信解。正如有人熟记本草。不识真药。及乎拈示。不能分别。反生疑惑。如来说为真可怜愍者此也。然此第一义谛。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本不可分别。不可开示。今汝既以戏论妄想因缘缠绕。故我亦以方便为汝分别开示。然此番开示。不独令汝通达实相。亦令将来求大乘者。通达实相。而共游于如来藏海焉。于是阿难默然无言。承佛圣旨。
○经自佛与阿难释迷闷。即责其不达实相。今将明七大。又复标许。则知三大科所出藏性。即是实相。在六根。克体所具妙精明元。在四科。全相所即妙真如性。在七大。当体所本如来藏心。以至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方是一切法真实之相。如是知者。即为通达实相矣。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缘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阿难惟问四大之相。而佛双约性相以答之。盖以权教所谈。虽依性说相。而性是密意。不言即性。阿难久习其教。迷空循相。故计和非和。展转不能忘。今佛与之洗前旧见。故性相双举。而仍以性融相。盖必相得性融。始可以双祛二计也。诸大即相也。诸大之性。即如来藏心也。
○佛言。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则是四大种性。与四大实色。杂和而成变化矣。然此性体。果和合耶。非和合耶。阿难。若彼大性非和合者。则不能与诸相杂和。犹如虚空之不和诸色矣。岂知性能随缘而成相永异虚空之顽断。故非不和合也。若彼大性为和合者。则应与相同迁。因始有终。因终复始。而始终相成。从生至灭。灭复继生。而生灭相续。顺次而生死死生。间隔而生生死死。(如转蜕业化。则生而复生。故曰生生。中阴命终。则死而复死。故曰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矣。岂知相实不能变性。不同火轮之不息。故非是和合也。(问今何现成轮转。答月岸不移。云舟见动。若果真动。岂能悟之而顿息乎)且性相本非二物。但有随缘不变二义而已。吾为汝再申一喻。阿难。性虽一本。能随缘而成相。既不如虚空之一于不和。当知何等乎。当如水结成冰。盖水虽一体。寒则结而成冰。无所和合。而现和合之相。岂可谓之一定属于非和合乎。相虽万殊。能融而归性。既不如火轮之不息。当如何等乎。当如冰还成水。盖水虽凝结成冰。融之而依然是水。但似和合。而终无变迁。岂可谓之一定属于和合乎(还字当玩若真和合则变矣。如青黄和合即变为缘。岂能还为青黄乎)。
○问。阿难惟执和合。佛何并不□和合兼破之。答。二计相待。若不兼破。则破和合之后。必又以为非和合矣。兼破者。杜转计也。
○钟云。若诸四大之性。不和四大之相。则性居相外。二不相杂。犹如虚空。不和诸色矣。此即偏于自然。堕于常见。以知不变。而不知随缘故。夫真如随缘而成相。岂同顽空哉。必不然也。若和合者。则真如性。随相变迁。始终生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有休息矣。此则偏于因缘。堕于断见。以知随缘。而不知不变故。夫真如不变而守性。岂同变化等相哉。又不然也。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此明地大元非和合而有也。且所谓非不和合而实非和合者。请即地大以明之。欲观地大。当观地性。汝且追究地之根元体性。彼粗而大地。细而微尘。皆地性之所在也。由粗而析。展转至邻虚尘。此邻虚尘。乃析彼极微色边际相。分为七分所成者。可谓微之又微。极之更极矣。更析邻虚。遂至于空矣。(色边际相者。乃色法之边际。过此将无色相也)阿难。若此邻虚。可以析成虚空者。当知虚空。亦可出生色相。而转成邻虚。(如见空华灭于虚空遂计空中出华。大抵不达万相真原出于藏心者。未有能出此计者也。故西域凡小。与此方无极太极之论。皆不外此缪执耳)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正此虚空生邻虚之谓也。然和合须有数量。或二或三。和合为一。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耶。若不合空。岂是邻虚合成邻虚耶。闻合他成自者矣。未有合自成自者也。是则若执诸相合。须此邻虚。亦是和合。若此邻虚既是和合。须是合空而成。乃可谓之真和合矣。且色之边际邻于空。既须合空而成色。空之边际邻于色。亦须合色而成空。若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耶。若曰。色但合色。不能合空。而合色非空者。则亦知空但合空。不能合色。而合空非色矣。云何虚空出生色相耶。且由邻虚入空。而名之曰析。色相有质。犹可折也。若虚空云合空非有质。云何合耶。知空之不可合。则知邻虚非和合而成。邻虚既非和合。则地大元非和合而有。和合之计。岂实义耶。
○按阿难惟据粗相。如来究至细尘良以既执诸相和合。须以至细之尘为元始也。然细尘与空为邻。必至合空之谬。故惟明一空不可合。则和合之计。自可番转而破尽矣。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此正立己宗以显色空皆出如来藏也。变地而称色者。盖地为诸色之本也。夫色不出空。空不合色。毕竟地大从何而来。究其源委。本是如来藏中之物耳。汝寻常但知析色为空。合空成色。而不知如来藏中。性具之色。即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真体之色。空色互融。浑涵未发。清净无染。本然元具。极于无外。贯于无内。而周遍法界。其全体有如此者。
○此如来藏。与前所称。理一而义有差别。中字可味。今以喻明。如大富长者。藏中宝物无限。每有宅舍。必出藏宝。广列堂阁之间。然但千万分中之一分而已。深藏而未发现者。实无边量。故上四科。如但指堂阁之宝。说其皆是藏中之物。今此七大。如说此但藏中少分。而彼未发现者。一一充满。随时随处。应用无穷也。性色二句。以性真二字无异。故影互用之。若不影互。应有四句。如云性色真空。真空性色。性空真色。真色性空。义方全也。问。此与般若所谈色即空空即色同乎。否耶。曰。实大不同。盖般若等。惟据目前所对已发现诸相而言。今此不对目前诸相。惟深谈如来藏中未发之理。故此色字。非但拣于实色。实显异于事相俗谛中即空之色。此空字。非但拣于断灭等空。实显异于事相真谛中即色之空也。
○钟云。如来藏中。性本自空。不待析色成空也。性本自色。不待合空成色也。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全体既立。妙用斯彰。性海渊涵。流出诸法。但九界众生。心有染净。量有大小。业有善恶。故各随其心。各应其量。各循其业。而发起现行。转如来藏而为藏识。转法性身而为根身。转法性土而为器界。是谓从性起相。全相即性。所以说地大即藏中之性也。
○众生摄尽九界有情。心以根性言。量以心知言。根性有胜有劣。心知有大有小。若但以劣心小量致之。则应之以粗少之色者。固无不副其心而满其量。若能以胜心大量致之。则应之以广妙之色者。亦无不副其心而满其量也。循业发现者。一者。世出世间一切净妙之色。若不循彼种种净业。虽欲发现。不可得也。二者。三涂四恶一切苦秽之色。若不戒彼种种染业。虽欲不发现。不可得也。
○问。悟人既须循业。佛循业否。答佛在因位循之。果发之后。但惟随心。尚无量之可应。何有业之可循。惟除示现。无实业也。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夫既曰循业发现业之起也。似有由籍。故世间浅智众生。执此生起之近由。而遂惑为因缘性。曾不达随缘不变之体。周遍法界。何所藉于因缘。业之成也。似难改移。故世间无智众生。执此难改之现量。而遂惑为自然性。曾不达不变随缘之用。随心应量。何得泥于自然。因缘。则计和合。自然。则计非和合。然此皆是众生意识分别计度推类广之。凡有言说。尽如和合是非之类。都无实义。若从性起相。全相即性之旨。岂其然哉。所谓如来藏现为地大者如此。此持地菩萨所证法门也。
○当知世尊说法。初未尝离因缘自然。但善用因缘自然耳。又何曾摈弃哉。
○又当知阴等四科。皆先剖破相妄。然后结显性真。今此七大。乃悟自性渊海。流出诸法。故纯标性真。杳无虚妄字面。诚法性宗之独谈。非惟迥超般若。而亦大异于前文也。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违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楞严说通卷三(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