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P11

  ..續本文上一頁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藏性無受。如人晏安。迷生諸受。如摩手覺澀等也。阿難。是澀滑冷熱諸相。所謂幻觸也。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謂此觸從空來者。既能觸掌。亦能觸身。不應虛空。有所選擇。而獨來觸掌。是則不從空來矣。若謂此觸從掌出者。應須獨掌自生。何須待合。又若必從掌出。掌合則知其出。掌離應知其入。若必有入。則其鄰近之臂腕骨髓應亦知其入時蹤迹。雲何不知。若使臂腕骨髓。實有覺心。知其出入。則是元有一物。身中往來自觸。何必更待掌合。而知其出。方始名爲觸耶。是則不從掌出矣。既知二處皆非。則當知此受陰虛妄。元無自性。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所謂受陰本如來藏性者如此。

  ○此章喻即是法。故不必法喻配合。但當了喻之妄。即會法之妄矣。又諸識中。皆有受相。而前五識。受用偏多。固當分屬眼等五識。以眼等五識。必根境相對而生觸也。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想陰即妙真如性也。想以緣慮爲義。謂于前境領納之後。憶持不忘。固當偏屬第六意識也。阿難。何謂想陰。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口不食梅。而口中水出。足不至崖。而足心酸澀者。豈非想乎。想陰當知。亦複如是。目前根身器界。爲想所分別憶持者。皆如念中之酸味。思裏之懸崖。本非實有。而堅滯不忘者。想陰覆之也。阿難。如是酢說所引之水。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此水從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而後水出。若此水從口入者。口應先聞。何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即從耳出。而又從口出乎。梅不談。則非梅生。口不聞。則非口入。耳不出。則非耳致。追究此水。無所從來。足知想陰不實矣。想蹋懸崖。與此說相類。崖不思。則非崖生。足未觸。則非足入。心不酸澀。則非由心致。酸澀無所從來。足顯想陰之虛矣。是故當知。想陰虛妄。元無自性。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所謂想陰本如來藏性者如此。

  ○譚子化書雲。言臭腐之狀。則辄有所哕。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咽。臭腐不曾來。珍羞未嘗見。而有哕咽者。非妄而何。與此相發。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行陰即妙真如性也。行以遷流爲義。即是遍行心所之思。以能驅役自心。造善不善等。故即是業行。于百法中。攝法最多。雖八識皆有遷流而末那遷流最勝。以念念不斷故。雖八識皆有思。而末那思爲最勝。以思量爲性故。故當偏屬第七識也。阿難。何謂行陰。譬如瀑流之水。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前不待後。後不及前。日夜滔滔。無有間歇。行陰當知。亦複如是。心心不住。念念遷流。亦猶瀑流之不可遏也。阿難。如是瀑流之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之本性。是不即空水矣。非離空水。是不離空水矣。如是阿難。若此瀑流。因空而生者。則十方無盡之虛空。應成無盡之瀑流。而世界俱受淪溺矣。無是理也。則不因空生可知。若此瀑流。因水而有者。則體應不與水一。別有處所。別有相狀。兩俱現在。如父生子。各有體性。然而無有。則不因水有可知。若此瀑流渾濁之時。即是水性者。則澄清時。反非水體矣。既澄清是水之體。則瀑流亦非水性可知。是則即義俱不成矣。若此瀑流。離空離水。別有自體者。則空非有外。豈能離空。水外無流。豈能離水。是則離義亦不成矣。即離俱非。究此瀑流。本從何起。是故當知。行陰虛妄。元無自性。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所謂行陰本如來藏性者如此。

  ○若約法釋。空喻外境。水喻內心。流即行陰。不因空生。喻此行陰不因境生也。不因水有。喻此行陰不因心有也。亦非水性。喻此行陰亦非心性也。非離空水。喻此行陰非離心境也。若計境生。則境應有知。一切無情。悉能有念矣。若計因心。則應別有自體矣。若計即心本性。則行陰盡者。反失心性矣。然則行豈即心境乎。若計離于心境。則境實無邊。而心外無行。然則行豈離心境乎。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是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識陰即妙真如性也。識以了別爲義。雖諸識皆能了別。而此識全收八海七浪。又名業識。以即生滅本故。又名藏識。以即真如體故。固知識陰偏屬第八識也。阿難。何謂識陰。譬如有人。以頻伽鳥形之瓶。塞其兩孔。滿盛虛空于中。而擎之千裏遠行。用饋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妄業如瓶。妄識如空。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叁界六道。無處不往。如千裏遠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阿難。如是虛空。非從彼方而來。不自此方而入。如是阿難。若謂此空從彼方來者。則本瓶中。既貯空去。彼方置本瓶之地。應少一瓶虛空矣。而彼方之空未少也。則雖來而實未曾來矣。若謂此空于此方入者。則當開孔倒瓶時。應見虛空從瓶出矣。而此瓶之空。未出而入此方也。則雖入而實未曾入矣。來無所來。至無所至。皆由業遷使然。妄見去來。而實無去來。是故當知。識陰虛妄。元無自性。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所謂識陰本如來藏性者如此。

  ○若約法釋。舍身如彼方來。而前身之識未嘗少。受身如此方入。而後身之識未嘗來。當知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不偏局于此。身生非來。未生之先。本亦常遍于此。但因不了。互成明昧。迷則任牽。悟則同體。體常不動。用可牽移。佛正欲衆生悟全體而周大用也。

  ○瓶喻牽識之業。即第七末那。又名業行也。塞其兩孔。喻煩惱所知。障塞二空也。良以真如不動。由七八二識遷流不住。似有去來。故有彼此。今彼方不見空少。此方不見空出。則知識陰之無自體。而如來藏性。迥然獨露矣。

  ○永嘉明一念之中。即具五陰。謂隔礙真性。即是色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相續不斷。即是行陰。曆曆分明。即是識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此一念者。舉體即是五陰。若以微密觀照。照見五陰。則聚沫之色既虛。水泡之受何有。陽焰之想非實。芭蕉之行惟空。幻妄之識無住。而究竟堅固之體。不越當前而得之矣。

  ○五陰一科竟。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