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九卷(钟惺)▪P4

  ..续本文上一页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甘。名卑劣慢。经缺邪慢。不礼塔庙。是我慢。亦为七慢之总。胜者。因见殊胜。胜气所使也。有慧则悟平等。不见一众生可慢。敢慢诸圣哉。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烧木佛。岩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故假此激之。一片慈心也。若使稍有慢心。质之于经。当入阿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慧安自足也。以色销为精明。以精明为圆悟。遂谓得大随顺。轻安自在。得少为足。无闻之俦也。比上过似轻。但自足不进。非更慢他。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著空毁戒也。前圆悟。此明悟。特受阴中之悟耳。因得虚明。误执断空。成诸邪咎。此空魔也。近有说大虚空为本性。一切佛事皆著相。一切俗事为无碍者。即此类。自误误人。不可胜纪。急宜闻经悔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著有行淫也。爱因顺起。空境顺心。邪爱成咎。盖禅定中。自有妙触轻安之境。随顺入心。当用慧观察。一切不受。方为正受。耽著不舍。引起淫欲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此十种魔事已成。非前十为引发之端。然但暗入人心。令其不觉自颠。不同后十就人恼乱陷害。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真心周遍。本不局身。非局而局。受阴之为也。受阴一尽。从凡身历圣位。随意现身矣。想者。心虑浮相。能覆妙明而障圣道。故有熟寐寱言之喻。音韵伦次。喻有圣位分也。不寐者咸悟其语。喻证圣之人。知其有圣位分也。然以想阴尚在。未能即证圣位。三渐次。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十地。等妙。通六十位。虽有贤有圣。总是圣位之涂路。故均称圣位。觉明如镜。浮想如尘。尘销镜朗。想尽心明。伦。类也。三界异生。虽分十二。而生死大同。故曰一伦。首尾即始终。生死各有始终。想尽则无生死。故曰首尾圆照。烦恼因想而生。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故名融通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幻。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贪求善巧也。受阴虚妙者。谓能离身反观。作用自在也。不遭邪虑者。不为十境惑动也。圆定发明者。由受阴一破。见惑已销。于诸前尘。不起分别。成一精明也。心爱圆明者。心生爱乐。欲令妄想尽。而觉心圆明。无不了知。善巧方便。无不成就。将欲度生以行教化。故发愤锐思。而贪求善巧。只此一贪。便是动魔之本。天魔乘一念之隙。飞精附人。说法以惑之。受尽之人。邪魔不能入其心腑。故遣精灵附旁人以煽惑。令其自坏定心。此人不知为魔著身。故因说经法。自谓得证涅槃。向求巧人前。投其所好。说法变形。作诸善巧。蛊惑其念。是求巧人。倾心受教。于是昔日之定心。今已摇荡。昔日之律仪。今已破坏。堕其术中。不能出矣。好言灾祥等者。是指魔附之人。发言诡异。惑乱人心。此名下。指名示害。怪鬼。是贪习遇物成形。至老方为魔使。厌足心生。去彼人体者。谓久之魔鬼生厌。去彼所附人之体。弟子。即求巧之人。师。即说法之师。先觉者。谓凡有毁戒诱淫者。便知是魔。不随彼转。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贪求经历也。无边刹海。不隔毫端。果熟因圆。自然发现。若一贪求。天魔即遣精灵附人。不自变形而变他形。现生成佛者。由彼贪求经历佛土。故现佛国以投其好也。是人。指行人也。淫逸其心。化定心而纵荡不拘也。魔口所出。皆指目前是佛土者。以彼好游荡。故以此诱之。既见诸佛。复闻其说。故倾心渴仰。舍己从他也。魃鬼。是淫习遇风成形之鬼物。今为魔使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鬼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贪求契合也。绵。密也。淴。合也。以此心上契诸佛。下合众生也。功夫到寂灭现前时。自然上同下合。不必贪求。由行人有贪契之心。故魔亦现默契之事。念念移易者。谓心开之人。念念不同。如下所云也。或得宿命者。是己寻常不知者。今忽知也。或得他心者。是彼寻常所念者。今亦知其所念也。乃至说偈诵经。皆是现密契之事。以惑其心也。绵爱其心者。行人被惑。亦密爱之。欲遂其心之所求也。而魔口复以妖言竦动。行人既见密契之人。又闻妖异之语。由是将昔日正定之心。洗涤无余。转入邪知邪解矣。魅鬼。是诳习遇畜成形之鬼。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贪求辨析也。爱根本者。求万物之本也。欲使物化一一洞彻根柢。毫无疑滞。使心豁神爽。故贪求辨析。由此一念。即是招魔之端。故魔乘间而入也。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以魔力摄服人心也。诸人领魔法以递相开化。蛊惑人心者也。由行人贪求化元。故指目前断灭者为常住本。秽污者为清净根。以投其欲。行人既信受其言。遂将辨析之心。一一弃去。即信目前父父子子。递代相生者。为物化本。日将魔心魔语。推究以为至理。遂入其党。彼魔精者。既令魔党宣秽言以煽惑。己复出秽言以印证。安有不被惑者哉。蛊鬼。即恨习遇虫成形者也。

  又善男予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九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