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慢。于勝爭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甘。名卑劣慢。經缺邪慢。不禮塔廟。是我慢。亦爲七慢之總。勝者。因見殊勝。勝氣所使也。有慧則悟平等。不見一衆生可慢。敢慢諸聖哉。問臨濟不禮祖塔。丹霞燒木佛。岩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爲執外求而不達自心。執言教而不肯進修。故假此激之。一片慈心也。若使稍有慢心。質之于經。當入阿鼻。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衆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慧安自足也。以色銷爲精明。以精明爲圓悟。遂謂得大隨順。輕安自在。得少爲足。無聞之俦也。比上過似輕。但自足不進。非更慢他。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著空毀戒也。前圓悟。此明悟。特受陰中之悟耳。因得虛明。誤執斷空。成諸邪咎。此空魔也。近有說大虛空爲本性。一切佛事皆著相。一切俗事爲無礙者。即此類。自誤誤人。不可勝紀。急宜聞經悔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爲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爲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著有行淫也。愛因順起。空境順心。邪愛成咎。蓋禅定中。自有妙觸輕安之境。隨順入心。當用慧觀察。一切不受。方爲正受。耽著不舍。引起淫欲魔。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十種魔事已成。非前十爲引發之端。然但暗入人心。令其不覺自顛。不同後十就人惱亂陷害。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
真心周遍。本不局身。非局而局。受陰之爲也。受陰一盡。從凡身曆聖位。隨意現身矣。想者。心慮浮相。能覆妙明而障聖道。故有熟寐寱言之喻。音韻倫次。喻有聖位分也。不寐者鹹悟其語。喻證聖之人。知其有聖位分也。然以想陰尚在。未能即證聖位。叁漸次。幹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十地。等妙。通六十位。雖有賢有聖。總是聖位之塗路。故均稱聖位。覺明如鏡。浮想如塵。塵銷鏡朗。想盡心明。倫。類也。叁界異生。雖分十二。而生死大同。故曰一倫。首尾即始終。生死各有始終。想盡則無生死。故曰首尾圓照。煩惱因想而生。想盡則超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故名融通妄想。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幻。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爲帝釋。或爲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爲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貪求善巧也。受陰虛妙者。謂能離身反觀。作用自在也。不遭邪慮者。不爲十境惑動也。圓定發明者。由受陰一破。見惑已銷。于諸前塵。不起分別。成一精明也。心愛圓明者。心生愛樂。欲令妄想盡。而覺心圓明。無不了知。善巧方便。無不成就。將欲度生以行教化。故發憤銳思。而貪求善巧。只此一貪。便是動魔之本。天魔乘一念之隙。飛精附人。說法以惑之。受盡之人。邪魔不能入其心腑。故遣精靈附旁人以煽惑。令其自壞定心。此人不知爲魔著身。故因說經法。自謂得證涅槃。向求巧人前。投其所好。說法變形。作諸善巧。蠱惑其念。是求巧人。傾心受教。于是昔日之定心。今已搖蕩。昔日之律儀。今已破壞。墮其術中。不能出矣。好言災祥等者。是指魔附之人。發言詭異。惑亂人心。此名下。指名示害。怪鬼。是貪習遇物成形。至老方爲魔使。厭足心生。去彼人體者。謂久之魔鬼生厭。去彼所附人之體。弟子。即求巧之人。師。即說法之師。先覺者。謂凡有毀戒誘淫者。便知是魔。不隨彼轉。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曆。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貪求經曆也。無邊刹海。不隔毫端。果熟因圓。自然發現。若一貪求。天魔即遣精靈附人。不自變形而變他形。現生成佛者。由彼貪求經曆佛土。故現佛國以投其好也。是人。指行人也。淫逸其心。化定心而縱蕩不拘也。魔口所出。皆指目前是佛土者。以彼好遊蕩。故以此誘之。既見諸佛。複聞其說。故傾心渴仰。舍己從他也。魃鬼。是淫習遇風成形之鬼物。今爲魔使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綿淴。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鬼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貪求契合也。綿。密也。淴。合也。以此心上契諸佛。下合衆生也。功夫到寂滅現前時。自然上同下合。不必貪求。由行人有貪契之心。故魔亦現默契之事。念念移易者。謂心開之人。念念不同。如下所雲也。或得宿命者。是己尋常不知者。今忽知也。或得他心者。是彼尋常所念者。今亦知其所念也。乃至說偈誦經。皆是現密契之事。以惑其心也。綿愛其心者。行人被惑。亦密愛之。欲遂其心之所求也。而魔口複以妖言竦動。行人既見密契之人。又聞妖異之語。由是將昔日正定之心。洗滌無余。轉入邪知邪解矣。魅鬼。是诳習遇畜成形之鬼。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魇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貪求辨析也。愛根本者。求萬物之本也。欲使物化一一洞徹根柢。毫無疑滯。使心豁神爽。故貪求辨析。由此一念。即是招魔之端。故魔乘間而入也。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以魔力攝服人心也。諸人領魔法以遞相開化。蠱惑人心者也。由行人貪求化元。故指目前斷滅者爲常住本。穢汙者爲清淨根。以投其欲。行人既信受其言。遂將辨析之心。一一棄去。即信目前父父子子。遞代相生者。爲物化本。日將魔心魔語。推究以爲至理。遂入其黨。彼魔精者。既令魔黨宣穢言以煽惑。己複出穢言以印證。安有不被惑者哉。蠱鬼。即恨習遇蟲成形者也。
又善男予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九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