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七卷(钟惺)▪P4

  ..续本文上一页谓未持咒时也。持咒后不可更犯矣。著不净衣。清贫不备也。坛法极难全备。故许无坛诵咒。勿疑功德差别。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罪。犯此四者。永弃佛法海外。不与共坐。不入僧数。比丘尼复加四弃。第五名触。谓与男子触著。起染心故。第六名八。有八事故。谓与男子捉手。捉衣。同入屏处。屏处共坐。共语。共行。相倚。相期。第七名覆。谓尼闻大僧说法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首。第八名随。谓尼于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即随共住故。通上四弃。故名八弃。阿难下。能消过去业。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悟无生忍。即二渐次所获无生忍也。尚在十信前。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此能随诸愿。海宝千般。先求如意。咒心是如意珠。取之不穷。用之不匮。故生时随心自在。而命终时。亦得随愿往生。不生下贱者。以此咒心。是无比法。是至贵物。故独往独来。处处称尊。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此能消灾难。种种灾难。起于逆理。今顺法性永离诸过。故一切不能入。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净刹通称。脱阇。即城台也。一心供养。谓专心致敬。始得灵验。恶星八万四千。由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感。二十八宿。各有所主之事。随人心善恶而变。善则福应。恶则灾应。八大恶星。即五行及罗计孛也。今举逆处言。故总名恶星。由旬。此云限量。一由旬四十里。祥。吉兆也。何以却之。意以平顺为福。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结归道场修持。父母身者。现身即证也。心通。如前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等。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此众神护咒也。金刚。力士众。梵王下。诸天众。无色天当在此。药叉下。八部众。日月下。天神众。山神下。地祇众。此咒是如来心印。故凡所有处。百灵守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此菩萨护咒也。华严十地品。藏王为说法主。位在上地。示金刚身。常护此咒。世尊下。明护心之切。纵令下。驱斥外魔。大自在。以统世之心。深耽固执。成大慢天。是魔之甚者。亦不得其便。余小鬼神。自当远去。发心修禅者。亲住如来座下。可得近傍也。护持行人。而言宝杵碎首者。折摄并行。以杀为慈也○修行有正有助。若利根人。从耳根一门正修足矣。若根器稍劣。必须持咒为助行。方得成就。四卷请入华屋至此。名修道分。下别起证果分。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旨。瞪瞢瞻仰。

  此请修证位次也。涅槃。指极果。干慧。指因心。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三渐次。是修行目。初地至等觉。名证入。阿难但问修证位次。如来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渐次者。妙性圆明。本绝圣凡。亦无修证。因有迷妄。灭妄明真。始有修证位次耳。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前云远契如来常乐我净。此云悬示如来正修行路。自三渐次。以至妙觉。中历五十五位。然后至菩提法性之家。岂不远乎。言汝今未得入。预为汝揭而示之。则从始至终。直趋宝所。更无委曲矣。刳者剜也。虚心受教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先明所依真如离一切相也。妙性者。直指真如之体。统众德而大备之谓圆。烁群昏而独照之谓明。离诸名相者。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不但无世界众生。亦无菩提涅槃。因妄三句。因染缘而有众生世界之名也。妙性离名绝相。本无诸妄。由最初一念不觉妄动。遂有生相无明。因生相而复起住异灭相。唯其有生有灭。所以称之为妄。遂有二种颠倒。所谓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也。灭妄五句。因净缘而有菩提涅槃之名也。转世界颠倒。依菩提。转众生颠倒。依涅槃。所谓依不觉故。而有始觉也。阿难下。直示二种转依果当在二种颠倒因中求也。以此二种颠倒不生处。即是如来真三摩地。前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是也。故知圣凡二途。皆由生灭迷悟而立。真如门中。实无是事○此下发明二颠倒。众生依世界而居。世界因众生而起。两不相离。文亦互见。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此总标无明熏真如成其染用。为二种颠倒因也。众生二字。是二种两字之讹。性明心。即本觉体。圆谓通妄通真。因明发性者。明指无明言。发性。谓无明所发之性。即业识也。妄见。即见分。究竟有。即相分。从本觉体。一念妄动。而有无明。因无明而成业识。因业识而有见分。因见分而有根身器界。所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众生世界。本非有因。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为彼所住之处。如空中花。如睡时梦。诘之无根。觅之无本。即本此无住之无明。建立世界众生二种颠倒。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明众生颠倒由见思而起也。妙性明圆。迷之乃生虚妄。迷真起妄。妄性元空。实无体也。凡夫颠倒如此。无论矣。将欲下。指外道颠倒言。妄性既空。了妄无体。妄自无依。乃无端欲求复真。谓妄之外别有一真。即此欲真一念。已非真真如性矣。真真如性。不离妄故。既知非真。犹自求复。如知是幻。犹自求幻。终竟无有。故曰非相。非生二句。正明非相。非生。即非因计因。妄计邪修为生果之因。非住。即非果计果。妄计诸无常处。为常住之果。非心即邪智。总摄一切邪妄见解。各自谓明本来心。非法即邪境。总摄一切邪妄修证。各自谓得无上法。展转发生六句。俱指外道。此辈自谓不造现业。不受后有。与凡夫异。岂知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发。生出邪力。造作发明。现在熏成业种。将来定感业果。生灭无已。何时得出耶。凡夫从非有成有。外道从非真求真。凡外不同。颠倒则一。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七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