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五卷(钟惺)▪P3

  ..续本文上一页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此因鼻根而入。槃特迦。此云继道。以生路边故。周利其兄也。是双生儿。故兼标兄名。过去为大法师。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钝报。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佛令调息摄心。因而了悟出息入息。皆具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也。暗钝虽有远因。而近缘亦由杂乱。调息摄住。不杂余缘。所以心得豁然。定能发慧也。反息循空。谓反穷气息。至极细处。亦归于空也。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牛不食亦虚哨。往昔见老沙门无齿而食。说其似牛。世世感此报。佛为遮谤。赐之数珠。令常念佛。断诸杂缘。纯一清净。既得念佛三昧。复观味性。非体知。不随根也。非物知。不著尘也。虽举味尘。盖显于舌。能知乃舌耳。佛欲教以舌根圆通。先令止散入寂。后教从寂起照。观察尝性。根尘两忘。豁悟藏性。故诸漏顿尽。内脱身心。是正报解脱。外遗世界。是依报解脱。远离三界缠缚。如鸟出笼。所向无碍也。离垢销尘。明断惑功。法眼清净。明得果义。还味旋知。谓还味之流。旋归真如觉也。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种性傲慢。余习未忘。世间不可乐事。即苦谛也。奉教思苦。适遇苦事。入道之缘也。木石无知。则刀割香涂。了无所知。我唯有知。故知此痛。虽有觉而觉此痛。吾本觉心。原是清净无痛。盖清净觉心。痛不能及也。且我一身。宁身双觉乎。止有清净之真觉。原无觉痛之妄觉。真妄不两立。故身心忽空。正是悟处。身空故无痛者。心空故无觉痛者。摄念者。随顺无痛清净之真觉。不随顺觉痛之妄觉也。诸漏虚尽者。真觉藏性现前。妄觉了不可得也。纯觉遗身。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更无身相。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解空非止一世。在胎知空。空慧不为胎阴所迷也。生而即能谈空。亦令众生证空。虽解空而修惑未尽。发者。与之发明也。性觉真空。即第一义空。入宝明海。同佛知见。证空如来藏。而具不空之德也。诸相入非。诸相皆入于非相也。非所非尽。空相亦空矣。旋法归无。无即空也。六根竟。阙耳根者。选当机。特留殿后。五根内四有旋反字面。以根性门中。俱有旋根脱尘之义。与尘识不同。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此因眼识而入。心见。即眼识。清净。无障碍也。世出世间。一切凡圣境界也。由眼识明利。故一见即通。名为法眼。迦叶说偈。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从缘生灭。生即无生。灭亦无灭。以悟此故。得心无际。即见离念之相。获慧眼矣。见觉明圆。幻识已销。真觉圆现也。得大无畏。见之彻也。智慧第一。名德居长。称长子。如来开示妙法。故云从口从法。获佛眼矣。心见发光。光极知见。从于眼识。发显智光。智光极处。即佛知见也。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此因耳识而入。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无行不修。无德不满也。凡具大根。修菩萨行者。皆名普贤之行。心闻。即耳识发明也。象表行步安详。常行不暴。象有六牙。表普贤行遍于六度。白者。众色之本。表一真之理。为万行之本。拥护不令魔扰。安慰不令心退。心闻发明。内证也。分别自在。外用也。即用耳识自性分别。不用意识计度分别也。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此因鼻识而入。孙陀罗。云好爱。妻名也。难陀。云欢喜。己号也。为简放牛难陀。故连妻标名。是佛亲弟。先叙欲心未忘。于入定时。心常散动。拘絺罗志性明敏。狂慧数多。心亦散动。佛令同观鼻端之白。驻心于此。勿令异缘。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其状如烟。净观发明。烦恼渐销。内明外虚。烟销成白。及乎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息化光明。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此因舌识而入。辩才有四。一词。二法。三义。四乐说。不屈不穷。俱称无碍。宣说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义。秘密法门者。或如来久默不说之法。或半明半暗之法。或言东意西之法。微妙开示者。曲尽其意而阐明。以彻法源。故无所畏。上叙过去佛事。世尊下。叙现在佛事。音声轮者。是说法音。声轮是喻说。能摧惑障。得胜转依。故喻法音为轮。教我发扬者。令其助佛扬化也。我于下。明功得果。佛问下。结今问义。说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则舌识。说法须意识。今用舌识者。见说法自在。不劳计度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因身识而入。亲随亲观。乃至承教。皆身识事。优波离。此云上首。持戒为众纲纪故。又云近执。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故。三昧经云。太子既成道。感天动地。放大光明。映蔽魔宫。魔王波旬。恐怖忧惧。乃统八十亿魔军。殊形异状。来相扰害。扰之不动。魔心始服。外道者。佛成道后。游化诸国。外道六师。遍于五天。一师三种。合十八部。皆博学多闻。悉破邪心。皆从化也。降魔制外。明佛智德。解脱欲漏。明佛断德。承佛下。正明悟因。三千威仪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对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戒。成三千。威是威严。端庄持正之谓。仪是仪表。视听言动。俱有法故。八万等者。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故称八万。性业。即杀盗淫妄性所造。遮业。即枝末愆失。因过制遮。印心者。印其持戒修行之清净心也。依身有识。故执身。次执心。聪利者。证圆通也。三聚戒。摄善法。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也。摄律仪。恶无不离。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也。摄众生。生无不度。起不住道行。是解脱因。修成化身也。七支。心三。贪嗔痴。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詈也。四分烦恼。多贪多嗔多痴。及等分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因意识而入。目犍连。是姓。此云采菽氏。拘律陀。是名。此云无节树。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各从居处得名。大兄门徒五百。两弟各二百五十。佛因降伏火龙。以诸圣迹而调御之。故兄弟三人。兼徒一千。从佛出家。因缘深义。非世间和合粗相。乃发明诸法空义。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五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