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五卷(鍾惺)▪P3

  ..續本文上一頁來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爲第一。

  此因鼻根而入。槃特迦。此雲繼道。以生路邊故。周利其兄也。是雙生兒。故兼標兄名。過去爲大法師。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鈍報。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佛令調息攝心。因而了悟出息入息。皆具四相。初起曰生。不斷曰住。漸微曰異。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也。暗鈍雖有遠因。而近緣亦由雜亂。調息攝住。不雜余緣。所以心得豁然。定能發慧也。反息循空。謂反窮氣息。至極細處。亦歸于空也。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叁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叁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爲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憍梵缽提。此雲牛呞。牛不食亦虛哨。往昔見老沙門無齒而食。說其似牛。世世感此報。佛爲遮謗。賜之數珠。令常念佛。斷諸雜緣。純一清淨。既得念佛叁昧。複觀味性。非體知。不隨根也。非物知。不著塵也。雖舉味塵。蓋顯于舌。能知乃舌耳。佛欲教以舌根圓通。先令止散入寂。後教從寂起照。觀察嘗性。根塵兩忘。豁悟藏性。故諸漏頓盡。內脫身心。是正報解脫。外遺世界。是依報解脫。遠離叁界纏縛。如鳥出籠。所向無礙也。離垢銷塵。明斷惑功。法眼清淨。明得果義。還味旋知。謂還味之流。旋歸真如覺也。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叁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爲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五百世爲婆羅門。種性傲慢。余習未忘。世間不可樂事。即苦谛也。奉教思苦。適遇苦事。入道之緣也。木石無知。則刀割香塗。了無所知。我唯有知。故知此痛。雖有覺而覺此痛。吾本覺心。原是清淨無痛。蓋清淨覺心。痛不能及也。且我一身。甯身雙覺乎。止有清淨之真覺。原無覺痛之妄覺。真妄不兩立。故身心忽空。正是悟處。身空故無痛者。心空故無覺痛者。攝念者。隨順無痛清淨之真覺。不隨順覺痛之妄覺也。諸漏虛盡者。真覺藏性現前。妄覺了不可得也。純覺遺身。唯一圓融清淨寶覺。更無身相。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爲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爲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解空非止一世。在胎知空。空慧不爲胎陰所迷也。生而即能談空。亦令衆生證空。雖解空而修惑未盡。發者。與之發明也。性覺真空。即第一義空。入寶明海。同佛知見。證空如來藏。而具不空之德也。諸相入非。諸相皆入于非相也。非所非盡。空相亦空矣。旋法歸無。無即空也。六根竟。阙耳根者。選當機。特留殿後。五根內四有旋反字面。以根性門中。俱有旋根脫塵之義。與塵識不同。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爲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爲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心見。即眼識。清淨。無障礙也。世出世間。一切凡聖境界也。由眼識明利。故一見即通。名爲法眼。迦葉說偈。諸法從緣生。亦複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從緣生滅。生即無生。滅亦無滅。以悟此故。得心無際。即見離念之相。獲慧眼矣。見覺明圓。幻識已銷。真覺圓現也。得大無畏。見之徹也。智慧第一。名德居長。稱長子。如來開示妙法。故雲從口從法。獲佛眼矣。心見發光。光極知見。從于眼識。發顯智光。智光極處。即佛知見也。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此因耳識而入。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無行不修。無德不滿也。凡具大根。修菩薩行者。皆名普賢之行。心聞。即耳識發明也。象表行步安詳。常行不暴。象有六牙。表普賢行遍于六度。白者。衆色之本。表一真之理。爲萬行之本。擁護不令魔擾。安慰不令心退。心聞發明。內證也。分別自在。外用也。即用耳識自性分別。不用意識計度分別也。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叁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此因鼻識而入。孫陀羅。雲好愛。妻名也。難陀。雲歡喜。己號也。爲簡放牛難陀。故連妻標名。是佛親弟。先敘欲心未忘。于入定時。心常散動。拘絺羅志性明敏。狂慧數多。心亦散動。佛令同觀鼻端之白。駐心于此。勿令異緣。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其狀如煙。淨觀發明。煩惱漸銷。內明外虛。煙銷成白。及乎漏盡。無複煩惱。內瑩發光。息化光明。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于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爲第一。

  此因舌識而入。辯才有四。一詞。二法。叁義。四樂說。不屈不窮。俱稱無礙。宣說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義。秘密法門者。或如來久默不說之法。或半明半暗之法。或言東意西之法。微妙開示者。曲盡其意而闡明。以徹法源。故無所畏。上敘過去佛事。世尊下。敘現在佛事。音聲輪者。是說法音。聲輪是喻說。能摧惑障。得勝轉依。故喻法音爲輪。教我發揚者。令其助佛揚化也。我于下。明功得果。佛問下。結今問義。說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則舌識。說法須意識。今用舌識者。見說法自在。不勞計度也。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叁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衆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衆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爲第一。

  此因身識而入。親隨親觀。乃至承教。皆身識事。優波離。此雲上首。持戒爲衆綱紀故。又雲近執。佛爲太子時。彼爲親近執事之臣故。叁昧經雲。太子既成道。感天動地。放大光明。映蔽魔宮。魔王波旬。恐怖憂懼。乃統八十億魔軍。殊形異狀。來相擾害。擾之不動。魔心始服。外道者。佛成道後。遊化諸國。外道六師。遍于五天。一師叁種。合十八部。皆博學多聞。悉破邪心。皆從化也。降魔製外。明佛智德。解脫欲漏。明佛斷德。承佛下。正明悟因。叁千威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對行住坐臥。各二百五十。成一千。對叁聚戒。成叁千。威是威嚴。端莊持正之謂。儀是儀表。視聽言動。俱有法故。八萬等者。重以叁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複配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今舉大數。故稱八萬。性業。即殺盜淫妄性所造。遮業。即枝末愆失。因過製遮。印心者。印其持戒修行之清淨心也。依身有識。故執身。次執心。聰利者。證圓通也。叁聚戒。攝善法。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也。攝律儀。惡無不離。起正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也。攝衆生。生無不度。起不住道行。是解脫因。修成化身也。七支。心叁。貪嗔癡。口四。妄言绮語。兩舌惡詈也。四分煩惱。多貪多嗔多癡。及等分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叁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遊十方。得無挂礙。神通發明。推爲無上。成阿羅漢。甯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爲第一。

  此因意識而入。目犍連。是姓。此雲采菽氏。拘律陀。是名。此雲無節樹。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伽耶。此雲城。那提。此雲江。各從居處得名。大兄門徒五百。兩弟各二百五十。佛因降伏火龍。以諸聖迹而調禦之。故兄弟叁人。兼徒一千。從佛出家。因緣深義。非世間和合粗相。乃發明諸法空義。十…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五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