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六卷(鍾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六卷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此耳根法門。廣陳功德。表殊勝圓通也。觀世音者。觀世音聲。圓悟圓應之號。于音言觀者。以觀智照之也。見六根互用之義。所師之佛。亦名觀世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聞字。指擊鍾所驗。不生不滅之聞性。思者。非思善思惡之思。是用百不思之正思。專注聞性。究此根從何所來。令彼顛倒聞機。脫粘內伏。爲拔根之利器。除結之先鋒。下入流至現前。皆仗此思而得深入。修者。非造作功行之修。但達諸法如幻。了無根本。不生取著。則諸微細塵垢。自然銷落。覺性現前。是名正修。入者。已到之謂。叁摩地者。即前大陀羅尼門。謂拔此一根。便得入大羅尼門矣。問初卷已斥思惟是妄。何故此中複用此思。答前所以斥者。以阿難認此思惟爲真。不肯放舍。是認賊爲子。故須斥破。欲其識賊而求真子也。今複用此思者。是知其爲賊。而借賊以殺賊。轉禍爲功也。且二十四聖所修。門雖不同。要其用心觀察。皆用此思。若無此思。無下手處。故即二十四聖下手功夫。皆在觀音一門顯發。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敘入觀始終也。初于聞中者。即指聞性中也。謂我初以聞性爲所觀之境。終以聞性爲所入之門。流字。即欲流之流。入字。即逆字。順則因明立所。入則自然亡所。亡所功夫。只是如幻而已。昧如幻而流逸奔塵。便是立所。識如幻而息機歸寂。便是亡所。所入。即流也。寂。即亡所也。以能入之根逆流。故所入之塵得寂。不唯動相不生。即靜相亦不生。此將聞性與塵分開。不令織妄相成。所謂即明而妙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根如幻也。漸增。即如幻叁昧。更加精明耳。聞。即聞機。所聞。即動靜二相。由前根塵交結。故將顛倒聞機。反聞自性。不與塵交。今外塵雖脫。聞機雖伏。未得盡淨。故次盡內根。所謂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覺如幻也。盡聞境界。可謂本覺湛然矣。但住此覺相。猶是法執。今不住此智。則覺與所覺俱空矣。所謂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空如幻也。空覺。即覺所覺空也。此境已斷見行法執。然未至極圓之地。猶有空相在。從此修到極圓滿處。並能空與所空者。一切滅盡矣。所謂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無功夫。言初入流亡所。塵空矣。尚有根在。根即是所。根空矣。有空根之智在。智即是所。智空矣。有空智之空在。空即是所。皆不離生滅業識。至于空所空滅。則生滅盡滅矣。諸妄銷亡。不真何待。大寂滅海。自然現前。寂非對動之寂。滅非對生之滅。乃不動之寂。無生之滅。即如來藏性。真如實際。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名大寂滅海。此理現則。前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下面一切勝用。皆從此發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不爲界內有縛。是超越世間。不爲界外空縛。是超越出世間。十方圓明。乃寂照含空之意。十方不止大千。亦可作十法界。二乘所不能。故曰殊勝。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證自心時。即與佛生合也。慈能下化。故曰慈力。六道衆生下。應有本妙覺心四字。不重標耳。悲仰皆屬衆生。悲者。悲己沈淪。仰者。仰佛救度。衆生悲。菩薩與之同悲。衆生仰。菩薩與之同仰。叁十二應。申同慈力。十四無畏。申同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萬法虛妄。唯是一心。聲塵本空。聞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聲塵。及于萬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門。始于聞中熏習。終于聞中修證。隨緣應用。本體如如。不動不搖。不失不壞。此叁昧者。名如幻聞禀聞修。金剛叁昧。乃叁十二應之本也。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應出世四聖。凡菩薩希成佛身勝解者。因行已極。所起證悟之智也。問等覺菩薩。假初住現佛說法何也。答聞法得解。似不求人。複假勝身。彌增內慧。況觀音上合諸佛。其證非淺。豈初住能局哉。出無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號獨覺。樂獨善寂。求自然慧。故曰寂靜妙明。多生受佛小教熏習。當曆七生。方證無學。現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下同。禀佛之教。觀緣悟道。曰緣覺。知迷勝性。由十二緣。一切斷之。勝性現矣。故曰緣斷勝性。勝性。則因緣無生之性也。亦化城涅槃耳。斷四谛惑。證生空理。名得四谛空。斷俱生惑。證滅谛理。名修道入滅。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應天道。欲心欲身二欲字。是樂字解。謂樂心明悟。身清淨。以有欲塵。則障塞悟門。心不明了。身亦穢濁。故樂不犯欲塵。梵天。色界天主。說法。如說出欲論是也。解脫。離欲生梵也。帝釋。欲界天主。橫有叁十二天。帝釋主之。說法。如說十善法也。欲天全屬散善。菩薩隨順而成就生天之樂。下同。自在天。即欲頂修欲界定者。大自在天。即色頂修無漏定者。遊行十方者。六欲四洲之十方也。飛行虛空。能至他界。如法華言能過五百萬億國。推尋供佛也。天大將軍者。帝釋上將。統領鬼神。救護者。摧魔護生也。四天王者。爲帝釋分統四洲。世界。須彌四面。一切國土也。四天太子。即那吒之類。能驅鬼神。

  若諸衆生。樂爲人主。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衆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應人道。自金輪至粟散。皆人王。粟散者。邦國人主。散于天下。如粟之多。具十德爲長者。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引淪不仕。名居士。或談道論德。爲人師範。或著書立言。垂教後世。愛治國土。如立綱常。正風化。剖斷邦邑。如片言折獄一語解紛。叁臺輔相。州牧縣長。皆號宰官。婆羅門。此雲淨行。四姓之一。數術。和合占相推步之類。攝衛者。調護身壽。即名醫輩也。諸位皆由五戒五常所致。心有廣狹。報分君臣。仁覆一家。爲一家長。仁覆一國。爲一國長。樂爲人主。乃有德懷仁。不忍世亂。發願世世爲有道主。以理邦國。菩薩現身。與說生貴之因。及帝王德業。如修十善爲輪王因是也。若平人妄志帝。王豈亦成就之乎。余仿此。比丘戒二百五十。尼倍之。比丘所持。常律而已。尼禁加切也。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五戒。近事佛法者。天子公卿等。掌外政。王後妃嫔等。掌內政。所以修治國家。女主。即後妃也。國夫人。邦君之妻。命婦因夫榮受錫命者。大家。內貴所師。若漢惠姬之類。各有仁孝溫良之德而致。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應八部雜類。天即欲界初天。天報唯樂。何以求出。以耽欲沈迷。報謝複苦也。前天欲求得。此天欲求度。現龍身者。如龍樹化五百龍衆。俱受具戒之類。藥叉。此雲輕捷。有叁種。一在地。一在虛空。一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六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