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六卷(鍾惺)▪P4

  ..續本文上一頁極廣。得大自在方者。歎叁十二應。隨緣說法也。無畏施衆生者。歎十四無畏。尋聲救苦也。叁十二應。隨類說法。曰妙音。叁途八難。齊觀並救。曰觀世音。本根清淨而無染著。曰梵音。遍赴其求而不失時。曰海潮音。具此四音。故救世間在苦難。者悉得安甯。複令出世者。得常住之果也。

  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爲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非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顯耳根功德之勝也。俱擊俱聞。顯其圓也。迥異五根。顯其通也。寤寐恒一。顯其常也。以聞性遍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而有。無有前後。同時周遍。靜居。非多事擾心之時。若當擾時。則聞雖常圓。殊不覺知。欲其于靜中。驗取耳根之利。目非觀障外者。如隔紙膜不見外邊。隔皮膚不見五髒也。如器中之食。爐中之香。若以物蓋。則口鼻不能取。故雲口鼻亦複然。意根雖通。而散亂不常。若耳根者。即隔垣聽之。亦遐迩俱聞。然則耳根之用。不問障與不障。合與不合。念與不念。而聞性常通。異于五根。音聲有動靜。在聞性中或有或無。顛倒者以寂然無聲。惑爲無聞。然非聞性實無。以此聞性。不隨聲生聲滅。即在夢想中。猶聞舂搗聲。其爲覺觀。出于思議之外。勝余根矣。叁種真實。是凡夫現具。不待證而後有。若就此更修。是順風行船。何難之有。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此明耳根最便初心也。言此方之機。耳根明利。必須語言。方得明了。故對此方偏利之根。廣宣一切經論。而經論所诠無非發明圓湛妙性。當借聲論而反聞自性。若因指而見月。衆生不達如來本意。反迷自己本有聞性。循聲逐響。不顧本聞。何異執指爲月哉。不獨世俗之聲。循之必至流轉。縱能強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尚不免落于邪思。溺于淫舍。豈非隨彼聲塵。不能自反。而被淪溺耶。隨所。即循聲。淪溺。即流轉。若知循聲流轉。則知旋流必獲無妄矣。阿難下。專囑當機必依此門而修也。言我今日選根。皆是承佛威力。即前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可見如幻實叁昧之本名。以此叁昧。能出生諸佛。故稱佛母。從聞思修。思此修此而已。五卷解結以來。俱是發明此義。此卷專指耳根。而以觀世音作一榜樣。金剛王。與初卷首楞嚴王相應。俱是究竟堅固之意。不出如幻叁昧耳。汝聞下。出其循聲流轉之過。言汝記持佛法。已爲極多。然唯樂多聞。不除欲漏。故所蓄愈多。而愛根愈深。無益于道。徒增過誤。不免摩登之難。將聞二句。激其反聞也。言汝將此聞機。以記持佛之佛。何不旋此聞機。而自聞其聞性乎。上聞。能聞之智。下聞。所聞之理。自聞聞。只是反照本性。非真注于耳根也。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此正宗如幻工夫也。聞無自體。但因與聲相應。而有卷葉之名。是不但塵如幻。而根亦如幻矣。認爲真。則相織不解。達幻無性。則聞根歸元。不與聲粘。此時能所俱脫。前文見非是見。指本體到極真處。故見之名不存。此指工夫到極真處。故聞之名亦不立。若此一根既脫。則六根應時圓脫矣。有翳。故有空華。有根。故有叁界。目翳除。則華亡而淨眼現。聞根複。則塵銷而覺圓淨。淨眼發現。則眼前諸境不能礙。淨覺發光。則世間諸境不能礙。覺圓淨。應前覺海性澄圓。光通達。應前圓澄覺元妙。寂照。番前所立照性亡。含虛空。應前空生大覺中。及漚滅空本無。卻來以下。應前況複諸叁有。此常寂光。通達世界。即虛空雖大。如大海一漚。況依虛空所立器界根身耶。果能到此境界。卻來反觀世間諸事。真如在夢。以在迷時。未曾證此如幻境界。認以爲實覺。而後知爲夢也。摩登伽以邪咒方。攝人淫席。亦是在夢。安能以夢事而系汝身。由汝見聞未除幻翳。故爲空華所眩。爲彼流轉耳。

  如其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此言一根解而六根拔也。首六句。舉喻以明六根幻成。六根五句。法合上喻。六根。合諸男女。一精明。合一機。一處休複。合息機歸寂。六用不成。合諸幻無性。一精明。即識精明元。那陀微細識也。六根爲能依。一精明爲所依。由一精明而攬塵成結。各各不同。遂分爲六。在眼名見。在耳名聽等。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和合。即前黏字。與脫字相反。休即息機也。複即歸寂然也。塵垢。即前想相爲塵。識情爲垢。是業識中微細無明也。六解之後。聞所聞盡。已證人空。若從此進。頓空法執則塵垢應念皆銷。而識精轉爲圓融清淨寶覺。若塵垢有余而未盡。尚居學位。未得畢功。明相精純。到至極處。即是如來所證圓成極果是則法門既妙。成佛無難。當選此一根爲入門之路也。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此複廣舉所證發其欣慕之心普勸進修也。言反聞之功。效驗之速如此。汝等當旋汝顛倒聞機。不循外而循內。果能反汝聞如來秘密之聞。而聞自己本有之聞性。得此性爲因地心。可成無上覺道。故圓通之門雖有多種。若真實圓通。可當此方之機。治多聞之病者。唯此一門。以此一門。是微塵佛。到菩提家。一條大路。入涅槃海。一重大門。所以過去諸佛。由此而入。現在菩薩。亦由此入。有許多榜樣在前。故未來學人。當依此法門而入也。不唯諸佛菩薩從此門入。即我亦從此門而入。豈特觀音爲然哉。阿難前問將誰立因。求無上覺。故確指聞性明其不誤也。問念佛法門。叁根普被。何故亦揀之耶。答念佛雖被淺深之根。亦須從耳根流入阿彌陀佛名號。然後意根念念不忘。是則念佛法門。亦必因于耳根。故即念佛亦揀之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爲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此報複尊敕也。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牒前所問二十四聖。誰當其根也。以救諸末劫。牒前兼我滅度後。此界衆生也。求出世間人。牒前入菩薩乘也。成就涅槃心。牒前成無上道也。觀世音爲最。言唯觀音反聞一門爲第一也。自余二十四聖所入之門。皆是佛之威神加被。偶觸一事而舍塵勞。非是通長可修。淺深同說之法。極欲其專修也。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此頂禮求加也。謂此耳根一門。即前所說叁如來藏。即前所說無漏業。即前所說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也。願佛以神力加被未來進修者。皆從此門直入。不令一念生疑。將此法門。爲最初方便。則易成就。故堪以此法教阿難。並度末劫沈淪也。但用此一門。不用余門者。依此一門進修。可超二十四聖之圓通。以真實心唯此一事。更無他法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衆。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此敘悟也。五卷雲身心皎然。是知身心結解次第。尚未知何門得入。今已確知從耳門入。更無疑惑。故身心了然也。菩提涅槃。皆指極果。故喻之如家。耳根。喻如道路。久爲窮子。逃逝他鄉。即欲歸家。路頭不識。今日指出一條還家道路。若使直往向前。決不複遭枝岐矣。前曰路。曰門。至此則曰家者。謂了悟耳根。是到菩提家之路。入菩提家之門也。最初方便至此方結。普會下。大衆獲益。皆得本心者。即初信所得因心也。遠塵離垢者。即所斷之惑也。獲法眼淨者。即徹證圓通。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即十住初心也。發菩提心者。即初入信心也。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世尊。此諸衆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請安立道場爲末世攝心之軌則也。心迹圓明者。先悟不生滅心。是大佛頂。首楞嚴王。心圓明也。又悟耳根是入不生滅之門路。迹圓明也。悲曠劫之沈迷。欣今日之頓悟。因久迷而忽悟。故悲欣交集也。欲益未來者。自疾既除。複愍他疾也。是中修行。得無疑惑者。已悟成佛法門。決定從耳根入。而無疑也。常聞下。引佛言以自勵。自未度而思度人者。爲菩薩。自度已畢。而專于度生者。爲如來。諸佛菩薩。皆以度生爲事。而我所急者。願學菩薩也。世尊下。言我遇佛說法。已知修行之路。從聞中入。但恐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六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