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尘相有还。见性不与尘俱还。离尘别有全性。还日者。随日轮而俱来。亦与日轮而俱去。八尘于见性之中。自相往来。自相陵夺。而此见体。朗然常住。岂同缘尘之心。与尘俱还乎。汝但知见性无还。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欲其由见性而悟本妙明心。非即以见性为本妙明心也。见性属第八识。犹带业识。本妙明心。不属于识。即如来藏妙真如心。迷闷者。执缘心不舍。丧却本妙明净心。自取轮转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意以见性杂在万物之中。无物而非见。无见而非物。安辨何者是我之见性乎。只重我字。不重真字。欲于现前诸物中。辨其是物是我也。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方见初禅。见一四天下。阿那律证四果。得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阎浮。且从近示耳。大千世界。菩萨累至百千。然尚有限。穷尽微尘数国土。则无限矣。佛眼所观。净秽皆同清净。不过分寸者。隔纸膜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也。一初果。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见量虽殊。见性不殊。皆可即诸物象。而决择之。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就阿难亲见者。使自审择。自即见性。所谓我体也。他即诸物象。极汝见源。如云尽汝眼力。是物非汝。物不是见也。然此物虽复差殊。同汝见精中。清净本体所瞩。物有殊而见无殊。则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见不是物矣。所谓分别自他也。下更反复辨定。总是物象有形可见。见性无形不可见。可见者是物。不可见者是汝之见性也。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所见。特迹而已。吾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无处可见。定非物矣。云何非汝真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承上见是物义。重辩必非物而结归真性。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乱。不可分辩。故曰不成安立。阿难下。结显相见分明。不成混滥。故曰汝今见时。是见属汝。与我无与。丝毫不杂。则知见性离一切相。而能周遍一切。分明照瞩。则见性即一切法。如是则汝所见日月宫等。皆是汝之真性周遍。何至混物。而非汝自性乎。非汝而谁。正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自疑真性者。本是自性。而疑混于物也。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者。真性在汝。不能自信其真。取我言求实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蹑前见性周遍。则知是自非他。应随处不变。何故大复成小。通复成塞。由他不由自耶。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虚空本无方圆。方圆俱由于器。器除而方圆泯矣。虚空何相可除乎。见性本无大小。大小俱由于尘。尘忘而大小泯矣。见性何相可除乎。入。达解也。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觉观日非舒。自知入室非缩。觉穿无续迹。自知夹无断痕。挽。引也。面。犹边也。万物皆己。而迷己为物。遂失万物一体之本心。物既不属于自心。非惟不随心转。反以转心。是故动为物碍。盖自心真性。本来周遍。众生不自觉知。遂变成业识。及相见二分。于是本来真心。全然遗失。故于前尘境上。观大观小。见分又为相分所碍矣。若能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中翻业识。则同如来身心。万物一体。圆而不偏。达物皆己。明而不昧。何物能迁动之。毛端含十方。小摄大。大入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自在无碍。何舒缩大小之有。说到同如来。则见性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中。但除器方。空体无方。妙盖如此。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现在我前。承上见性周遍来。阿难至此。信得现前皆是。不复惑为色身之内矣。但见性既真。则虚空大地。融成一体。云何复有我身我心。且此果何物。反有分别之能。而彼真见。反不能分别此身心耶。若谓分别者非我心。而见性实是我心。即我今分别之见。皆是见性所主张者。然则现前之见性实我。而在我之身心非我。与物能见我之说何殊耶。阿难疑处。认见性与身心为二耳。复是何物物字。从前妙明真心中物字来。盖疑实有一物在妙明中。不能和会为一也。不知身心器界。当体本空。全一真见。譬之镜中影像。即镜所现。岂真有一物居于镜中耶。至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则妄即是真。所用身心。即此见性。初无二体矣。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阿难问意虽多。惟见在我前。是其谬本。故佛但破前相。而诸疑尽释矣。物不能杂曰精。物不能障曰明。物不能染曰净。物不能缚曰妙。前如是如是。许其物无是见。即一切物不得也。后如是如是。许其物无非见。离一切物不得也。前用一喝。使阿难矍然。此用双许。使大众茫然。盖妄须顿破。故一刀两段以扫之。真难直说。故委曲擒纵以穷之。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慑音哲。惧思也。决定曰真。实称理曰如所如。赚误曰诳。虚伪曰妄。意活不决曰不死。强言曰矫。非理曰乱。忝者。孤负之意。哀慕。犹云悲仰。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二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