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承见相发心。出心目二字。以为谈经之柄。阿难直云由目观见。全是众生知见。下文重重开示。不过翻众生知见为佛知见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所谓征心也。下更无如是征辞。何云七征。若云七番破处则可耳。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要当知贼所在之譬。莫轻看过。下文七处破心所在。正穷追之。使贼无所容也。明言使汝轮转。心目为咎。故问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则如来所征之心乃贼也。非心也。妄心也。非真心也。阿难若知妄心为贼。自然答以不知所在。而直请真心矣。唯其受用妄心。极力护庇。见如来指之为贼。口虽不言。心却不信。历指七处所在。若云既有所在。岂可遽谓之贼乎。观后阿难云。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又云。我悟佛所说法者。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则曲护妄心。认贼为子之本情。乃始招出。佛历言无有是处。而后直斥云。此非汝心。言此心之为贼而非子。不必求其所在也。若常住真心。则在七处可。不在七处亦可。无在无不在亦可。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心在身内。乃一切众生寻常所执。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余六。因佛一时破夺。逼成转计耳。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就眼前景。定内外境。先后见。伏下案○世尊七处。多以见发难端。亦含见性是心非眼意。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启请大定。佛先破其缘心。首次破心。问答未竟。急示以有三摩提云云。盖以镇定其乍复之魂。安慰其初问之意。如穷子见父。先告以家宝。使预知衣食有地。惊定气平。徐徐推问。以终七破之文。后详大定。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与后一门深入相应。一门深入。因也。即最初方便。一门超出。即真菩提。妙庄严海。佛之极果也。由大定趋入。故谓路。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颇犹可。问以决其不能也。心肝脾胃。深处也。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较浅。亦肤中生处。总属在内。一破心不在内也。只此一破。闻者即当惊悟绝倒。试检世典。有说心不在内者乎。真狮子吼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夺内执外。常情皆然。灯光之喻。蹑前心在身内。必知内身。譬灯光在室。乃能照室。今在室外。喻心在身外。不能见内。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彼食不能饱此。外心焉能知身。二破心不在外也。汝眼见时。心分别不。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因不见内而能见外。思忖此心。伏在眼根。眼根不碍心见。犹琉璃不碍眼见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琉璃笼眼。眼见琉璃。眼根笼心。心不见眼。设许见眼。眼乃成境。夫境岂复能见境乎。汝言彼根随见。随即分别。义不成也。三破心不在根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由有藏则暗。故合眼见暗。见明即名见外。不必责其身心相外。见暗即名见内。不必见心肝脾胃等。虽内外并列。乃借见外形见内。仍归最初在内之执。故佛唯破在内。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焦腑。三焦脏腑也。暗在眼前。前岂成内。若即暗为内。则眼前暗室。可称焦腑。岂理也哉。若此暗相。不与眼对。则应此眼。不与暗合。云何眼前又见黑暗。如是。则眼与暗。对与不对。皆不成内。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眼前之境名外。身内之境名内。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而成内对。是眼能返观矣。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己面。若不尔者。义不成也。见面若成。则能见者。乃在虚空。在空则离体矣。若复执为自体。则如来亦离汝体。而见汝面。将亦是汝身乎。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汝眼在空。空中已知。身合非觉。若执两皆有知。则汝一身。应有二知。一在虚空。一在汝身。今日为两阿难。他日应成两佛矣。展转辨明。无返观理。见暗不得为见内也。四破心不在内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法不自生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心不自生也。谓互倚妄现。俱无生体。心法皆空也。阿难引之。以证心随合随有者。随其攀缘何法。即心在之处也。中间。即前根里。阿难非谓心必有体。正谓心无体而能合。合即心之所在。下辨有合必有体。无体则不能合。无合则无所在。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合者。如盖合函。必彼此有体。然后可合。今汝思惟之心。元是浮想。实无自体。则无合处。世间只有十八界六尘。十九与七。特空名耳。空不可合。故曰是义不然。唯其心必有体方能合也。心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而验。不见身中。不从内出也。不先见面。不从外入也。是心毕竟无体。岂随合随有乎。随合随有。奔逸昏扰。乃犹认作真心。曲尽世人迷态。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上并以心不见处。说心不在。故辩云见是眼。知非眼。责之以见。非义也。岂知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不但能知者非眼。即能见者亦非眼。若眼能见。即如门有窍穴。亦应有见。何故不能。且观诸已死。可验徒眼不能见。见必属于心矣。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当知心体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则知心无定体。安得有合。五破心不随合也。
阿难白佛…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一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