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李贽)▪P4

  ..续本文上一页念发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证菩提。身心性相无证修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十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不读余经。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现品中所说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又如来出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生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五种广大音声。其五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众生诸行皆悉是苦。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著我所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诸难处。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槃是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已。勤修善法。于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乘。悟不由他。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五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乐欲。求佛果者。闻此音已。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见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已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悬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胜余二乘故。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此三种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恶三界苦。中下根人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多祇劫终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盖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已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证。即是佛也。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何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是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问曰。法华经为佛乘。门前三乘大牛车。兴露地白牛之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大乘权教菩萨。乐行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且得一分运载之心。故名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犹经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法华经云。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即引彼三乘。总归一乘。小乘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劫。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乘。即明真证。达苦即真。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无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也。门前之牛。观空增胜。三祇未满。未见佛性。不证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为假真如及空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佛地犹将未及。但随佛语而随信之。心未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欣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己所望今皆与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高广装饰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不同也。

  第二明依宗教别

  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如来设教亦复如是。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法始终教行入寂涅槃。其实如来本不如是。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德十家教行。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时。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同时。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吉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随己管窥。以述意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著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萨戒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所谓初以化身化报引接。后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设小乘实有。令成轨范。制共身语意得住善法。即说生空等观。方说法空教。破彼系著。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位。以智为依止。渐令空见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云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为大乘根。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云。得相者曰识。不得相曰智。起信论亦同此说。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席。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融常欣出俗。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坏彼净相常怀染净。故说有身为如来种。无明有爱为种等。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以明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清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故法华经明世间相常住。

  第七说涅槃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故不见。涅槃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智。二部经俱是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槃为第七时教。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说华严经时。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是故。诸明人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此经教门。无始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槃。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无始无终。名为常转*轮。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轮。度无量众生。其此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寿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与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李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