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贤首品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餍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转无尽佛法。为说一乘道。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又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为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
九涅槃经。佛性为宗。与华严经。有十种别。
一说法处所别。涅槃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
二境界庄严化报别。说此大涅槃经时。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又文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沙土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说华严经时。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广说如此庄严即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非如此涅槃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所以然者。为此涅槃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若不以佛神力持。无由自见。如华严中。一乘根纯。无有杂众。如声闻为根别故。在其会内元来不见。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下文还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应真曰神。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名之曰神。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涅槃神力暂尔权施。
三大会来众别。说此大涅槃经。所有来众。总是人天种性三乘之众。除诸大菩萨众。余者皆是忆念如来。涕泪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恋承佛日。华严经所来之众。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诸菩萨众。纯是一乘。更无别种。人天神众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见。初会之中。十佛世界微尘等诸菩萨众。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诸佛。以法身根本智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当知涅槃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等众。不同华严。此是一乘位中菩萨众。初发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轮主伴别。涅槃经劝请之首。即是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般涅槃。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门。以诸位即佛佛即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经中。迦叶菩萨。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种。见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此涅槃经。为诸声闻二乘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著诸行。执持行相。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证无修本来自体也。如来为此根故。于此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证菩提是生法故。所证涅槃是灭法故。既心存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故说诸行无常。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槃。是故涅槃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若言如来同于诸行。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槃。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证所证涅槃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证诸灭。无行无修。名大涅槃。是名圆寂。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泥。无有先后中间等。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关成佛正宗。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如涅槃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众生亦复如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槃经摄末从体。未论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涅槃经。佛报土指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于是。权指报土在于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即此娑婆世界。清净无垢。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见秽故。故指报土在于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如涅槃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权。涅槃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三十二相入涅槃佛俱实。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在无碍。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涅槃经。为诸人天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于西方。以此娑婆为化土秽境。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涅槃经。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即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位。少分而见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除声闻乘缘觉乘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闻各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云何。一修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不从乳酪生熟酥等渐渐方成。如如来性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既见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甚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郁单越人。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经中十地后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门。以为解脱。乘如来乘直至道场。龙女善财一万诸龙八千之众总是。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为八千。顿彰五位。总齐佛果理智之门。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当知权教安立五位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满劫。但为菩萨。不名佛乘。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少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从初发心十住之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槃。经云。佛性非是作法。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是故今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至果。心缘劫量。见障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涅槃经中。说雪山童子遇罗刹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证。不可以行修。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不可以心证。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证其理。为心即性更无能所。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知识一一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国土境界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槃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为三乘根种性行下劣。便于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不同善财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