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李贽)▪P3

  ..續本文上一頁同門有二。一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賢首品雲。一切世間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複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此法甚爲難。又經雲。若有諸衆生。其心餍沒者。爲說聲聞道。令離于衆苦。若複有衆生。其心少明利。爲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複有衆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衆生。爲說菩薩道。若複有衆生。決定樂大事。轉無盡佛法。爲說一乘道。此乃華嚴經中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叁駕。且示權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叁。二叁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華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准此一文。似立叁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者。即佛乘事實。余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緣覺聲聞是余二。爲緣覺聲聞厭苦相似故。又龍女一刹那之際。印叁世性。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刹那際。證叁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刹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衆生情塵也。善財證此名爲一生。爲叁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爲一生。

  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爲宗。

  九涅槃經。佛性爲宗。與華嚴經。有十種別。

  一說法處所別。涅槃經。在拘屍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

  二境界莊嚴化報別。說此大涅槃經時。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雲。爾時叁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衆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廣說如此莊嚴即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爲衆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爲此涅槃經。來衆叁乘根衆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由自見。如華嚴中。一乘根純。無有雜衆。如聲聞爲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

  叁大會來衆別。說此大涅槃經。所有來衆。總是人天種性叁乘之衆。除諸大菩薩衆。余者皆是憶念如來。涕淚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華嚴經所來之衆。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衆。純是一乘。更無別種。人天神衆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衆。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來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爲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爲。如此之衆。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六位。當知涅槃會叁乘菩薩聲聞人天等衆。不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衆。初發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爲真佛子也。

  四所建*輪主伴別。涅槃經勸請之首。即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舍利弗等。爲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來入般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殊覺首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內大菩薩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以諸位即佛佛即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叁乘之種。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五所來之衆聞法別。此涅槃經。爲諸聲聞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行。執持行相。于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修本來自體也。如來爲此根故。于此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所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便滯真理。故說諸行無常。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是故涅槃經中。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于諸行。複次文殊師利。爲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于諸行。若言如來同于諸行。則不得言于叁界中爲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槃。令彼叁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名大涅槃。是名圓寂。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衆。此土人天。沾其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無有先後中間等。若存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壞。皆是隨根破系。不關成佛正宗。此華嚴經。直爲最上大心者說。如將寶位直授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最上大心衆生亦複如是。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故。今言來衆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論智慈真俗並用無礙。

  六報土淨穢所居別。涅槃經。佛報土指在西方。過叁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爲叁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來于是。權指報土在于西方。華嚴實教法門。即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爲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薩。無垢淨處自見穢故。故指報土在于西方。

  七佛身權實別。如涅槃經中。叁十二相如來是權。涅槃圓寂真理是實。爲一切報相無量莊嚴皆依真而有故。如華嚴經毗盧遮那佛叁十二相入涅槃佛俱實。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

  八出生滅度現相別。涅槃經。爲諸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爲諸大乘菩薩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于西方。以此娑婆爲化土穢境。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叁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絕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迹。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爲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系。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別。涅槃經。十住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即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少分而見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之位。方是如來。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門種性。除聲聞乘緣覺乘外。有叁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爲五乘。並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爲六乘七乘。又叁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其叁種菩薩乘雲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叁如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乘。不從乳酪生熟酥等漸漸方成。如如來性品中。說菩薩摩诃薩。既見性已鹹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爲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說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甚深經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爲修衆善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郁單越人。先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無有佛法。不得解脫。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雪山之草。名爲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門。以爲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龍女善財一萬諸龍八千之衆總是。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爲八千。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爲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叁祇之滿劫。但爲菩薩。不名佛乘。不名爲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爲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爲菩薩。若少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雲。佛性非是作法。但爲客塵煩惱所覆故。是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叁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叁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十從初爲友軌範別。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刹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爲。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爲心即性更無能所。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于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叁善知識一一皆雲。我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雲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爲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國土境界總爲性海。爲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爲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爲智故。十住菩薩以慧爲國。十行菩薩以智爲國。十回向十地以妙爲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爲彰本法。異叁乘權學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爲叁乘根種性行下劣。便于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不同善財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