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李贽)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贽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第叁明教義差別

  夫叁界大雄。應真寂寞。身心性相都無所爲。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谛法門)或理事兩乘。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則法劣。器廣則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樂門前之駕。廢遊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漸漸之衆。粗陳十法。使始學之流不以滯權而妨實也。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此教即以毗盧遮那爲教主。梵雲毗者種種。盧遮那雲光明遍照。又毗之雲遍。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衆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爲名。不同權教以姓爲號。牟尼者。此雲寂默。但且贊法體無說。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直從下向上放光。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之後。方成果德。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也。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場爲初登正覺。十方告衆。使令鹹集。此爲莊嚴告衆雲集光。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叁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以彼眉間果光入足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光。複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

  第四又說十住品時。升須彌頂上。如來于足指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叁昧力。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真實證。故十住位菩薩。皆名爲慧。

  第五如來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說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行萬行。

  第六升兜率天宮品中。如來膝上放光。說十回向。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回向。初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回旋自在。故說回向義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爲十地菩薩因果位終。還像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爲衆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于欲界之際。即無欲故。還同四禅及出叁界法門。異彼小乘。修生涅槃。出叁界惑故。又異權教菩薩。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會。不來而到。不動而見。上下諸天皆處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叁昧會。在第叁禅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普光明殿。說如來出現品。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終。第叁禅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後方出現。若未說法門。何名出現耶。又世主妙嚴品中。始成正覺出現。後出現品中。自己稱法所見出現。明從初始終。于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第之門于始于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灌文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文殊菩薩知而故問。經雲。誰爲佛長子。我今當問誰。于是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灌普賢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賢以差別智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後則。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叁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複于給園之內。更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還將果法。用利衆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于此法門得道成佛。從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圓滿。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說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成備。德具其十也。但言說十。備德無盡。十爲圓數故也。

  叁問答所诠主伴別。說此一部經之問答。總相具德有叁。一佛二文殊叁普賢。佛表果德無言。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文殊成贊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爲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爲長子。或說文殊爲小男。爲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爲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爲啓蒙發明之首。故爲小男。主東北方。爲艮卦。艮爲小男。又爲山爲石。在醜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啓蒙之首。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之洲境位。托法在于世間。使令易解。普賢長子。位在東方卯位。爲震卦。震爲長男。爲頭。爲首。爲青龍。爲吉慶。爲春生。爲建法則之初。表像日出鹹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務隨緣運用。故普賢爲行首。爲長男也。觀音爲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說慈悲經。酉爲酉位。酉爲兌卦。兌爲金。爲白虎。爲凶危。爲秋煞。故以慈悲觀音主之。佛法無言。以世間法托事表之。有言說者。皆是世間法也。若也無言。啓蒙何達。以此義故。用佛文殊普賢觀音叁德。互爲主伴。以成法則。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或說文殊普賢爲一切諸佛之師。文殊爲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即爲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化佛教中無此所表。涅槃經中佛隱身不現。大品經中。薩陀波倫菩薩求般若波羅蜜門。具六波羅蜜。未有方便波羅蜜願力智等十波羅蜜。但爲引聲聞人天小器未堪聞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中無方便波羅蜜者。爲方便波羅蜜行于非道。彼小器不堪聞也。何以然者。有畏愛故。及于彼經中。多有聲聞人。共佛爲問答。非大菩薩故。設有菩薩。非文殊普賢故。設有文殊無普賢者。表未具行故。設有普賢無文殊者。明不見法身本智慧故。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明理事未徹故。

  第四門示因圓果滿別。顯佛果有叁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叁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淨門。所有佛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燃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爲運用動寂。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爲自心強生系著。爲多事故。沈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于所說處。複生系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爲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爲刹那不相續故。刹那不成。果亦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要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爲一二。如豎二指。誰爲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爲因。後數爲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刹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豎二指。無前無後。誰爲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系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系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系名爲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

  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凡發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種所乘。叁種五位十地差別。行相不同。何者六種。一念佛願生淨土門。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門。叁修空無我所乘門。四和會有無觀智門。五漸見佛性進修門。六頓證佛性圓融門。何者叁種五位十地。一修假诠假智假真如等。安立五地十地。二修分真分證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叁頓修頓證頓真頓說佛境界圓滿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無假法言說名相總真)如是叁種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薩行者。滿佛果者。莫不總在其中。

  一念佛力修戒發願力。生于淨土。是化佛淨土。非真淨土。爲非見性。及不了無明是一切如來根本智故。是有爲故。如阿彌陀經是也。

  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是化淨土。從心想生故。是有爲故。不見佛性本智慧故。即無量壽觀經是也。

  叁修空無我觀所乘門者。爲初說般若。破凡夫實有二乘生空我執故。多修空法。空有俱空。爲空增勝。雖行六波羅蜜修種種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薩行福勝人天。不生佛家。不見佛性。爲析法明空。不了無明是如來智慧故。是故如來于涅槃經中。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常樂我淨。有諸菩薩。自悔過言。我于無量劫流轉生死。只爲無我之所惑亂。有如此過故。回心方可得見性。達我是智。

  四和會有無觀智門。如深密經頌曰。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者無密意。此經爲破般若修空增勝者。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令計有。不令計…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