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更無修作。所有念慮皆從智生。但知任運。對現色身。說法應機。如響相對。恒處生死流。法身常寂。雖經多劫體不移時。入死出生非沒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證修。法如是故。龍女善財。總明如是。此法難信。叁乘拱手。遙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說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無時智門。設經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長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壞。舍身壞命。豈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須如是入佛智境。豈不省力。以此義故。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真解四谛十二緣及真如法身實智境界。皆是毗盧遮那方便引修。向此華嚴真實之海。令歸本法任智施爲。所修諸地隨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辦一切種智。不似諸教地上別作對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別。如來出現品中說。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爲余衆生說。唯爲趣向大乘菩薩者說。唯爲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經法門。不入一切余衆生手。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余衆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此經珍寶亦複如是。不入一切余衆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不同權教付囑叁乘聲聞菩薩所共流通。又叁乘之教。多付囑諸聖及未生佛家諸凡夫。此經付囑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來不思議乘生佛家者。何故叁乘之教。多付囑諸聖者。令使流通。及付囑未生佛家諸凡夫等。爲叁乘之法未出情塵。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聖共贊。令教流行善根不斷。不似此十信之終刹那即佛。以此義故。叁乘之教。且漸引生。未出情塵。叁僧祇劫方得作佛。順情之教。根易信故。凡聖共贊。皆得流通。不同華嚴十方諸佛根本智法。及差別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塵教深難信。要待入證十住之位。生在佛家。爲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聖說。無入證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說教無入證者。亦不名流通。爲自法不明。疑情猶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決定知佛意故。以此義故。付囑大心凡夫入證者。
第四明成佛同別
夫智身廖廓。總萬象以成軀。萬象無形。與智身而齊體。違真相隔。得本形同。只爲乖本相殊。致使化儀各別。略作十門成道差別。使童蒙起信。發解除疑。識本離權。情希勝德。十門者。
一成佛身別。此毗盧遮那佛身如經所說。有九十七種相及無盡相身。非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身。
二成佛時別。權教中。佛生之後。逾城出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之爲時。如毗盧遮那佛。即不如是。又雲。如來安立化相。爲度叁乘衆生。應見如是出家成佛。如華嚴經中實法界海。即不如是。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叁乘人。就實而論。此毗盧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還依本法界。無有時分。經雲。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此爲實說。又頂著華冠。本非出家。都無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來不出不沒不成不壞。即知如來常住在世常轉*輪。即是毗盧遮那出興于世。又從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轉*輪入涅槃。不出一刹那際。彼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法事總畢。
叁菩提樹別。叁乘之中。見佛道樹是木樹。高下稱人間。如一乘中如來成道。所居之樹。即寶樹高顯殊特。
四所坐座別。叁乘中。化身成道。棄榮貴。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妙寶嚴飾。具衆莊嚴。
五大衆別。毗盧遮那佛所。有大衆圍繞。皆是普賢文殊等。及有新發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衆。皆智圓多劫一際。無前後時之衆。
六示相別。如權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于摩醯首羅天。坐華王之寶座。或以叁千大千之國土。以爲報境。如是施設。分量限劑。皆引衆生之化儀。漸令心廣。未爲究竟實相。如此華嚴法界妙。門約分十佛刹塵蓮華藏刹海。參映重重。明無盡佛國。互相徹入。一一佛刹。皆滿十方。十佛刹塵國土。皆無限礙。身土相稱。都無此彼往來之相。如此盧舍那相海。纖塵匪隔于十方。毛孔讵虧于刹海。叁乘示相。螢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琉璃難以類摩尼之淨。此乃非由佛爾。只爲器劣故然。
七轉*輪別。化佛轉叁乘*輪。毗盧遮那轉一乘*輪。叁乘教說。說龍女刹那成佛是化。返成謗教。不順佛心。元佛本意。令龍女刹那成佛。爲本法。法自無時。證盡時處。即爲實法。返雲是化。此是苦哉。當複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藥。翻將寶玉喚作泥塵。以實爲虛。將虛爲實。請後達士莫踵前賢。深可久思具閑佛意。依宗傳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煥然各不沈沒。是故。化佛說叁乘。即龍女刹那成佛。雪山肥膩草喻。若牛食者純得醍醐等。皆爲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報相之門。唯此華嚴具足。是故今言轉*輪別。
八轉*輪處別。權教中。化佛轉*輪。或言鹿園。或言給獨孤園等。皆有處所上下往來。此經即十處十會。及一切塵中。佛國佛身。重重重重重重無盡無盡無盡。常轉*輪。不去不來。不出不沒。皆雲。不離菩提場。而升一切處。
九大會莊嚴別。說此經時。天上人中。十會十處一時普集。十方聖衆。大心衆生。又十會之衆。各從十方來。隨所來方。皆雲有十佛刹微塵衆。而來集會。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爲明無盡。又一一會衆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參光影像。纖塵之內。亦衆會重重。一一塵中衆會。皆與法界虛空等。如是衆會。皆爲諸佛菩薩。性遍一切處。身土衆會。皆遍一切處故。不似叁乘中化佛衆會。皆有處所限量分劑往來。爲衆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門別。如權教中。或從小乘。修四谛觀。于中苦集二谛。以爲世谛。滅道二谛。以爲真谛。觀彼苦集。真實是苦。深生厭離。趣求寂滅。故苦集本無。識滅智亡。以空爲證。且令苦盡。然後方爲說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觀行諸六度漸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薩種性者。觀行對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樂行諸度。不取空證。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觀。或有大乘菩薩種性。一下頓修假真如等觀。以假真如門。加行調伏。經叁僧祇劫。十地見性。方始成佛。如此華嚴經即不爾。直爲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體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無明。頓令以方便叁昧而令現之。全將佛果。頓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時一際一法界門頓收。
第五明見佛差別
夫佛身性相一體無差。器有萬端依根各異。情存想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隨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佛。略立十門見佛差別。使留心創信者。返末而還源也。
一人中見佛。但有叁十二相。 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 叁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爲大龍王。余畜例然。 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 五諸余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 六八部神等見佛。與己爲王。 七小乘人見佛。爲大聲聞。 八緣覺人見佛。見還爲緣覺。 九權教中菩薩見佛。但爲叁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叁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爲十佛刹塵蓮華藏世界海爲法界主。
此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者。當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衆生。即得速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非畢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說教時分
夫創正覺心。道源虛寂。智圓叁世。始終俱盡。會萬象。齊有無。混去來。印今古。豁達唯神。恬薄應真。情亡智立。想絕悲存。圓聲遐布。隨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如空谷響。稱擊成音。諸機獲益。任智無心。略依權實。且立十種。教起前後時分不同。一如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園說法。二如大品經說。佛初鹿苑。轉四谛*輪。無量衆生。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等。叁如法華經說。叁七日詣鹿園說法。四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說法。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說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說法。七如大智論。五七日方說法。八如十二遊經。一年不說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師。判如來成道。定經叁七日後。方說華嚴經。十通玄。今依此華嚴經法界門。總不依如上所說。如此經。以法界本智性自體用理事大悲本實爲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輪。無始無終。法本如是。如上所說。總依根自見時分。並非如來有此不同。如來本法智體。並無時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無時。即是如來說法時也。情亡心盡任智利人。即是如來成佛轉*輪時也。若也情存立見。雲如來如是時出世。如是時說法者。並不依佛見。總是自情。此經乃是無時之時。一切時說。如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量既本無。知欲將何爲說法時也。皆是如來一智用。一圓音。一刹那時。以無時之時。爲說法時也。
第七明淨土權實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蕩蕩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括于塵沙。方廣靈門。淨穢互參于無極。但隨自修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說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于他國。指穢境于娑婆。或此處爲化儀。示下方爲實報。文殊住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身處西方安樂妙土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啓蒙的信無依。今略會諸門。約申十種。以定指南。
一阿彌陀淨土。此爲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相不移。以專誠故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未實。
二無量壽觀經淨土。爲一分未信法空實理衆生樂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國。此權非實。
叁維摩經淨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暫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四梵網經淨土。雖說一大華王而有千華一一華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衆生。然彼千華及彼華王。爲叁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五摩醯首羅天淨土。如來于彼。坐寶蓮華座…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