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李贽)▪P3

  ..续本文上一页更无修作。所有念虑皆从智生。但知任运。对现色身。说法应机。如响相对。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虽经多劫体不移时。入死出生非没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证修。法如是故。龙女善财。总明如是。此法难信。三乘拱手。遥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说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无时智门。设经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长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坏。舍身坏命。岂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岂不省力。以此义故。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真解四谛十二缘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向此华严真实之海。令归本法任智施为。所修诸地随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办一切种智。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如来出现品中说。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者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者。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圣共赞。令教流行善根不断。不似此十信之终刹那即佛。以此义故。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顺情之教。根易信故。凡圣共赞。皆得流通。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圣说。无入证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说教无入证者。亦不名流通。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决定知佛意故。以此义故。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

  第四明成佛同别

  夫智身廖廓。总万象以成躯。万象无形。与智身而齐体。违真相隔。得本形同。只为乖本相殊。致使化仪各别。略作十门成道差别。使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十门者。

  一成佛身别。此毗卢遮那佛身如经所说。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二成佛时别。权教中。佛生之后。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之为时。如毗卢遮那佛。即不如是。又云。如来安立化相。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如华严经中实法界海。即不如是。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还依本法界。无有时分。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此为实说。又顶著华冠。本非出家。都无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轮。即是毗卢遮那出兴于世。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轮入涅槃。不出一刹那际。彼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法事总毕。

  三菩提树别。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如一乘中如来成道。所居之树。即宝树高显殊特。

  四所坐座别。三乘中。化身成道。弃荣贵。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五大众别。毗卢遮那佛所。有大众围绕。皆是普贤文殊等。及有新发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众。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

  六示相别。如权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于摩醯首罗天。坐华王之宝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如是施设。分量限剂。皆引众生之化仪。渐令心广。未为究竟实相。如此华严法界妙。门约分十佛刹尘莲华藏刹海。参映重重。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一一佛刹。皆满十方。十佛刹尘国土。皆无限碍。身土相称。都无此彼往来之相。如此卢舍那相海。纤尘匪隔于十方。毛孔讵亏于刹海。三乘示相。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此乃非由佛尔。只为器劣故然。

  七转*轮别。化佛转三乘*轮。毗卢遮那转一乘*轮。三乘教说。说龙女刹那成佛是化。返成谤教。不顺佛心。元佛本意。令龙女刹那成佛。为本法。法自无时。证尽时处。即为实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翻将宝玉唤作泥尘。以实为虚。将虚为实。请后达士莫踵前贤。深可久思具闲佛意。依宗传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是故。化佛说三乘。即龙女刹那成佛。雪山肥腻草喻。若牛食者纯得醍醐等。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此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轮别。

  八转*轮处别。权教中。化佛转*轮。或言鹿园。或言给独孤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

  九大会庄严别。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众。而来集会。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剂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门别。如权教中。或从小乘。修四谛观。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祇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收。

  第五明见佛差别

  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想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随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人见佛。见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尘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

  此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者。当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说教时分

  夫创正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象。齐有无。混去来。印今古。豁达唯神。恬薄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谷响。称击成音。诸机获益。任智无心。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苑。转四谛*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七如大智论。五七日方说法。八如十二游经。一年不说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三七日后。方说华严经。十通玄。今依此华严经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括于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下方为实报。文殊住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安乐妙土而至。如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略会诸门。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一阿弥陀净土。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相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二无量寿观经净土。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四梵网经净土。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五摩醯首罗天净土。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