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叁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贽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世主妙嚴品
此第一會。在菩提道場。舉古佛果法。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
一長科經意 二明經宗趣 叁明其教體 四總陳會數
一長科經意者。略作十段長科。一明如來始成正覺。二明舉果勸修。叁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修成德。八明利生自在。九明諸賢寄位。十明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舉果勸修者。即現相品已下至毗盧遮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舉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叁明以果成信者。即從佛名號品已下至賢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總是。便以十個智佛。以爲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爲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四入真實證者。從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品經是。以十住爲體。住佛智慧家故。
五發行修行者。從夜摩天宮已下四品經是。以十行爲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升兜率天宮品已下叁品經是。以十回向爲體。體圓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德者。從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蘊修前叁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已下。乃至普賢行品等十二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滿佛。
九諸賢寄位者。即已上六位諸菩薩。並佛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信入。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進修方便。行不離用。不壞方便。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力堪能安立諸位。
已上十段。長科經意竟。如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經。總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諸佛及一切衆生之果也。若于根本法界門中。起延促見。皆是自情妄見。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種。當知是人。設修行出叁界果。未有成佛之種。即權教六通菩薩聲聞緣覺是也。如法華經不退諸菩薩亦複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處生死中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入初地見道位。非是已達根本無明。得根本智見不退。如是叁乘見道。總是叁種意生身菩薩。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圓明智初發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叁種意生身者。初二叁地。名叁摩跋提樂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是叁種意生身菩薩。並是法界大圓明智海。大宅門外。草室權施。方便安立。令諸子等且免火難。如此經下文。聲聞在會如聾若盲。六通菩薩設聞此經不能生信。設能于佛法生信。但隨情生信。迷自智境故。無自契實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畢竟不成佛。設複教化衆生。還能成得叁乘及人天之種。但住一方之淨刹。無廣大法界量等虛空無邊智之大見。
二明經宗趣者。其義有六。一明經宗趣。二此經何藏所攝。叁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經付囑何人。六明此經流通所在。
一明經宗趣者。此經名毗盧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體寂用圓滿。果德法報。性相無礙。佛自所乘爲宗。經雲。有樂求佛果者。說最勝乘上乘無上乘不思議乘等是。還令初發心者爲志樂廣大故。還得如是如來大智之果。與自智合一無二。此經宗趣。甚深難信。若有信者。勝過承事十佛刹微塵數諸佛。盡經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經中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門而自有之。如經下文雲。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猶名假名菩薩。設聞此經。不信不入。如法華經。亦是爲回叁乘人令歸一乘。破彼幾案所依法。令得如來無依住智本自在故。華嚴經即是始成正覺時。頓爲上根者說。法華經即是佛出世後。四十年中。爲回叁乘者說。又佛乘叁乘。一時總說。但隨根自應。一音法門各有差別。總別義生。真體無時。無可作前後故。如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又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諸佛共所乘門爲實。叁乘爲余二。但權施設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實對諸權。皆是余二。爲法華經責聲聞緣覺不退菩薩叁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爲權教菩薩。雖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猶有怖生死故。得離染不退。未得稱真染淨平等不退。如修空觀菩薩。樂空增勝。及樂生淨土等諸菩薩。皆能離生死出纏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無欣厭門故。望此佛乘。樂生死者。及厭生死者。二俱是退。設觀空增勝。修假真如門。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是離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義故。華嚴及法華經。說得六神通菩薩。不聞不信此經典故。如法華經雲。設有菩薩讀誦八萬四千法藏。爲人解說。得六神通。亦未爲難。暫讀此經。是則爲難。唯此智境界。違情所解。故甚難信也。叁乘信解順情所欣。何以故。說佛果即在叁僧祇之後。說佛淨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穢土。修菩提者。厭垢欣真。樂生淨國。設有住世菩薩。所言留惑潤生。爲濟衆生故。非由法爾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薩。皆是順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經說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說無量劫。總不移一時故。說從凡夫地創見道時。因果一時無前後際。不見未成佛時。不見成正覺時。不見煩惱斷。不見菩提證。畢竟不移毫念。修習五十位滿。一切種智悉皆成就。總別同異成壞一時自在。皆非世情所見。是故難信也。其所信者。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于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號曰妙德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殊爲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爲童子菩薩。爲皆以信爲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自契相應名爲正覺。自契相應名爲住心。爲住佛所住。是故此經宗趣。爲大心衆生設如斯法。即令善財一生得佛。解雲。一生者。從凡夫地。起信之後。即任法界智生。非業生也二明此經何藏所攝者。此經明毗盧遮那法界藏所攝。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諸法門盡含藏故。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善財入已。唯見無量諸佛。法藏行門。報相莊嚴。無盡福相。皆阿僧祇。是故此經。常以佛果爲進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別智故。若異佛古迹。而有進修。無成佛義。如叁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體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經是毗盧遮那藏所收。非叁乘菩薩藏所攝。
叁明分經序分者。分爲二門。一都該一部。二當品自有序分。一都該一部者。即世主妙嚴品是。二當品自有序分。如經品品之中會會之內。皆有爾時如是。以總言之。一切過現未來諸佛。皆盡一時成佛。並衆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衆生妄計有年歲長短。如佛所說。即生即死皆不移時。是故經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遍知叁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從凡夫地一念發心。忽然見道。進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轉*輪入涅槃。總不移刹那。爲以法界門爲開示悟入故。名實教一乘法界之門。法如是故。以叁昧名目明之。此品都舉此一乘根本法界。皆明時不移亦不移處。以菩提場無中邊故。所修衆行。常等如刹那叁世。無增減故。無去來故。次入法界品。都舉天上人間十方世界。總不思議法界體。寂用自在故。故令衆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來但以不思議神力說。不借口言。明世間總真總神。無出沒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叁種正宗。一隨位正宗。二隨品正宗。叁大體正宗。若以隨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動智爲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智如來果德理體妙慧爲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賢行爲正宗。十回向以理智圓融真俗起興大願成悲智爲正宗。十地蘊修悲智使令慣習功濟爲正宗。十一地普賢行等衆生情流充滿法界海任用利生爲正宗。此爲隨位正宗。二一部教門四十品之內。當品自有正宗。叁一部教大體正宗。以如來大智法界性絕古今體用圓滿一乘佛果爲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爲開示悟入進修。使令慣習成就。
五此經法門付囑何人者。此經法付囑大心凡夫。經雲此經法不入余衆生手。解雲。余衆生者。叁乘及外道樂著人天及求出世樂者。何以故。叁乘菩薩。具六神通。尚自未能聞經生信。何況二乘人天外道。經雲唯除生如來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證入故。生于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諸大菩薩。諸大菩薩。常爲衆生說法。無大心凡夫信證。不名付囑。不名流通。爲無人信無人悟入故。
六明此經流通所在者。如來出現品中。示現法則。表始終五位因果滿故。即以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體用因果互相問答。以文殊爲法界體。普賢爲法界用。二人互爲體用。或文殊爲因。普賢爲果。或二人互爲因果。此一部經。常以此二人表體用因果。今古諸佛。同依此迹。以明因果進修之益。口光是付囑義。流通義。眉間毫光是果義。以放果光付囑文殊。令文殊發問果法。普賢說佛出現。即是流通。
叁明教體者。依涉法師釋。出經教體有六。今通玄依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約立十法。以爲教體。
一一切衆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叁世無始無終。常轉發輪。以爲教體。
二一切聖凡境界莊嚴果報。以爲教體。此乃見境發心。不待說故。又一切法無非佛事故。
叁一切法自性清淨。以爲教體。以觀察力。心契自相應。不待說故。
四以行住坐臥四威儀爲教體。見敬發心。不待語故。
五以佛菩薩出現涅槃爲教體。以此法事。令諸衆生見敬及念戀發心故。
六以佛菩薩神通道力爲教體。現諸自在。見者發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無常苦空爲教體。觀者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叁(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