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位中五十種資糧。五十種佛果。互爲主伴。互爲因果。互爲體用。以如來理智性果。常資普賢行。使令無染。普賢行常資如來性果。使得圓滿悲智。廢一邊一切不成。所有行門。即是人天因果。設得出世。即是聲聞二乘。及出世淨土菩薩。及留惑潤生等。如此十行。與佛果資糧。猶如黃瓜。果華同出。華果相資。以無功而爲自在也。
世主妙嚴品十回向法門
從阿修羅王至日天子。于中有十衆。用表十回向。何以然者。爲阿修羅居大海中不沒其身。表十回向。圓融真俗常處生死大海。不沒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得真不證。知真同俗。處俗無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羅。雖處大海。而海水不沒。雖同天趣。無天妙樂故。此位菩薩。處于生死。無生死中五欲樂。雖處涅槃。無涅槃中寂滅樂。故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雲。成就如來高出世間阿修羅王。又王者自在義。明此位菩薩于涅槃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羅。亦雲阿素羅。阿之言無。素雲遊故。又雲妙。又羅雲戲。如婆沙論釋。爲非天也。雖天趣攝。爲多谄詐。而無天妙樂。像此位菩薩。行大悲方便萬行。似如谄詐。似如生死。無有人天五欲樂。無常住涅槃出世寂滅之樂。主十回向中檀波羅蜜門。
第二明不壞回向。爲真性無虧。同流入俗。名爲不壞。今以迦樓羅王托事顯之。明于大海上。以清淨目。觀命盡之龍。而以兩翼搏取之。迦樓羅王。此雲金翅鳥王。顯十回向菩薩。常于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淨智目。觀有根熟衆生。以止觀兩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淨涅槃之岸。此止觀。以法性爲止體。以自性無性智爲觀體。非能觀所觀而有二事。主戒波羅蜜。戒淨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叁乘染淨二見之死屍故。此金翅鳥。取龍之時。于一念頃。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龍而出。名爲速疾力。得道菩薩亦複如是。以定慧觀察力。從無明大海之際。系長短心。一念應真。古今叁世一時見盡。如是見道。如是修道。是名爲發心。如是發心先心難。但明十住初心。從凡夫地。一念應真難故。非爲究竟佛果難故。至于究竟不異初心。故明法不異。智慧不異。時複不異。以定慧照之可見。情以思之即迷也。
第叁緊那羅王。明等一切諸佛回向。以一切諸佛。處于生死。以法忍門。以爲萬行之主。令一切衆生。皆得菩提無上法樂。故寄表緊那羅王。此雲疑神。亦爲行主。似人而頭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見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薩。以十回向。成大慈心。以法忍力。生于六道。同行益生。人見皆疑。爲凡爲聖。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賢聖。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與天作戲。主忍波羅蜜門。以忍爲萬行主。若無忍者。萬行不成。是故忍爲行主。此類畜生道攝。
第四摩睺羅王。此雲大蟒。亦雲大腹。羅伽雲。胸腹行也。主精進波羅蜜。胸腹行者。明趣求樂法利人。匍匐謙敬也。是精進義。明至一切處回向。六道四生。無處不入。此是守護伽藍神。能護法故。此中十王。明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五夜叉王。明無盡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羅蜜。以禅定夜叉。守護一切衆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雲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門守護伺察一切衆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領夜叉衆。在須彌山北面。
第六毗樓博叉龍王。主領龍衆。在須彌山西。此之龍王。主隨順堅固回向。明般若波羅蜜門。如龍遊空。能隱顯降雨潤衆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無。雨諸法雨。益衆生故。
第七等。以鸠槃荼王主之。是魇魅鬼神。啖食精氣。亦名冬瓜鬼。如是惡衆生。菩薩亦皆隨順。是故名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乃至地獄。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領二部衆。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鬼。此鸠槃荼。陰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時即踞之而坐。明愛染貪求猶如餓鬼。大悲菩薩。盡興隨行。斷一切貪求故(主方便波羅蜜)。
第八真如相回向。乾闼婆王。此雲尋香。有香氣處。以作娛樂。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薩。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無染之香。娛樂衆生。令其愛樂故。于中十王。明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羅蜜。以無縛無著法性虛空智慧。照燭衆生。淨煩惱熱。得法清涼故。
第十入法界無量回向。以日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向中智波羅蜜。如日處空。下照萬有。其位益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薩其智甚高。其行彌下。徹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猶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惡俱照故。已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波羅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羅蜜。各隨當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願行之門。明悲智無依。常以法空爲體。隨根普照。無有所爲。任無功之智日。稱萬有而成益。
世主妙嚴品十地法門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進修。漸漸慣習殊勝。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億由旬。入水深八億由旬。四寶合成。北面黃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東面白銀。形如腰鼓。上有四層級。四天王各隨方所居四面。其山頂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衆。中頂帝釋居。衆寶所莊嚴。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峰山。亦名忉利天。此雲能主天。由帝釋能爲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別金山圍繞。迦樓羅速飛七日方始達。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攝。其上叁十叁天。所有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铢。壽一千歲。一日一夜。同此人間一百年。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歲。已上依俱舍叁法等論說。此天王有五種名。一名能主。一名釋提桓。一名憍屍迦。一名天帝釋。一名因陀羅天。此名天主。具雲釋迦因陀羅。釋迦者。此名百也。爲先因百度設無遮齋。得作天主。此配歡喜地中檀波羅蜜。此位菩薩。對治觀行。苦空無常世法非實。皆從十二緣生。本無體相。成于舍法身命財等。如是于諸佛法。信順修行。且治欲界粗悭吝業。行檀波羅蜜。于十二緣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薩。方明十二緣法。如煉真金數數入火喻。明對治悭障。
第二複有無量須夜摩天王。表離垢地。爲此天離地際故。依空而居。有衆妙樂也。像此位菩薩戒波羅蜜增勝。有法樂。以法身爲戒體故。漸增進。離前地世間系故。初地檀度爲勝。此位上上十善淨戒爲勝。名爲離垢。初地須彌之頂。世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喻煉真金。未雲加藥。但數數入火。轉轉明淨。此地煉真金。加以礬石。轉令明淨。以戒爲礬石故。夜摩天此雲時分天也。爲此天無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晝夜。但蓮華開合。知其晝夜時分故。此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叁铢。壽二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粗惑習氣。叁地修九次第定。方無叁界煩惱。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第叁複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論雲。最後身菩薩。于此教化。如璎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叁禅。此知足天。爲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隨時方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淨戒。離欲界現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次第定。淨色界無色界並欲界心習。得出叁界心。作煉金喻。善巧煉之。不失铢兩。轉轉明淨。明以九次第定煉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加之。無虧本法。但轉明淨。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隨順法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蜜爲體。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天。當修叁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爾。以智遍周。以爲天體故。
第四化樂天王。表焰慧地菩薩。像此天處。常以變化以悅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外無境。從心變故。此天王衆有十天王。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常以精進波羅蜜爲體。此位作煉真金作莊嚴具喻精進明修叁十七助道之觀。對治叁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
第五複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難勝地。爲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禅波羅蜜。以爲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觀。即爲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爲自樂。像此位菩薩。常教化衆生。令他得樂以爲己樂。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叁十二由旬。壽命歲月。悉與前倍。
第六複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初禅是色界。無女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雲。離欲寂靜故名梵身。又依長阿含雲。梵衆中以梵音語故。故名爲梵。又屍棄者。或雲持髻。或雲螺髻或雲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于梵衆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言。唯共我語。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顔如童子。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子形。禅悅爲食。壽命一劫。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七複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此二禅天。初禅滅憂。二禅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叁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他苦。染淨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真金飾以衆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爲金體。悲智萬行圓滿爲衆妙寶。互爲莊嚴。常以行網教光。普化一切衆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淨故。出語口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此天身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第八複有無量遍淨天。明不動地菩薩。明此天憂…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叁(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