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李贽)▪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故。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槃。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自观智。或以闻法。或自思惟。内熏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槃。说与不说。皆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总陈众会。于中大意。其义有三。一总举会数。二陈会意。三说佛出世所由。一总举会数。其会有十。二陈会意。

  一初会在菩提场中。明示现初成正觉。为化众生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闻。显起初会。为初兰若菩提场体不离此体得道。此处报宅所居故。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无来去。迁其时分。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帝释宫。说十住之门。明十住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与空合。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际。不与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贪涅槃。不著大悲。不著大愿。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化。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不令如三乘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过。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此天以他变化用成己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众生。以为自己涅槃之乐。无自乐故。问何故超化乐。而于他化说十地之行。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犹在。是故此经阿僧祇品。如来随好功德品。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最下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终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明三禅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悦乐故。由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初禅身长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身倍。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四禅。寄同是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切总尽。世及出世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故。表法如是。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称法界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法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为依报所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自他故。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起信心。发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明以法身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报居之宅。齐头普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已还来。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经过五十个位门。见慈氏如来。令其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初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身。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证过佛果位内二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二佛位之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义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此品示悟众生。余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会说法界品。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之一会。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一切诸佛海会。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总为一体。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者。非正觉见。非见佛出兴。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见。求正觉者不应如是。问曰。云何见佛出兴。答曰。当见自身。无身无心。世及出世都无住处。无心所法。无法法心。心法无依。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教化众生。皆令悟入。是名见佛出兴。不令众生取佛出兴灭没之相。见初见末。但见自身众生身。心无生灭体是出世间。

  如是我闻一时佛

  如者。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我。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故言如是我闻。即明师弟体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体如所说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闻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我闻者。是法界智之真我。还见法界智之真佛。还闻法界智之真经。总法界智之真人。互为主伴。还化法界之真众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言如是我闻。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座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觉者。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著华冠。项著璎珞。手著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劝诸菩萨生于他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并十普贤众。此是现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为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等众是佛行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贤门。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从何生信。第二执金刚神等九众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普贤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还得旧法。不利旧行。以是义故。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异名菩萨。便为十住初心。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信诸佛正觉之果。无异自心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所转*轮。即与十方诸佛智。契同不异。故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已下等。共成十众。用成十住菩萨位门。已下通九众诸神。至主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为入十住应真。称之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达理。不与妄合。其智自神。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

  世主妙严品十住法门

  方便住中十波罗蜜。以禅波罗蜜为体。以道场是除蕴秽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以禅波罗蜜为场体。般若波罗蜜为人功。普贤万行为驮运。法界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种智为大藏。

  世主妙严品十行法门

  主稼神已下至主昼神。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以主稼神为表行。为资粮故。如世间以禾稼为资粮。长养有为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罗蜜行为资粮。长养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性相大智无差别体。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见道。从初发心住。及已上诸住。总为见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如三乘菩萨。多生他方净土。及四禅向上。别有菩萨净土。设在欲界。即言以悲愿力故。留惑润生。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从初发心住。以如来大智法身性果。普贤行果。普周生死。动寂均平。理事普进。故以所见道除惑处。为作佛名。以心开悟处而为世界。总是以随位入道处因果为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皆非外有。总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皆名之为眼。以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以为其行行之因。大要言之。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当位十菩萨。为当位修行之因。如此初会中。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以毗卢遮那根本智。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为佛差别智果。以佛性智果为因。以现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为因果。互为体用。是故神天叹德中。先叹佛德。次叹自己与佛同智同德。此为入法之样。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齐进。如善财童子。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之国。名为三眼。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名为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摩诃般若。二解脱。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义。通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名为善见者。具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根而同行故。佛号为眼。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肤金色。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以是义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