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李贽)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

  升须弥山顶品

  此第三会。

  此十住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顶品。二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须弥顶上偈赞品

  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自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迷云国土之外。迷解云来。但以迷无明暗障广多。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故此十住。入真见道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十子。初生为长。

  十住品

  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之为住。虽十种对治。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取佛果。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信者。应如是知。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时成佛。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故去情方见。非识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萨。犹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又望胜鬘经。罗汉辟支佛净土菩萨。总是伏忍。以不识无明住地烦恼故。犹不识云何名断烦恼。但伏现行不起。得三种意生身。受三界外变易生死。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并胜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是门外三车草庵。三种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无如上三乘之趣。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云何会缘。会缘有三种。一会苦缘。遇苦方能发心。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无常。方始求真。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能发心求佛种智。以会三缘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为意乐浅深各别。因本智而生信。约本智而悟入。不离本智。故于初发心住。即五位齐周。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门。进修轨度。如王宝印。一印无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是故经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才发心时。即于十方现身成佛。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此教约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设以愿力成行。还以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是故起信进修行者。于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违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识故。随相转故。如此五位断惑次第。如空无时。如圆镜顿照。如摩尼宝能同众色。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无三世之一时故。无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界无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也。譬如水清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佛华严一乘法门。无住无作。所有其生。任无依智。无依止心智幻生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其体相无来无去。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作有修欣厌之法也。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恼。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梵行品

  梵者净也。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无住之住。名为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夫佛智非深。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隐。一体也智现。以不思不惟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以此如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方起。见亡智应。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少自然恰中。故诸行净则智慧净。智慧净则其心净。其心净则诸法净。诸法净名法界净。法界净即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初发心功德品

  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虚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焉能对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凉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与华严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无尽劫海。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众生。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精进慧菩萨者。慧者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经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随以智应而化群品。无来往。亦无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

  升夜摩天宫品

  此第四会。

  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天。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物化。不可不知时故。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表所行之行须知时故。

  夜摩天宫偈赞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如空。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此观之。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夜。名为时分天。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时引接。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故于此处说十种行门。前之两品已明。至此而称叹也。举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号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尘不殊。若了达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

  十无尽藏品

  此位已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

  升兜率天宫品

  此第五会。

  此品大悲门。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而悲有胜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世心终。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令深厚。问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答曰。如须弥顶上说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顶而无退动。夜摩天上说十行。表行依法空。一切无著。至此兜率天宫。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所染著。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故名回向。此为以处表法升进。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但明寄处。表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以明发心初。始生如来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门。即是圆满如来果。故果复常满。行复常行。果行相严。故号佛华严也。经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问曰。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答曰。诸佛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诸佛悟而了与众生共之。众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但为长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集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异大也。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长养道之方便故。佛果在于初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十住中。总具足也。犹如神龙马王。所生神驹。生在其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发心菩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不出刹那际。一生成佛是。如善财一生得佛果是。一生者无生也。无生有十一诸蕴自体无生。二诸见自体无生。二空无生。四性无生。五时劫不迁无生。六涅槃生死无生。七说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净土决(李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