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李贽)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贽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升須彌山頂品

  此第叁會。

  此十住中。有六品經。一升須彌頂品。二頂上偈贊品。叁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

  須彌頂上偈贊品

  此品名爲偈贊品。明古今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自身是未來之佛。與古佛道合故。雲從百佛刹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者。迷雲國土之外。迷解雲來。但以迷無明暗障廣多。比之世界塵數。悟之解行廣多。亦比之如世界之塵。智慧與無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故此十住。入真見道初心。與後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爲正覺之果。如人百歲。以初生爲長故。人生十子。初生爲長。

  十住品

  十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還故。名之爲住。雖十種對治。不同叁乘權教。約劣解衆生。存世間叁世之性。說佛果在叁僧祇之外。如龍女刹那成佛。善財一生取佛果。法界無性無生爲一生。非延促生故。爲法界體。無情量延促長短去來今故。諸有信者。應如是知。如今成佛。與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一時成佛。以法界智體無別時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無新舊水故。故去情方見。非識心知。如叁乘中十住菩薩。猶受叁界分段生死。分學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又如叁乘中地前叁賢菩薩。得伏忍。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又望勝鬘經。羅漢辟支佛淨土菩薩。總是伏忍。以不識無明住地煩惱故。猶不識雲何名斷煩惱。但伏現行不起。得叁種意生身。受叁界外變易生死。如是菩薩。爲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並勝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門故。是門外叁車草庵。叁種意生身者。一二叁地名叁摩跋提樂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無如上叁乘之趣。以爲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爲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衆生皆自有之。只爲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雲何會緣。會緣有叁種。一會苦緣。遇苦方能發心。二會樂緣。久處人天。內心明慧。達世樂果無常。方始求真。叁見佛及一乘菩薩。而能發心求佛種智。以會叁緣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覺無明本是佛智也。叁乘同然。只爲意樂淺深各別。因本智而生信。約本智而悟入。不離本智。故于初發心住。即五位齊周。雖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門。進修軌度。如王寶印。一印無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叁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鹹遍。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衆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裏叁世長短近遠故。爲智過虛空量故。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虛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是故經言。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量。以是發心之初。住佛種智家。才發心時。即于十方現身成佛。文殊師利菩薩頌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叁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知叁乘叁祇出世成佛。是權方便教。此教約實法。不說以願力成佛等事。設以願力成行。還以約實成佛。不說以願力暫成故。是故起信進修行者。于大智境界。莫作叁世近遠延促之見。違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識故。隨相轉故。如此五位斷惑次第。如空無時。如圓鏡頓照。如摩尼寶能同衆色。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無二。以大智慧之圓鏡。普印諸作。莫不皆成。無作用之大用故。無叁世之一時故。無量方便叁昧者。明情識昧。正智自明。如色界無色界叁昧。皆以息想慮而得之。聲聞緣覺叁昧。修厭患觀而對治。樂觀空而滅悲智。權教菩薩。樂觀空而行六度。離苦本而生淨國。設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衆生。皆非法爾合然。以此義故。此方便叁昧。爲一切衆生迷法界體用。便將根本定體。淨所妄情。名爲方便。非是別于真外。別有假安立之定。名爲方便也。譬如水清寶能清濁水爲珠淨緣。現本淨水。非是珠能作得淨水。方便叁昧亦複如是。爲以萬法無作本自淨緣。現得本自無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外道叁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處所。皆有果報廣狹淨穢差別等事。于此佛華嚴一乘法門。無住無作。所有其生。任無依智。無依止心智幻生身。稱真法界。于一切衆生前對現色身。其體相無來無去。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雖然普現叁世一切業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叁世遠近及刹那之見。所作叁昧智慧一切願行。總是任理智之運。爲非有作有修欣厭之法也。十行之中。雲萬佛刹微塵。十回向位中。雲百萬佛刹微塵。爲對迷時。即不可說刹塵煩惱。對悟時。即不可說刹塵佛國及佛智慧也。

  梵行品

  梵者淨也。以其淨行。利衆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化利衆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淨。是故名爲梵行也。住佛無所住之門。故還行無行之行。無住之住。名爲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無衆生之衆生。名爲淨行。夫佛智非深。只爲迷心逐相。情虧也智隱。一體也智現。以不思不惟而知衆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以此如來設淨行之教。觀法盡也。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起。見亡智應。不由他悟。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沈淪。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說之經。多少自然恰中。故諸行淨則智慧淨。智慧淨則其心淨。其心淨則諸法淨。諸法淨名法界淨。法界淨即衆生淨。衆生淨則佛國土淨。行此法平等者。名爲淨行也。

  初發心功德品

  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虛空。無以比其類。磨盡刹塵。無以酬其匹。虛空但明無相之大。一切刹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也。于刹那之際。滿十方。現身如雲。狀因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說等衆生教門。如雨灑衆生。心得清涼樂爾。其福也。妙相莊嚴。與華嚴而同其體。爲初發心之際。與十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入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衆生。總須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來叁乘中順世方便之言。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升進。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精進慧菩薩者。慧者照燭義。精進者無思義。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有作本自無功。萬法本來自淨。萬法自淨。名之爲精。無功智應。知根利生。名之爲進。經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應。隨以智應而化群品。無來往。亦無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色體。無來去性。性自遍周。非叁世攝。而能普應叁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雲。智入叁世而無來往。爲叁世是衆生情所妄安。非實有故。爲智體無形色。不造作而應群品。名之爲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爲通。

  升夜摩天宮品

  此第四會。

  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法。此天名爲時分天。爲此天無日月晦明。以蓮華開爲晝。合爲夜。故名時分天。爲表十行法門。知時而應物化。不可不知時故。知是人天種。二乘叁乘一乘種。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時分天。表所行之行須知時故。

  夜摩天宮偈贊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爲戒體。此十行之中。以智慧爲戒體。仰視虛空。隨所須物。惠利衆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空爲智本。智不異空故。是故空者。衆法之本。以此觀之。一切功德。總從空智而有。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爲時分天。如此位菩薩。知衆生心欲開發時。應時引接。未應度者。與作得度因緣。故于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已明。至此而稱歎也。舉萬佛刹微塵數佛。皆號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無明。與無限刹塵不殊。若了達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

  十無盡藏品

  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後十回向之法。使令進向。令使行門不滯。

  升兜率天宮品

  此第五會。

  此品大悲門。初發心時。以真智慧進修。而悲有勝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世心終。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長養大悲。更令深厚。問雲。何于此天處說回向法。答曰。如須彌頂上說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頂而無退動。夜摩天上說十行。表行依法空。一切無著。至此兜率天宮。表雖不離欲界。處大悲門。而于欲境。常行知足。無所染著。但爲饒益衆生。處于世間。故名回向。此爲以處表法升進。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來。但明寄處。表一生菩薩。處此天中。果行滿故。以明發心初。始生如來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門。即是圓滿如來果。故果複常滿。行複常行。果行相嚴。故號佛華嚴也。經雲。善知其時爲衆說法者。了根生熟。如應化度。問曰。何爲諸佛知衆生心時與非時。答曰。諸佛如來心。與一切衆生心。本不異故。諸佛悟而了與衆生共之。衆生迷。自謂爲隔。一切諸佛。以一切衆生心智慧而成正覺。一切衆生。迷諸佛智慧而作衆生。及至成佛時。還成衆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衆生心裏迷佛衆生。以此不異。故知衆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但爲長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集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粗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爲大。無異大也。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爲長養道之方便故。佛果在于初發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總十住中。總具足也。猶如神龍馬王。所生神駒。生在其地。與父遲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發心菩薩。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初生佛家。與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萬行長養故。雖長養功終。法不異也。時不遷也。終不出初發心時。力用功畢。如龍女不出刹那際。一生成佛是。如善財一生得佛果是。一生者無生也。無生有十一諸蘊自體無生。二諸見自體無生。二空無生。四性無生。五時劫不遷無生。六涅槃生死無生。七說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淨土決(李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