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李贽)

  淨土決

  明 李贽集

  淨土決前引

  溫陵李卓吾曰。維摩大士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土之淨也。念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心之淨也。念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便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然則念佛者。念此淨土也。參禅者。參此淨土也。果何以別乎。故念佛者。必定往生淨土矣。參禅者。亦豈能舍此淨土。而別有所往耶。若別有所往。是二土也。非淨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不容如是也。參禅者。固不待往生矣。念佛者。亦豈待有所往而後生耶。若必待有所往而後生。則是此以念佛而往彼。彼以念我而來此。一來一往。亦是二土也。非淨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不容如是也。故知阿彌陀佛淨土。即自心淨土。念佛參禅。即所以自淨其心。奉勸諸學者。無高視禅客。而輕目淨土也。故集諸上聖勸人修淨土之語。而合之以爲淨土決。

  淨土決目次

  自敘  天臺智者淨土十疑論  宋無爲居士十疑論序  一心叁觀  壽禅師勸修淨業  行腳求師  宗本答問  叁大聖人現身勸修淨土  經論指皈淨土  祖師指皈西方  西方偈贊  西方五請  念佛八偈

  淨土決

  天臺智者淨土十疑論

  宋無爲居士楊傑淨土十疑論序

  一心叁觀

  溫陵禅師曰。念佛法門。未可單約事相而修。佛具叁身。念存叁觀。以破叁惑。則無生忍位方可入焉。念存叁觀者。如一聲佛。遂了此能念體空。所念無相。即念存空觀。所念之佛即報身。即心破見思惑也。雖能念體空。所念無相。不妨能念分明所念顯然。即念存假觀。所念之佛即應身。即心破塵沙惑也。正當能念所念空時。即能念所念顯然。正當能念所念顯時。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觀。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無明惑也。說則如是行人用心。惟一念真。更無如斯之辨。

  卓吾和尚曰。天臺智者決疑十論。可謂往生淨土之津梁矣。後學又何疑乎。有宋楊無爲居士爲之序。蓋贊念佛者。必定往生。是亦一決疑也。溫陵法師。複爲發明一心叁觀之旨。蓋贊念佛者。必定見佛。是又一決疑也。合而觀之。而後知天臺淨土止觀之理。無非發明此一大乘。使學者知起念便生淨土。開口便見佛。不待往生之勞矣。又何往生之疑。而不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乎。宋人欲學爲古文辭而不能。無爲居士乃不學而自能之。其文辭高妙。益以見念佛者無所往而不藉佛之力也。幸各加意念佛可也。

  壽禅師勸修淨業(見萬善同歸集)

  問。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張帆。猶雲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故劫雲。

  行道五百遍  念佛一千聲  事業常如此  西方佛自成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舍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秪墮所緣境中。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群疑論。問雲。諸佛國土。亦複皆空。觀衆生如第五大。何得取著有相。舍此生彼。

  答。汝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不信說依他起性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說于諸法斷滅相者。故華嚴偈雲。

  甯于無量劫  具受一切苦  終不遠如來  不睹自在力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若叁昧經雲。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

  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按諸經雲。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蓮華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提之位。生如來之家。處跋致之門。受菩提之記。身具光明妙相。迹踐寶樹香臺。獻供十方。甯神叁昧。觸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鄰補處之人。念念虛玄。心心靜慮。煩惱焰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回之事。安國鈔雲。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種樂。群疑論雲。西方淨土。有叁十種益。何乃愛河浪底。沈溺無憂。火宅焰中。焚燒不懼。且未脫業身。終萦叁障。既不愛蓮臺化質。應須胎藏禀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叁界。甯免輪回。故目連所問經雲。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注。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經。後世爲人。更深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生。而人不能深信。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問。龐居士雲。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裏。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睹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有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經雲。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千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智者大師一生修西方業。所行福智二嚴。悉皆回向。臨終合門人。唱起十六觀名。乃合掌贊雲。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行道甚力。終不唐捐。稱贊淨土經雲。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大千。證得無生。豈虛構哉。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谛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二專心。但念名號。回向發願。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叁業所造。四緣所生。共因所成。五果所攝。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華嚴經雲。譬如心王寶。隨心見衆色。衆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刹。大集經雲。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界。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卓吾書壽禅師勸修後語曰。禅師自爲余杭小吏時。即已勤修淨業矣。以勤修故。愛惜一切生命而不忍殺。此尚爲尊佛教誡然也。乃以不忍殺故。遂充之以至放生。又以放生故。遂充之以至買生放生。又以買生放生故。複又充之以至于監守自盜。買放生命。犯極刑亦甘之。夫始之以不忍殺。而極之至于自殺。蓋甯自殺以成就吾不忍殺之初心。此所志矣。雖于理有所不宜。勢有所不可。然觀其志。不可謂之不深信淨業者矣。夫不殺者。特佛一念耳。修行中一事耳。猶尚如此。余可知也。如此而修。則又何事之不可爲。何功之不可就。何佛之不可成。何阿彌陀之不可見乎。上品上生。閻君致禮。固其宜矣。修淨業者。元有折攝二門。釋迦爲折。彌陀爲攝。又有欣厭二門。唯厭此生。故唯恐舍之而不得。唯欣彼生。故自然見佛而不疑。若愚者。謂其不知厭惡此生不可也。謂其不知感激諸佛折攝之恩。亦不可也。但以禅師之心觀之。余尚爲貪戀。而不舍者耳。師生上品。余又不知何品矣。幸而止有九品。設使卻有百千萬億品。佘不將爲百千萬億品最下之佛乎。是可戒也。然則修淨業者。斷斷乎不可不以壽禅師爲法。而以余李卓吾老子爲鑒。而自戒矣。抑余唯不能自戒。是以敬錄勸修之語。以時觀省。仍奉事禅師。與天臺智者于上方。庶幾雖不能比于二師之萬一。或可比于閻君之朝夕禮拜歸依也。余又願人人皆宜如閻君之敬禮設像焚香。于晨朝而讀其書也。

  按本傳壽禅師者。丹陽人。初爲余杭縣吏。虧欠庫錢幾盡。有司鞠之。止是買放生用。罪當死。臨刑顔色愉愉。顧獄吏曰。我在世放活萬萬生命。今死去徑歸西方。豈不樂哉。錢王聞而奇之。釋其罪。遂爲僧。夢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住持永明寺。至九十八歲。合掌坐化。[療-(日/小)+土]于塔下。有僧每日繞塔禮拜。人問其故。答曰。我撫州僧也。因病至陰司。見殿角有畫像一軸。閻王日來頂禮。余問主吏雲。此杭州永明寺壽禅師也。凡人死者。皆經此處。唯壽禅師不經此。已在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矣。王敬其人。故圖此供養。

  行腳求師(見歸元直指)

  宗本問。弟子欲脫生死。不知依何法修。

  禅師贊歎曰。年紀幼而發心高。聽吾所說。徑路入行。但念阿彌陀佛。

  宗本曰。凡夫罪業多。雲何一世念佛。便得往生淨土。

  答。十六觀經雲。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人平生造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尚得往生。況一世齋戒念佛乎。

  問。阿彌陀佛何故有如是廣大功德。廣大行願。

  答。大阿彌陀經雲。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主我刹。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則凡在叁界六道輪回之內者。無所不度可知矣。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數天人。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蜎飛者。謂微細飛蟲也。蠕動者。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于人乎。阿彌陀佛又有願雲。若稱我名。必生我國。若不爾者。誓不作佛。是以廣度衆生。無有窮極。而…

《淨土決(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