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實不可思議也。又雲。若有衆生。欲生我國上品者。須用慈心不殺。愛護含靈。具諸戒行。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谛理深明。供養叁寶。孝敬雙親。悲憐貧苦。教化有情。若能如是念佛者。決定上品上生。直至成佛。其或力量未充。且自堅持齋戒。一心念佛。若能念念無間。亦不在下品生矣。況此法門。不揀賢愚。不擇貴賤。不在貧富。不分男女。不問老幼。不拘僧俗。不論久近。皆可以念佛。念佛軌則亦不拘。或高聲念。低聲念。流水念。頂禮念。攝心念。參究念。勸想念。輪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靜坐念。側臥念。默念。明念。千念。萬念。皆同一念。唯要決定信心求生淨土。果能如是行持。何用別尋知識。可謂行船盡在把梢人。達者同登安養國。
問。世間之人多說。家緣萦絆。世務纏身。且待老來。然後念佛。
答。苦哉。苦哉。豈不見死心禅師雲。世間之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柰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便行。不容遲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戚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劫多少。豈不聞古人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又雲。自從早年索妻養子。經營家計。受盡千辛萬苦。忽然叁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僧。看得部經。燒得陌紙。春叁秋九。做得碗羹飯。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産。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較之。著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複引古德雲。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內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裏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
死心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世業。待老來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貶眼便過。趁此未老無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塵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只要我之盤纏預辨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況此念佛法門。人皆可行。譬如千年暗室。一燈照之。則爲明矣。故雖殺馬屠牛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在官者不妨職業。在士者不妨修讀。在商者不妨販賣。在農夫不妨耕種。在婦人不妨女工。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禅。凡一切所爲。皆不相妨。或在晨昏禮念。或在忙裏偷閑。或念千聲百聲。或念叁五百聲。或念十聲。唯要回向發願。願往西方誠能如是。決定往生矣。
又曰。善男子。今將一法界之法。付囑于汝。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夫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隨造隨受。據你所作因還你。所作果。善行惡行。世間之因也。叁界六道。世間之果也。持戒念佛。出世間之因也。淨土成佛。出世間之果也。人天路上。作福爲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要將念佛爲正因。如今是因。臨終是果。作惡而惡境現前。念佛而佛果自至。豈不見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
宗本答問
或問。世間人別執公案。只期參禅悟道。不願往生淨土何如。
答。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且如往生錄內。高僧傳中。賢愚並生。今古皆爾。盡抛穢土。俱趣淨方。孕七寶池。舍胞胎苦。超凡人聖。得道證真。不曆叁祗。便成佛道。豈非佛力難思也哉。故欲超生死輪回。得涅槃樂者。無出往生法門矣。何以故。娑婆濁境。衆苦集而求道難成。淨土樂邦。諸善聚而位登不退。稱名號者。諸佛護念而往生。發菩提者。彌陀光照而增進。菩薩羅漢與其同俦。水鳥樹林。悉皆念佛。耳畔常聞妙法。心中頓絕貪嗔。快樂無窮。壽量何極。一生彼土。便獲阿惟。豈比人天道中觸目多諸違順。權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圓。地前叁賢尚未見道而失念。舍利六住。猶遇惡緣而退心。故知叁乘之士。曆僧祇劫。而功行無成。念佛之門。于彈指頃。而位階不退。是以生淨土者。有進無退。決定成佛。彌陀經雲。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者。不退轉地是也。嗟乎。初心信淺。非他力難以進修。我佛願深。但有緣悉皆攝受。諸仁者從上佛祖立教。開示念佛法門。何況今之禅流。不信往生淨土。凡修淨土者。不礙于參禅。何參禅者。乃薄淨土而不修也。
或問。阿彌陀佛有因地否。
宗本曰。阿彌陀佛因地。載于藏教甚多雲。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于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又雲。稱我名號。定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是以願廣緣強。感動世人。又不見大慈菩薩贊佛偈雲。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非但菩薩稱贊。十方諸佛亦稱贊之。
問。十方世界有無量人念佛焉。能悉知其時盡皆接引。
答。日月是一小世界。光明猶能普照萬類。況佛之光明乎。不見彌陀經雲。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應知佛之光明。廣大無比。小乘羅漢。尚有叁明六通。隨類現化。況佛之神通妙用乎。何則身常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心常憶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諸仁者。只要自己。虔切修持。不須疑佛無能接引。
又問。既有如是功德。何必連聲舉念。譬如叫我名字。不過一二叁聲足矣。
答。前不雲乎。稱我名號。定生我國。以其願也。觀經雲。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連聲不斷乎。彌陀經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勢至圓通雲。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上至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下至十念成功。往生淨土。是也。
叁大聖人現身勸修淨土
唐洛陽罔極寺釋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見義淨叁藏。躬詣竺幹。遂生羨慕。誓遊西域。始泛舶渡海。經叁載。乃達天竺。尋求梵本。訪善知識。獨影孤征。雪嶺胡鄉。無所不到。既經多苦。深厭閻浮。乃歎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遍問天竺叁藏學者。皆贊淨土。合于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盡此報身。必得往生。日聞已頂受。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日遂七日叩頭祈請。以斷食畢命爲期。至七日夜。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斷食既困。聞此加壯。及登嶺東歸。計行七十余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筴等。賜號慈愍叁藏主法師。
又唐大曆二年。法照大師。棲止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唯以勸人念佛爲急。一日僧堂粥缽內。兩次現五臺勝境。勝境中複現有寺。寺有金榜。題雲大聖竹林寺。于是心懷渴仰。欲禮五臺。四年八月十叁日發行。至五年四月五日。到五臺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其夜四更見一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問衆雲。此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覺有緣照聞已。即具威儀。尋光至寺。寺東北五十裏間。果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歲。顔貌端正。立于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北行五六裏。見一金門樓至門。乃是一寺。寺前有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缽中所見者。方圓可二十裏。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花樹。充滿其內。照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獅子之座。說法之音曆曆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余。普賢亦有無數菩薩圍繞。照至二菩薩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爲捷要。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所以者何。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佛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雲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爲授記別。照聞已。歡喜踴躍。禮謝而退。已上二則。載于有宋高僧傳。俱在藏內富字函。
經論指歸淨土
大無量壽經雲。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國土。諸小行菩薩不可稱計。又不但我國爲然。十方世界無量大菩薩衆。盡念阿彌陀佛。願住阿彌陀佛國土。
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迦佛雲。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十六觀經雲。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乎。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
大智度論雲。佛是無上法王。諸大菩薩以爲法臣。諸臣所尊重者。唯佛法王也。有一菩薩。自念往昔謗般若。墮惡道。受無量苦。複經無量劫來。雖修余行。不能得出苦海。後遇善知識。教念阿彌陀佛。即得滅除罪障。超生淨土。我今應當禮謝阿彌陀佛。何以彼。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離苦海。唯阿彌陀佛願力攝受。是以得出苦海。偈雲。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即得爲現身。故我皈命禮。又雲。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許。佛觀此人。曩劫采椎。爲虎所逼。上樹…
《淨土決(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