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李贽)▪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也。又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上品者。须用慈心不杀。爱护含灵。具诸戒行。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谛理深明。供养三宝。孝敬双亲。悲怜贫苦。教化有情。若能如是念佛者。决定上品上生。直至成佛。其或力量未充。且自坚持斋戒。一心念佛。若能念念无间。亦不在下品生矣。况此法门。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在贫富。不分男女。不问老幼。不拘僧俗。不论久近。皆可以念佛。念佛轨则亦不拘。或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劝想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侧卧念。默念。明念。千念。万念。皆同一念。唯要决定信心求生净土。果能如是行持。何用别寻知识。可谓行船尽在把梢人。达者同登安养国。

  问。世间之人多说。家缘萦绊。世务缠身。且待老来。然后念佛。

  答。苦哉。苦哉。岂不见死心禅师云。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便行。不容迟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戚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劫多少。岂不闻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辛万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经。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较之。着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复引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

  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世业。待老来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老无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尘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只要我之盘缠预辨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况此念佛法门。人皆可行。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马屠牛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在官者不妨职业。在士者不妨修读。在商者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闲。或念千声百声。或念三五百声。或念十声。唯要回向发愿。愿往西方诚能如是。决定往生矣。

  又曰。善男子。今将一法界之法。付嘱于汝。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夫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随造随受。据你所作因还你。所作果。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世间之果也。持戒念佛。出世间之因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欲出离生死而不念佛。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要将念佛为正因。如今是因。临终是果。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而佛果自至。岂不见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

  宗本答问

  或问。世间人别执公案。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土何如。

  答。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且如往生录内。高僧传中。贤愚并生。今古皆尔。尽抛秽土。俱趣净方。孕七宝池。舍胞胎苦。超凡人圣。得道证真。不历三祗。便成佛道。岂非佛力难思也哉。故欲超生死轮回。得涅槃乐者。无出往生法门矣。何以故。娑婆浊境。众苦集而求道难成。净土乐邦。诸善聚而位登不退。称名号者。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者。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与其同俦。水鸟树林。悉皆念佛。耳畔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何极。一生彼土。便获阿惟。岂比人天道中触目多诸违顺。权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圆。地前三贤尚未见道而失念。舍利六住。犹遇恶缘而退心。故知三乘之士。历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是以生净土者。有进无退。决定成佛。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者。不退转地是也。嗟乎。初心信浅。非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但有缘悉皆摄受。诸仁者从上佛祖立教。开示念佛法门。何况今之禅流。不信往生净土。凡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乃薄净土而不修也。

  或问。阿弥陀佛有因地否。

  宗本曰。阿弥陀佛因地。载于藏教甚多云。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又云。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是以愿广缘强。感动世人。又不见大慈菩萨赞佛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非但菩萨称赞。十方诸佛亦称赞之。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人念佛焉。能悉知其时尽皆接引。

  答。日月是一小世界。光明犹能普照万类。况佛之光明乎。不见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应知佛之光明。广大无比。小乘罗汉。尚有三明六通。随类现化。况佛之神通妙用乎。何则身常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心常忆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诸仁者。只要自己。虔切修持。不须疑佛无能接引。

  又问。既有如是功德。何必连声举念。譬如叫我名字。不过一二三声足矣。

  答。前不云乎。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以其愿也。观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连声不断乎。弥陀经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势至圆通云。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上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下至十念成功。往生净土。是也。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唐洛阳罔极寺释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见义净三藏。躬诣竺干。遂生羡慕。誓游西域。始泛舶渡海。经三载。乃达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独影孤征。雪岭胡乡。无所不到。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乃叹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于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日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日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加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筴等。赐号慈愍三藏主法师。

  又唐大历二年。法照大师。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唯以劝人念佛为急。一日僧堂粥钵内。两次现五台胜境。胜境中复现有寺。寺有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于是心怀渴仰。欲礼五台。四年八月十三日发行。至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问众云。此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觉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六里。见一金门楼至门。乃是一寺。寺前有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花树。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有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菩萨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照闻已。欢喜踊跃。礼谢而退。已上二则。载于有宋高僧传。俱在藏内富字函。

  经论指归净土

  大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土。诸小行菩萨不可称计。又不但我国为然。十方世界无量大菩萨众。尽念阿弥陀佛。愿住阿弥陀佛国土。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佛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十六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乎。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以为法臣。诸臣所尊重者。唯佛法王也。有一菩萨。自念往昔谤般若。堕恶道。受无量苦。复经无量劫来。虽修余行。不能得出苦海。后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即得灭除罪障。超生净土。我今应当礼谢阿弥陀佛。何以彼。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离苦海。唯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是以得出苦海。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为现身。故我皈命礼。又云。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椎。为虎所逼。上树…

《净土决(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