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吁一称其名。尚得解脱。况终身念佛乎。
莲宗宝鉴云。弥陀实众生之慈父。是以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浅信不持。大愚大错。堪叹时逢末代。多有邪见迷流。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沦乎。
净土境观要门云。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众生出生死之要路。截苦海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金色身。飞行自在。无虎狼狮子蚊虻蚤虱之所逼恼。无雷霆风雨寒热饥渴之所煎熬。莲华化生。寿命无量。既无生老病死等苦。是为极乐世界。故我释迦如来。欲令此土在迷众生出离众苦。开折伏之门。弥陀慈父。示摄受之路。所以苦心丁宁。偏赞净土。普劝往生。良由于此。安乐集云。能念阿弥陀佛。即断一切业障。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余弦悉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若将狮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于菩提心中。能念阿弥陀佛。一切恶魔诸障。自然消灭。得生净土矣。
大乘月藏经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修行道。未有一得者。皆因五浊恶世杂学难成。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丁宁。须铭饥骨。
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定意念佛也。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正法难闻品云。佛说世间人民。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是累世常行佛道。非凡人也。若不信佛语。不信念佛。不信往生皆从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解。故为汝等说此大法。令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
护口经说。有一饿鬼。形状丑恶。身出猛焰。口出蛆虫。脓血诸衰。臭秽远彻。举声号哭。东西驰走。是时满足罗汉问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饿鬼答曰。吾往昔时。曾作沙门。出一恶言。阻他信善。今遭此苦。尊者还阎浮提。诫诸比丘。凡见人修毫发善事。只宜欢喜赞助。勿令毁逆不成。吾堕恶类以来。数千万劫受苦。设使脱得鬼形。复入地狱。尔时饿鬼说此语已。号哭投地。如大山崩。闻斯之说。实可寒心。此鬼出一恶言。尚遭多劫之苦。何可障人拜佛念佛哉。
金刚科仪云。野狐尚听百丈法。螺蛳犹护金刚经。十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贤。蟒闻忏以生天。龙听法而悟道。彼物尚能领悟。况人可不回心念佛。
莲宗宝鉴云。昔我法藏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诸余经尽而独留。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应化之慈悲量大。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观明一心。实径直还源之路。圣尼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感应道交。似稚子投于慈母。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顺水乘船。不劳自力。推门落臼。岂有他哉。有愿必迎。无机不被。鹦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飞蠕动。悉蒙教化恩慈。圣境非虚。佛言不妄。何乃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诽清净之邦。贪恋烦恼之世。焦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信根少而罪根多。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尽贪生而兀兀。悉逐业以悠悠。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击鼓开囹圄之门。宜应速出。逢舟济沉沦。之难。讵可迟疑。普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问曰。既言信受。未知信何法门。答曰。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接引。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今时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而不信往生净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故欲到西方。要由深信。君看净土恒沙佛。尽是当年正信人。
祖师指归西方
问。六祖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答。六祖只说僧俗。喻于东西。何曾说无佛国。不见坛经云。在家能行。如东方人无罪。出家不修。如西方人有愆。今人不穷古教。强要狐言鸟语。古德云。若人排毁净土。不信往生者。当受拔舌之苦。如何后学。反行魔说。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哀哉。
李卓吾曰。六祖破人念佛。求生西方者。恐人执相求佛。而不见自性也。金刚经所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也。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也。夫人若不见自性。而但以音声为我。执有相为佛。则亦奚止十万八千里哉。六祖大师之破也。宜也。然苟见佛性矣。则我之音声。与夫妄幻虚假之梦幻。泡影露电。又曷尝一刻之不有哉。虽谓实有西方亦可也。
天如和尚云。多见今之参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之人。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予尝谓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此等之人。非特自迷正道。反成谤法之业。
灵芝法师云。博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过一切善根。纵然能行施戒禅诵。亦不如念佛功德。
孤山法师云。夫求生净土者。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疑险道者。谁之过欤。
杨提刑云。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阿弥陀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若生彼土。则无诸苦。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量。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树。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中峰祖师云。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世人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臭皮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蓦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诸仁者。何如急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能觉。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莲华胎里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琉璃地莹绝纤尘。金银珠宝成楼阁。化衣化食自然荣。寿命无量难筹度。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
古音禅师云。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现生长福消灾。报满永除罪难。若人立地受持。无不随心满愿。幸生中土为人。如上宝山一遍。切莫空去空回。所务急宜早办。阎王不贵金珠。唯重弥陀一卷。一生富贵如云。百岁光阴若电。知音切莫迟延。急早作个转变。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白乐天颂云。
予年七十一 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 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 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 不离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 多却阿弥陀 达又怎么生 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 要脱轮回苦 须念阿弥陀
百丈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天下清规。依他举行。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登安养。又看他津送亡僧。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受一生之记。至于茶毗之际。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云。以上称扬十念。资助往生。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来。凡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矣。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方得往生。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智度论第八卷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后得之。答。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道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说。若人闻说生天之乐。心当愿乐。修生天福。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之所致也。华严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
《净土决(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