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李贽)▪P4

  ..續本文上一頁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雲。法門廣大。無願不從。

  備觀今時信心歸投佛會者。或爲病苦而發心。或爲報親而舉意。或爲保扶家宅。或爲怖罪持齋。雖有信心。而無行願。雖雲念佛。不達本根。凡修善緣。皆爲了還心願。罕有爲自己生死。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者。往往香燭道場。祝願回向之辭。皆是表獻神明。消災延壽而已。故與經忏本意相違。臨終所以不得往生。由無行願故也。

  又有一等癡人。投佛受戒。乃于叁寶前。焚香誓願雲。我若破戒。甘當惡病纏身。永墮地獄。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膿。自肯自甘。自願受報。殊不知佛祖興慈運悲。何嘗教人如此。皆是邪師過謬。錯將罰咒。以爲發願。何惑之甚哉。予嘗愍念。勸令同發正願。求生淨土。願同作佛。若彼妄認四大爲我身。六塵爲實有。未嘗暫省回光。齋戒念佛。從生至老。唯憂家緣不辦。財不稱心。雖曰積善奉佛。禮拜燒香。只願富貴榮華。長生不死。才做此小好事。便有伏願數般。要保谷米盈倉。蠶絲倍萬。子孫光顯。牛馬孳生。才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財喜增添。始道天龍感應。如此貪謀。盡屬愚癡。今日有緣。得逢佛法。當須究本。願舍娑婆。願生淨土。亦如久客在于他鄉。今日思欲歸于故裏。不見忏中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是也。

  慈照宗主偈曰。

  萬法從心生  萬法從心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持戒無信願  唯得人天福  福盡受輪回  展轉難出離  看經無慧眼  不識佛深意  後世得聰明  亂心難出離  不如念佛好  回向生樂國  釋迦金口說  彌陀親攝受  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  譬如貧家女  腹孕轉輪王  諸天常愛護  貧女自不知  腹中有貴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憶佛常念佛  不久當成佛  諸佛善護持  其人自不知  我當生淨土  劫要來後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貧人家  地內有伏藏  藏神常守護  不令其有失  貧人自不知  家內有寶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濟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來藏  自說我無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藥  不知妙藥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邊  痛苦受無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滅貪嗔病  能爲大醫王  能爲大寶藏  利濟一切人  能爲大法王  覆護一切衆  將爲是凡夫  不得生淨土  且自持齋戒  後世願爲人  展轉更修行  方可生彼國  多見修行人  常作如是說  不稱彌陀願  不念淨土經  邪見障覆心  畢竟難出離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勸汝修行人  信我如來說  佛無不實語  因風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願超叁界

  或問永明壽禅師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實得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叁昧。能如天臺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贊歎。金口丁甯。希從昔賢。蓋禀佛敕。定不謬誤世。四料揀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問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願往生。永劫沈淪。何由出離。諸仁者欲超生死速證菩提。于此四種。擇善行之。

  長蘆赜禅師勸人曰。經雲。彼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希。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仇。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則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醜穢形骸。根多缺漏。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則丘陵坑坎。荊棘爲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爲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爲勝友。此則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縱。此則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鹹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回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故率大海衆。各念阿彌陀佛。回向同緣。願生彼國。操船順水。既加橹桌。則十萬程途。不勞自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叁十許。風貌清美。舉措賢雅。揖謂宗赜曰。欲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赜乃取蓮華勝會錄。秉筆問曰。公何名。曰普慧。宗赜書已。白衣者又雲。家兄亦告上名。宗赜問曰。令兄何名。曰普賢。言訖遂隱。宗赜覺而詢諸耆宿。皆雲。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赜以爲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有賢聖幽贊。然則預此會者。豈小緣哉。

  龍舒王居士勸人曰。大阿彌陀經雲。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略舉數條以爲證。青草堂後身曾魯公。喆老後身多憂苦。古老後身耽富貴。法華尼後身作官妓。皆是不信西方。展轉輪回受苦。或曰。參禅固難見性。學仙何如。答不修淨土而欲學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按楞嚴有十種仙。皆壽千萬歲。數盡複入輪回。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又不免輪回。爲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故寒山詩雲。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豈不聞洞賓飛劍斬黃龍。卻被黃龍降伏。及見黃龍禅師。方悟真性了道。遂說一偈雲。棄卻瓢囊擊碎琴。如今不戀永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又不聞後魏昙鸾法師。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鸾欣然自得。以爲神仙必可致。後遇僧菩提留支問雲。佛道有長生乎。能卻老爲不死乎。支雲。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雲。汝可誦此。則叁界無複生。六道無複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爲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魏王憐其志尚。號爲神鸾。一日告弟子雲。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鸾西向閉目。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從西而來。由此觀之。淨土法門。最爲捷徑。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秘而不傳。以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衆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非神仙之可比明矣。

  丞相鄭清之勸人曰。今之學佛者。不過禅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叁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裏一如者。未免自纏縛之苦。論其所入。則禅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若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

  龍舒曰。華嚴經雲。人生有二。天人隨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見人。人不見天人。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舉意發言動步。常念此二天人。見人而能無愧。如此修淨土。則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現一切水。豈必月之多哉。

  龍舒曰。有修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以修淨土上品往生複何疑哉。

  又曰。晝必有夜。必爲夜備。暑必有寒。必爲寒備。存必有去。必爲去備。何謂夜備燈燭床蓐。何謂寒備。衾裘炭薪。何謂去備福慧淨土。

  又曰。予遍覽藏經。卻無陰府寄庫之說。奉勸世人。以寄庫所費之資。請僧爲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則必得往生。若不爲淨土功德。而爲陰府寄庫。則是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譬如有人。不爲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于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罪。豈不謬哉。昔張善和一生殺牛。臨終自見地獄相現。遇僧教令念阿彌陀佛。念未十聲。見佛接引。往生淨土。又有一婦人。常念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乘此四句之功。亦得往生淨土。況誦全部而不生乎。昙翼法師前身爲雉。聽得僧人。通法華經。便得轉生。爲僧成道。況人誦經念佛而不見佛乎。又有一鹦鹉二鸜鹆。念阿彌陀佛。尚得往生淨土。況人念佛而不生乎。

  又曰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狼狽之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且先覓安下處。不妨自己幹事。先備雨具。不妨自己遠行。先修淨土。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爲而不修乎。雖罪惡人亦可修。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可渡。針雖輕不賴舟船不可渡。人有重罪。仗佛力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虮虱萬死萬生不能一裏。若附人身。千裏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複如是。強健之時。若不預辨。閉眼之後。將柰之何。世間晝必有夜。寒…

《淨土決(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