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待語故。
八以無言寂然爲教體。即淨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語故。
九以名句文身語及衆生根爲教體。藉言方現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爲教體。衆生法之。能淨垢故。大要言之。一切衆生諸煩惱海。一切衆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緣覺菩薩佛乘。解脫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善惡果報。虛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非教體。以自觀智。或以聞法。或自思惟。內熏智現。能離諸惡。及得涅槃。說與不說。皆是教體。若無煩惱。即無教體。
四總陳衆會。于中大意。其義有叁。一總舉會數。二陳會意。叁說佛出世所由。一總舉會數。其會有十。二陳會意。
一初會在菩提場中。明示現初成正覺。爲化衆生故。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聞。顯起初會。爲初蘭若菩提場體不離此體得道。此處報宅所居故。猶如世人。于淨處得道。方始歸來。示現此法。本無來去。遷其時分。
第叁會升須彌山頂帝釋宮。說十住之門。明十住之位創始應真。心與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與空合。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際。不與地連。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無所依故。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者。明此天處是樂知足。故說十回向。爲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貪涅槃。不著大悲。不著大願。使令處世。如蓮華同塵而不汙。又表此天于欲界處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樂他化。此天處欲界之中。還說十回向門。不令如叁乘樂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薩留生及舍淨土等過。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爲于此天說其十地。爲此天以他變化用成己樂。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衆生。以爲自己涅槃之樂。無自樂故。問何故超化樂。而于他化說十地之行。答曰。爲明從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願成滿增勝。不依次第而超化樂。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薩進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階降合然。以無明住地未純熟故。未明淨故。其無明住地。果極方終。設至十一地。二愚猶在。是故此經阿僧祇品。如來隨好功德品。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賢行滿。未能達盡。最下入法界一品。如來神力說。表法界中一切法。總神總真總不思議。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位。隨力所堪。堪至此天故。雖進修階降位位差殊。然法界體。一時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終長短存情思想違理之見。
第七會在第叁禅說。此一會說百萬億偈。明叁禅之中。初禅除憂。二禅滅苦。憂苦既無。叁禅唯是法悅樂故。由法樂故喜動還存。以喜動故色心還在。此色心是樂禅悅。樂無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無思樂禅之色。出入之息猶存。報得淨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過身一倍。行即遊空。足不履踐。初禅身長二裏半。二禅身五裏。叁禅身十裏。衣與身倍。明此天說十一地法門。表等覺位中。順其法身。行其萬行。教化衆生。遍周法界。常法樂故。至第四禅。寄同是佛位故。稱真法性。無出入息。隨理普周。任衆生見。習氣迷法之愚。一切總盡。世及出世法。無事不窮。號之爲種種光明遍照義也。以智滿故。表法如是。此之一會。超前十地。過初禅二禅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其定名入刹那際。以刹那是極短促。思慮不及之故。終不論別有生滅。明如來出世始終不離刹那際。爲此稱法界本性以爲定體。更無長短始終叁世。但以佛自體無作大悲爲母。以一切種智爲佛。以法無性無所依爲時日歲月。以一切衆生根器爲明鏡。佛于一切衆生法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來有重來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來自性。一切智種智之都體也。爲依報所居。此刹那際定。是佛一切智種智之法性故。意在總括一切法界衆海會等總體。不令學者有往來自他故。
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者。明從此處起信心。發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來出現品。佛果位終。皆悉不離普賢舊行。明以法身定體。圓通始終。一際一處。叁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報居之宅。齊頭普印。無有重會叁會。去已還來。以法界門。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財從覺城東大塔廟處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經過五十個位門。見慈氏如來。令其卻見文殊。明今至果不離初信之門。菩提理智。便聞普賢名。便見其身等普賢身。經雲。更入無量叁昧者。爲明證過佛果位內二種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廣大數愚。二佛位之內隨好功德廣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義故。此兩品經。如來自說。及法界品。如來不思議神力說。爲明法界。是一切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將此品示悟衆生。余叁十七品。是當位菩薩說。勝鬘經雲。無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會說法界品。明此一會。普含諸會。及十方刹海。法界虛空界。總之一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一切諸佛海會。及一切衆生之海。總以此法界一品總爲一體。若見如來始成正覺。及正像末叁時教者。非正覺見。非見佛出興。此乃劣解衆生。且如是見。求正覺者不應如是。問曰。雲何見佛出興。答曰。當見自身。無身無心。世及出世都無住處。無心所法。無法法心。心法無依。以無依住智。說如斯法。教化衆生。皆令悟入。是名見佛出興。不令衆生取佛出興滅沒之相。見初見末。但見自身衆生身。心無生滅體是出世間。
如是我聞一時佛
如者。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我。聞佛說法界大智之真經。故言如是我聞。即明師弟體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體如所說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聞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說經。若心境有差。不可聞佛所說。亦複不能信順領受。我聞者。是法界智之真我。還見法界智之真佛。還聞法界智之真經。總法界智之真人。互爲主伴。還化法界之真衆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言如是我聞。如來所坐之座。以法界爲座體。以如來一切萬行報得。爲依果莊嚴。如來是大智之身。座上所有莊嚴。皆是如來大智隨行任運報得。如龍遊雲起虎嘯風生。報感之應然。非物能與爲也。成最正覺者。爲簡非外道聲聞緣覺。于權教中木樹草座。厭俗出纏。令劣解衆生。起叁乘種。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覺之正覺。簡非如是覺故。故言成最正覺。略說大相。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著華冠。項著璎珞。手著環钏。非同叁乘厭俗出家。勸諸菩薩生于他方佛國淨土。簡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覺。號毗盧遮那。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成最正覺。並十普賢衆。此是現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爲如來是正覺之果。普賢等衆是佛行果。如來所居華藏淨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衆生。以自根性。觀如來叁種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賢門。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從何生信。第二執金剛神等九衆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薩。亦是普賢等衆。既以佛果位內諸佛。共行普賢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還得舊法。不利舊行。以是義故。還以普賢位內海月光。異名菩薩。便爲十住初心。明從凡夫地。修學十信心。信諸佛正覺之果。無異自心所行諸行。即普賢行。所轉*輪。即與十方諸佛智。契同不異。故以普賢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已下等。共成十衆。用成十住菩薩位門。已下通九衆諸神。至主藥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爲入十住應真。稱之爲神。非世鬼神也。自心達理。不與妄合。其智自神。不爲不思。而智善通萬有故。
世主妙嚴品十住法門
方便住中十波羅蜜。以禅波羅蜜爲體。以道場是除蘊穢義。明禅能治蘊義故。如世間場也。以禅波羅蜜爲場體。般若波羅蜜爲人功。普賢萬行爲馱運。法界普光明智殿爲大都居。以一切種種智爲大藏。
世主妙嚴品十行法門
主稼神已下至主晝神。此十衆神。明十行利生法門因果。以主稼神爲表行。爲資糧故。如世間以禾稼爲資糧。長養有爲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羅蜜行爲資糧。長養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與十方諸佛性相大智無差別體。十住初心。以修方便叁昧力見道。從初發心住。及已上諸住。總爲見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總爲加行。總爲資糧。如叁乘菩薩。多生他方淨土。及四禅向上。別有菩薩淨土。設在欲界。即言以悲願力故。留惑潤生。非如此經法門。乘如來法界乘。從初發心住。以如來大智法身性果。普賢行果。普周生死。動寂均平。理事普進。故以所見道除惑處。爲作佛名。以心開悟處而爲世界。總是以隨位入道處因果爲佛。及國土世界菩薩之名。皆非外有。總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個慧世界。十個佛號。皆名之爲眼。以爲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薩。以爲其行行之因。大要言之。以當位十佛。爲本位之果。當位十菩薩。爲當位修行之因。如此初會中。以如來爲當五位之果。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爲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以毗盧遮那根本智。爲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爲佛差別智果。以佛性智果爲因。以現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爲因果。互爲體用。是故神天歎德中。先歎佛德。次歎自己與佛同智同德。此爲入法之樣。令諸學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齊進。如善財童子。十行初位中。歡喜行善知識所居之國。名爲叁眼。還同十行菩薩所居世界。名爲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叁眼者。一摩诃般若。二解脫。叁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爲叁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羅天王面上叁目故。爲一切佛法。不離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義。通此叁眼。以是善財十行之中。初善知識。國名叁眼。比丘名善見。即同十行之位。佛號常住眼佛。無勝眼佛。名爲善見者。具叁眼也。爲十行之中。以智眼知衆生根而同行故。佛號爲眼。善知識名善見。目發绀。青皮膚金色。圓光一尋。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叁眼行因果即佛也。以是義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叁(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