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已無唯有禅悅。像此位菩薩功用已終唯有法悅。法悅習氣。十地始無。此天風災至。爲有禅悅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淨習氣第九複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爲此第四禅無出入息叁災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化衆生。能以一個言音。爲一切衆生說種種法。無心意識。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爲語言。此天無下界意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想盡。即非叁界業收故。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爲安止。以福德廣大。名爲廣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明此位無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璎珞經雲。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十一地方心境二緣中。得無礙自在。從八地至十地。于十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賢不見者是。又智度論雲。第九天外。更別有十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叁目。騎白牛。一念知叁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引進菩薩。方便設法。托事表法。及攝化境界漸增勝故。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內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
如來現相品
自此現相品。至普賢叁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叁十七問。明舉果勸修分。
普賢叁昧品
理智無邊。名之爲普。智隨根益。稱之曰賢。叁之雲正。昧之雲定。亦雲正受。爲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爲普賢爲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遍周之長子。善簡衆法。令衆生迷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體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明普賢菩薩。常在叁昧。靜亂總真。然教化衆生故。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修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此叁昧。以法界根本智爲體。以差別智爲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爲體。隨衆生行爲用。又以入叁昧爲體。出定爲用。又以無入無出爲體。入出俱爲用。又以入出俱爲體。大要言之。且以爲化衆生法則。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于十個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爲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叁昧諸智慧門爲體。如經雲。世界海漩無不隨入者。海者廣大義。漩者甚深義。明此叁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衆生中。行皆遍故。
世界成就品
今釋此品。爲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衆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發心者知衆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衆生境界一異不可得故。隨衆生自業轉變。故刹海轉變。隨自業成壞。故刹海成壞。若不說衆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界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刹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叁乘中所說淨土在于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衆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衆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無刹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刹。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令學者仿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品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叁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叁世業境。八釋華藏世界本空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叁釋華藏世界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于八地已來。恒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衆生。至于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衆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爲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成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爲故。若無至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此叁事爲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願爲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智風以爲持境。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莊嚴。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爲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戒防護之業之所報得。衆華莊嚴者。萬行利生開敷衆善之所報得。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略而言之。且複如是。廣說報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雲何修果。六釋華藏世界純雜無礙者。爲佛所行之行遍法界衆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雲。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爲佛行周遍依正亦遍。不同叁乘推淨土于余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爲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設教網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遍周法界之行願也。七明華藏世界圓攝叁世業境者。明此教法一念叁世故。一念者爲無念也。無念即無叁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衆生妄念叁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現諸佛業。衆生叁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爲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計叁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是故經言智入叁世而無來往。八釋佛國本空何爲華藏世界出生所緣。一爲明二乘雖得解脫叁界粗業。無有福智。不利衆生。滯于涅槃。二爲叁乘菩薩。有樂生淨土。淨相常存。障法性如理。染淨當情。知見不普。情存淨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自在。爲利衆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衆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無有所得存其系故。叁爲怖一切法空衆生。爲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不能解脫者。所現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卻無明。成福德業。四總爲一切叁乘及一切凡夫。現廣大願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仿學不偏執故。經雲。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爲利衆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中。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者。爲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故。得隱現自在。世間龍鬼具有叁毒。猶能隱現。何況法空。空諸叁毒。純清淨智。不能隱現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叁昧力。具見衆莊嚴。從叁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菩薩智慧神通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複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華藏世界亦複如是。以如來大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現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願智力。衆相隨現。隱現隨緣。都無作者。但以理智法爾自具不思議功不思議變。無能作者。自在隱現。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順法身。萬象俱寂。隨智用。萬象俱生。隨大悲。常居生死。但隨理智。生死恒真。以此叁事。隱顯萬端。不離一真之智。化儀百變。
毗盧遮那品
此第二會。
前之五品。以舉現世毗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爲古無舊迹。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問曰。古佛今佛。爲一爲異。答曰。爲一爲異。何以然者。爲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衆生。發心成佛。是異。又無量叁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後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衆生叁世劫量。是異。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毗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有異。世間一切名號皆是諸佛名。爲如來德遍一切法故。猶如虛空遍含衆法。無不淨故。一切衆生名。入佛名號。無不淨故。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故。報得如是。答曰。爲因廣大故業報廣大。爲因高勝故業報所居高勝。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答曰。爲于往因。于此毗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淨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衆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叁(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