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天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意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一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从八地至十地。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度论云。第九天外。更别有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
如来现相品
自此现相品。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分。
普贤三昧品
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善简众法。令众生迷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体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静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修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此三昧。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行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
世界成就品
今释此品。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故刹海转变。随自业成坏。故刹海成坏。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无刹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令学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华藏世界品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形状安立。五配华藏世界。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华藏世界本空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十随文释义。三释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成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至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此三事为缘。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成一切诸波罗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行之报。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之业之所报得。众华庄严者。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宝树庄严者。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六释华藏世界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之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周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七明华藏世界圆摄三世业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出生所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净相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著。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法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从菩萨智慧神通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著。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象俱寂。随智用。万象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毗卢遮那品
此第二会。
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有异。世间一切名号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内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