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种种变化作用,备修妙行,此依幻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单修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证双照。此上单修三观也。下复修二十一轮,每观领七,故二十一,初空观领七,先复二观二。初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证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一,,初先空次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齐修三观,有三。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后齐静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已竟,下幻观七轮。初先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吉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上复二,后复三。初先幻,次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次先幻,次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初先幻,齐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作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后齐幻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复二有二。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初先寂,次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后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有三。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后齐寂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修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结劝修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信耳。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亲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行相。劝苦境界,一念具足,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众生迷闷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修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贰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槃,以取变异生死之苦,皆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便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细所说,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有证取而有,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以执我能入之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下重征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此征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