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金刚萨垛除障法(八)

  2011百日共修 金刚萨垛除障法(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修金刚萨垛除障法,四种对治力是忏除业障最重要的因素。若是没有四种对治力,就不能顺利忏除业障。四种对治力中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至关重要,即忆念往昔造下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畏惧之心,然后下决心誓不再造。

  

   一、罪业的种类

  

   罪业有自性罪(性罪)和佛制罪(定罪)两种。

  

   (一)自性罪

  

   自性罪有十恶业、无间罪、近无间罪等。十恶业,即十不善业,包括身的三种恶业、语的四种恶业和意的三种恶业。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近无间罪包括杀害比丘(尼)、沙弥(尼);破坏比丘(尼)、沙弥(尼)的梵净行,破坏他(她)们的戒律,甚至使其无奈地还俗;以贪嗔痴等烦恼,恶意地毁坏佛像、佛塔、经堂等。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行为是近无间罪,所以要强调一下。近无间罪不是真正的无间罪,但是接近无间罪,也是下无间地狱的因缘。

  

   (二)佛制罪

  

   佛制罪,即触犯佛制定的戒律而犯的罪业。在家人需要受持的戒律有居士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人要受持的戒律有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详细地说,居士五戒有五条;八关斋戒有八条;沙弥戒、沙弥尼戒笼统的有十条,详细的有三十三条;比丘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六十四条。菩萨戒有根本戒十八条,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根本戒,共是二十条根本堕罪。

  

   如果你是个居士,有没有犯过居士五戒?若是犯了,犯了哪一条?如果你受了八关斋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犯过戒?如果你是个沙弥或沙弥尼,看看自己是否也犯戒了?犯了哪一条?在什么时候犯的?如果你受了比丘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犯过戒?犯了哪一条?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我们现在修习的甚深派传承里有二十条根本戒、四十六条支分戒,你犯了哪一条?就要这样对自己所犯的戒律、犯下的错误、造下的恶业,一幕一幕逐条地回忆、思维。

  

   《前行备忘录》里讲:“只是粗枝大叶、浮皮潦草地说“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起不到任何作用。”若是不仔细、不具体地去想、去忏悔,只是大概做做样子地说:“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只是一句空话,没有用!只是口头上忏悔远远不够。要仔细想、认真想身口意造下的这些恶业,要不覆不藏,下决心纵遇命难也不再犯。

  

   我们忏悔不到位,心里一点感触都没有,生不起后悔之心、畏惧之心,就是因为忏悔得不详细、不具体。只是笼统地想:“我造的罪太深重了!”你说自己罪业深重,都有什么罪?一样也说不出来,这不叫发露忏悔、不覆不藏。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还说要忏悔?甚至还埋怨:“我忏悔了,业障怎么还没有消除,还没忏掉呢?”你没有如理如法地去忏悔,能消除业障吗?

  

   很多人一听说有灌顶,都来参加,拦也拦不住,想尽办法接受灌顶。接受灌顶就是受密乘戒。密乘有外密和内密,有不共同的戒律,也有共同的戒律。基本的戒律是十四条根本戒,还有四条重罪,这些你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不明白,你怎么忏悔啊?

  

   二、罪业的四种情况

  

   无论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都有四种情况:有堕罪,即有罪业;无堕罪,即无罪业;有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有罪业,实际上没有罪业;无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无罪业,实际上有罪业。

  

   (一)自性罪的四种情况

  

   比如杀生。以嗔恨心、贪心杀生,是有堕罪。以利他心、悲心而杀生,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没有罪业的。比如大悲商主杀了短矛黑人,他不仅没有罪过,甚至圆满了无数劫的资粮。以悲心杀生是无堕罪。你有能力杀害他,并且能利益他、帮助他,能避免他下地狱,避免他六道轮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杀他,这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偷盗。为了自己,以贪心偷盗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而去偷盗,就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功德。

  

   比如说妄语,为了欺骗他人、伤害他人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保护自他的生命或保护三宝的财产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没有罪业,是一种功德。以悲心或善心,善意地说妄语,是无堕罪。若有这样的利益,有这样的方便,你却不去说,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说恶语,以嗔恨心,为了恼害对方而说恶语,是有堕罪;以利他心,为了利益他、帮助他、改变他、纠正他而说恶语,是有堕罪之形象,是一种功德。以悲心恶口骂人,是无堕罪。他明明有问题,犯戒犯错了,你也有这样的因缘,能帮助他、改变他、纠正他,你却不去做,就是无堕罪之形象。如上师对弟子犯戒犯错的行为视而不见,在表面上看是慈悲,什么也没说,形象上是无堕罪,实际上有罪,是见死不救。

  

   (二)佛制罪的四种情况

  

   第一、以别解脱戒为例。

  

   比如别解脱戒中的酒戒,如果是自己馋,贪那种味道、感觉而喝,还找借口:“我是为了工作,为了应酬,不喝不行啊!”实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堕罪,是犯戒的。因为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做事业也是为了众生,你喝酒是为了让对方高兴,为了事业能顺利,如果没有丝毫私心,没有这种欲望,完全是为他人、为众生,那是有堕罪之形象。你以悲心而喝酒是无堕罪。相反,你需要这样的方便,需要这样的圆融,使对方高兴,能引导他们进入佛门,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你却不喝不陪他们,那就是无堕罪之形象。在形象上、表面上看你没有喝酒,但实际上你舍弃了众生,舍弃了一种成就的方便,实际上是一种罪业。

  

   比如唱歌跳舞。其实是不允许唱歌跳舞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果是以贪嗔痴而放逸,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堕罪,是犯戒的。而你为了供养三宝,为了自己能够开悟证悟,为了让众生欢喜,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没有罪业。以恭敬心、悲心去唱歌跳舞,是无堕罪。你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容易开悟,然而你不唱也不跳,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形象上、表面上你是守护戒律了,有功德,而实际上是一种罪业。佛法是圆融的,你不会圆融,没有去圆融,就是罪过,就是罪业。

  

   其他的戒条都是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第二、以菩萨戒为例。

  

   一般情况下是要做布施的,众生需要你的施舍,若是你不去施舍,那就是有堕罪。但是,若你去做布施会毁坏戒律,它们两个有冲突,这个时候要选择守护戒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为了受持戒律而不去做布施,是有堕罪之形象。布施和持戒二者相比,持戒重要,为了持戒可以舍弃布施。相反,你这个时候没有守护戒律而去做布施了,在表面上、形式上看是功德,但实际上为了布施舍弃了守戒,是一种罪业。

  

   再比如我们身边有生病的人或者有困难的人需要照顾,若是不去照顾是犯戒;但你为了去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没有去照顾他们,形象上看有罪,但这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无罪业的。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却没有去,而去照顾身边的众生,舍弃了更大的利益,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在形象上是无堕罪的,但实际上是有罪业的。

  

   其他的戒条都是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第三、以密乘戒为例。

  

   不能说金刚兄弟的过患。若是以嫉妒心或嗔恨心说金刚兄弟的过患,是失毁誓言,是有堕罪。若是没有丝毫私心,完全是为了对方,能提醒、纠正或让他改正而说他的过患,是有堕罪之形象。以悲心善意说金刚兄弟的过患,是无堕罪。若是你明明知道他有问题、犯戒了,你提醒他,他也能接受,甚至能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却不说,就是无堕罪之形象,表面上看是一种功德,但实际上是有罪业的。有些人只记住了“上师讲的,不是不能说他人的过患吗?”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在什么情况下能说。没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

  

   平时对上师所说所讲的一切教言都要视为正法,要恭敬地依教奉行,不能有丝毫的违反。若是以不恭敬之心,违反上师的教言,那是失坏誓言,犯了根本戒,是有堕罪的。若是为了保护上师的生命、声誉等,完全为了上师而说了一些上师不爱听的话,看似是对上师不恭敬,表面上看是一种罪业,实际上是无罪过,这是有堕罪之形象。为了上师的利益、事业而提醒或说出自己的建议,完全是恭敬的,那就是无堕罪。若是有好的建议却不说,是无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罪业。

  

   其他所有的戒条都可以这样去理解,依此类推。

  

   任何时候罪业都有上述四种情况,一定要明白、掌握,再去取舍。

  

   三、罪业的轻重有无

  

   我们造下的罪业有重有轻,犯的戒也是有重有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重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轻的,一定要弄明白。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彻底不犯戒,也做不到彻底不造业,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不犯重罪。

  

   第一、在贪嗔痴等烦恼、非理作意非常强烈、严重的情况下造下的业是重罪。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金刚萨垛除障法(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