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金剛薩垛除障法(八)

  2011百日共修 金剛薩垛除障法(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修金剛薩垛除障法,四種對治力是忏除業障最重要的因素。若是沒有四種對治力,就不能順利忏除業障。四種對治力中厭患對治力和返回對治力至關重要,即憶念往昔造下的惡業,生起追悔之心、畏懼之心,然後下決心誓不再造。

  

   一、罪業的種類

  

   罪業有自性罪(性罪)和佛製罪(定罪)兩種。

  

   (一)自性罪

  

   自性罪有十惡業、無間罪、近無間罪等。十惡業,即十不善業,包括身的叁種惡業、語的四種惡業和意的叁種惡業。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近無間罪包括殺害比丘(尼)、沙彌(尼);破壞比丘(尼)、沙彌(尼)的梵淨行,破壞他(她)們的戒律,甚至使其無奈地還俗;以貪嗔癡等煩惱,惡意地毀壞佛像、佛塔、經堂等。因爲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行爲是近無間罪,所以要強調一下。近無間罪不是真正的無間罪,但是接近無間罪,也是下無間地獄的因緣。

  

   (二)佛製罪

  

   佛製罪,即觸犯佛製定的戒律而犯的罪業。在家人需要受持的戒律有居士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要受持的戒律有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詳細地說,居士五戒有五條;八關齋戒有八條;沙彌戒、沙彌尼戒籠統的有十條,詳細的有叁十叁條;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叁條,比丘尼戒有叁百六十四條。菩薩戒有根本戒十八條,再加上舍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條根本戒,共是二十條根本墮罪。

  

   如果你是個居士,有沒有犯過居士五戒?若是犯了,犯了哪一條?如果你受了八關齋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時犯過戒?如果你是個沙彌或沙彌尼,看看自己是否也犯戒了?犯了哪一條?在什麼時候犯的?如果你受了比丘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時犯過戒?犯了哪一條?如果你受了菩薩戒,我們現在修習的甚深派傳承裏有二十條根本戒、四十六條支分戒,你犯了哪一條?就要這樣對自己所犯的戒律、犯下的錯誤、造下的惡業,一幕一幕逐條地回憶、思維。

  

   《前行備忘錄》裏講:“只是粗枝大葉、浮皮潦草地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從今此止,永不再犯”起不到任何作用。”若是不仔細、不具體地去想、去忏悔,只是大概做做樣子地說:“我發露忏悔,不覆不藏,縱遇命難也不再造。”這只是一句空話,沒有用!只是口頭上忏悔遠遠不夠。要仔細想、認真想身口意造下的這些惡業,要不覆不藏,下決心縱遇命難也不再犯。

  

   我們忏悔不到位,心裏一點感觸都沒有,生不起後悔之心、畏懼之心,就是因爲忏悔得不詳細、不具體。只是籠統地想:“我造的罪太深重了!”你說自己罪業深重,都有什麼罪?一樣也說不出來,這不叫發露忏悔、不覆不藏。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還說要忏悔?甚至還埋怨:“我忏悔了,業障怎麼還沒有消除,還沒忏掉呢?”你沒有如理如法地去忏悔,能消除業障嗎?

  

   很多人一聽說有灌頂,都來參加,攔也攔不住,想盡辦法接受灌頂。接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密乘有外密和內密,有不共同的戒律,也有共同的戒律。基本的戒律是十四條根本戒,還有四條重罪,這些你都知道嗎?如果不知道、不明白,你怎麼忏悔啊?

  

   二、罪業的四種情況

  

   無論是自性罪,還是佛製罪,都有四種情況:有墮罪,即有罪業;無墮罪,即無罪業;有墮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有罪業,實際上沒有罪業;無墮罪之形象,即形象上無罪業,實際上有罪業。

  

   (一)自性罪的四種情況

  

   比如殺生。以嗔恨心、貪心殺生,是有墮罪。以利他心、悲心而殺生,是有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是沒有罪業的。比如大悲商主殺了短矛黑人,他不僅沒有罪過,甚至圓滿了無數劫的資糧。以悲心殺生是無墮罪。你有能力殺害他,並且能利益他、幫助他,能避免他下地獄,避免他六道輪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殺他,這是無墮罪之形象。

  

   比如偷盜。爲了自己,以貪心偷盜是有墮罪;爲了利益他人、幫助他人而去偷盜,就是有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是一種功德。

  

   比如說妄語,爲了欺騙他人、傷害他人而說妄語,是有墮罪。爲了利益他人,利益衆生,保護自他的生命或保護叁寶的財産而說妄語,是有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沒有罪業,是一種功德。以悲心或善心,善意地說妄語,是無墮罪。若有這樣的利益,有這樣的方便,你卻不去說,是無墮罪之形象。

  

   比如說惡語,以嗔恨心,爲了惱害對方而說惡語,是有墮罪;以利他心,爲了利益他、幫助他、改變他、糾正他而說惡語,是有墮罪之形象,是一種功德。以悲心惡口罵人,是無墮罪。他明明有問題,犯戒犯錯了,你也有這樣的因緣,能幫助他、改變他、糾正他,你卻不去做,就是無墮罪之形象。如上師對弟子犯戒犯錯的行爲視而不見,在表面上看是慈悲,什麼也沒說,形象上是無墮罪,實際上有罪,是見死不救。

  

   (二)佛製罪的四種情況

  

   第一、以別解脫戒爲例。

  

   比如別解脫戒中的酒戒,如果是自己饞,貪那種味道、感覺而喝,還找借口:“我是爲了工作,爲了應酬,不喝不行啊!”實際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墮罪,是犯戒的。因爲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做事業也是爲了衆生,你喝酒是爲了讓對方高興,爲了事業能順利,如果沒有絲毫私心,沒有這種欲望,完全是爲他人、爲衆生,那是有墮罪之形象。你以悲心而喝酒是無墮罪。相反,你需要這樣的方便,需要這樣的圓融,使對方高興,能引導他們進入佛門,在有意義的情況下,你卻不喝不陪他們,那就是無墮罪之形象。在形象上、表面上看你沒有喝酒,但實際上你舍棄了衆生,舍棄了一種成就的方便,實際上是一種罪業。

  

   比如唱歌跳舞。其實是不允許唱歌跳舞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果是以貪嗔癡而放逸,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墮罪,是犯戒的。而你爲了供養叁寶,爲了自己能夠開悟證悟,爲了讓衆生歡喜,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沒有罪業。以恭敬心、悲心去唱歌跳舞,是無墮罪。你唱金剛歌、跳金剛舞容易開悟,然而你不唱也不跳,這是無墮罪之形象。形象上、表面上你是守護戒律了,有功德,而實際上是一種罪業。佛法是圓融的,你不會圓融,沒有去圓融,就是罪過,就是罪業。

  

   其他的戒條都是依此類推,不再贅述。

  

   第二、以菩薩戒爲例。

  

   一般情況下是要做布施的,衆生需要你的施舍,若是你不去施舍,那就是有墮罪。但是,若你去做布施會毀壞戒律,它們兩個有沖突,這個時候要選擇守護戒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爲了受持戒律而不去做布施,是有墮罪之形象。布施和持戒二者相比,持戒重要,爲了持戒可以舍棄布施。相反,你這個時候沒有守護戒律而去做布施了,在表面上、形式上看是功德,但實際上爲了布施舍棄了守戒,是一種罪業。

  

   再比如我們身邊有生病的人或者有困難的人需要照顧,若是不去照顧是犯戒;但你爲了去做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而沒有去照顧他們,形象上看有罪,但這是有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是無罪業的。相反,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你卻沒有去,而去照顧身邊的衆生,舍棄了更大的利益,這是無墮罪之形象,在形象上是無墮罪的,但實際上是有罪業的。

  

   其他的戒條都是依此類推,不再贅述。

  

   第叁、以密乘戒爲例。

  

   不能說金剛兄弟的過患。若是以嫉妒心或嗔恨心說金剛兄弟的過患,是失毀誓言,是有墮罪。若是沒有絲毫私心,完全是爲了對方,能提醒、糾正或讓他改正而說他的過患,是有墮罪之形象。以悲心善意說金剛兄弟的過患,是無墮罪。若是你明明知道他有問題、犯戒了,你提醒他,他也能接受,甚至能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卻不說,就是無墮罪之形象,表面上看是一種功德,但實際上是有罪業的。有些人只記住了“上師講的,不是不能說他人的過患嗎?”卻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不能說,在什麼情況下能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

  

   平時對上師所說所講的一切教言都要視爲正法,要恭敬地依教奉行,不能有絲毫的違反。若是以不恭敬之心,違反上師的教言,那是失壞誓言,犯了根本戒,是有墮罪的。若是爲了保護上師的生命、聲譽等,完全爲了上師而說了一些上師不愛聽的話,看似是對上師不恭敬,表面上看是一種罪業,實際上是無罪過,這是有墮罪之形象。爲了上師的利益、事業而提醒或說出自己的建議,完全是恭敬的,那就是無墮罪。若是有好的建議卻不說,是無墮罪之形象,實際上是一種罪業。

  

   其他所有的戒條都可以這樣去理解,依此類推。

  

   任何時候罪業都有上述四種情況,一定要明白、掌握,再去取舍。

  

   叁、罪業的輕重有無

  

   我們造下的罪業有重有輕,犯的戒也是有重有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重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輕的,一定要弄明白。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徹底不犯戒,也做不到徹底不造業,但是我們要盡量做到不犯重罪。

  

   第一、在貪嗔癡等煩惱、非理作意非常強烈、嚴重的情況下造下的業是重罪。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金剛薩垛除障法(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