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林克智
提要 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本文先叙大师之生平,以明师之行状;继述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以志大师对净土宗之特殊贡献;续写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文中揭示了大师为民除害、祷雨、禳疫、造桥等事迹,以显师之慈悲济世精神,此亦为师久住云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介绍了八祖道场云栖寺之环境、寺容、规制,说明寺之各项规制健全,大师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终使此道场历数百年而不衰。
关键词 莲池 净宗八祖 思想特色 云栖寺 慈悲济世 宗风广扇 历数百年不衰
作者 林克智,佛教居士。1939年10月生于浙江临海,1959年毕业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任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佛说一切法,无非开示众生,觉其心性,从而了生死,成佛道。若论事修,必经多生多劫方克其果,佛悯众生说净土法门,如法修持寿终蒙佛接引生西,即离六道,得一生补处,可谓当生成就之法。晚近以来的中国佛教,专修此法的人数,比率极高,近世的中国净土思想,受莲池大师的影响极大,今就大师之生平与师之道场——杭州云栖寺,作一介绍,以弘扬大师之精神,并祈正法久住。
大师之生平
莲池(1535—1615)大师名袾宏,字佛慧,莲池是他的号,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大师俗姓沈,十七岁即考取秀才,以学行着称。
少时,见一近邻老太太天天念佛不停,师即问她为何要念佛?老太太答道:“先夫持名念佛,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听此语深信不疑,从而寄心净土。师二十七岁后,连遭父、母之丧,乃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发心出家,遂投西山无门洞性天法师落发,就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随后北游,谒遍融法师,蒙师示以“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听此语深受感动并铭记于心。
后参笑岩德宝大师于柳庵,得益良多,故能于辞师往东昌之途中,一听樵楼鼓声即大悟,因作“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大师回杭州,见五云山环境清幽山水秀绝,深爱之,即搭茅蓬住下。因该地为吴越钱氏为僧人志逢建云栖寺之遗址,故大师以“云栖”名茅蓬。师居此山专修念佛三昧,远近道俗闻风来归,不久即成一大丛林——云栖寺。
万历十二年(1584),大师编写《往生集》,是书搜录古今念佛往生者的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同时重兴戒坛之制,并提倡自誓受戒之法。大师还十分注重戒杀放生,于山中及城内外辟建放生池,亲撰《戒杀放生文》,劝人莫伤物命。
大师是主张禅净同归的一位大德,他既痛斥当时禅徒的空腹高心,但又以禅理来阐释净土法门,始于唐末的永明延寿禅师之禅净双修说,经高峰原妙,至莲池大师而集大成。大师认为佛教的修持,必以三藏十二部为准则,他认为只有看经,才可知念佛法门的由来。大师又主张参禅的人,亦应看经,师曾于《竹窗随笔·经致》说:“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又说:“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
大师曾于《竹窗随笔·儒佛配合》中说:“儒佛二教圣人,其设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又不可不知也”。故可知大师还是一位主张儒佛调和的高僧。
大师的一生,除弘扬佛法和领众修道之外,还勤于写作,师之着述达四十余种,由其弟子大贤等汇编成《云栖法汇》三函,共三十四册,计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遗教节要》、诸经日诵》、《具戒便蒙》、《沙弥要略》、《尼戒录要》、《禅关策进》、《僧训日记》、《缁门崇行录》、《华严感应略记》、《往生集》、《皇明名僧辑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录》、《放生仪》、《楞伽摸象记》、《西方愿文略释》、《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先后共三集)、《正讯集》、《直道录》、《山房杂录》、《遗稿》、《云栖共住规约集》。此外,大师还修订了《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瑜伽焰口》和《朝暮课诵》等。
大师寂后被尊为净土宗八祖,是佛教史上着有影响的人物。
大师净土思想之特色
大师于净土诸经中,特重《佛说阿弥陀经》。师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至简至易、最为要约的法门,认为依《阿弥陀经》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见。师于所着《阿弥陀经疏钞》卷一中,列出佛说此经有十义:1.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2.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3.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4.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5.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6.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7.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10.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由此可知《佛说阿弥陀经》,实为世尊大悲本怀的流露,是为末法苦恼众生,所开示的出离生死之唯一捷径。
大师据华严五教的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亦兼通终教及圆教。因正摄于顿教,所以此经,虽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以即身成办生死大事,故迥异于渐教要以历劫修行,始能位阶不退;兼通于终教,所以念佛生于净土,然后才能逐渐成佛;分通于圆教,所以此经述说净土的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处处尽是如来的化现,这就是华严别教一乘的事事无碍境界,《无量寿经》说,能于宝树中见十方刹,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两经均正摄于顿教。
大师认为修净土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以《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则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当分“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两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执持名号时之忆念,即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念佛的名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不间不断,除此佛念,别无二念,因此将贪、瞋、痴等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达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调伏烦恼,但还不能破除烦恼。
理一心为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更应反观审察此忆念之根源,达于极点,则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个阶段:1.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无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为非有非无,离四句,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此不涉事相,为纯理观,此观力成就即入见道位,可破除烦恼杂心。
望月信亨之《中国净土教理史》谓:“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之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中观佛之真如法身,毕竟得住正定所说,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观经》之至诚等三心,《起信论》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论》之清净等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此一心中无不具足。《净名》之八法,德云之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亦不离此。此名菩萨念佛三昧,又名达磨直指禅,亦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实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见念佛虽然容易,其理实深不可测。莲池大师所见之念佛法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门为接引初机的浅薄之教,则是一种未能深入净土教理的蠡测之论。
莲池大师又据宗密大师之《普贤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此四种念佛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最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莲池大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关于一心不乱可分事、理二种一心来解释,虽从净觉仁岳以来即有此说,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师,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场,说出理一心,以释一心三观之义,是以此义作为倡导台净融合的立论根据。莲池大师体究理之一心,即是体究审察获自本心之意,此亦即达磨所传的当下直指的禅,大师即以此为禅净合一之理论根据。但此说不同于永明延寿等诸师,永明等师为救一般浅薄禅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实修者,故劝以兼修念佛,仍以禅宗、净宗为两门。而到莲池大师,则倡导禅净不二的同归之说,而不是兼带或双修了,此可为其特色。
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
莲池大师受具不久,即带着瓢钵锡杖云游四方,以遍访名师,请求教益。《云栖志·卷五禅德》中之大师传云:“师遍参诸方,得念佛三昧。师依净土一门乞食次,见云栖山水幽寂,乃结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粮至七日念佛不辍。环山多虎,袾住后虎为远徙。值岁大旱,循田念佛,雨随足迹而注,居民德之,遂成兰若,道风大扇。四众歙集,严净毗尼,杰出诸寺,专勤念佛,远追莲社,人称云栖菩萨。”《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十三所记,则较此为详,其大意谓:
大师受具足戒之后,即携一瓢一杖遍游诸方,曾北诣五台,夜礼文殊菩萨感见异光。又入京师参访遍融、笑岩,过东昌闻鼓声而开悟。隆庆辛未(1571),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生终焉之志,有护法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屋三楹,供师安居。大师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精进修习。五云山多虎,环山四十里,每年死于虎口者,达数十名,当地居民为此伤透脑筋。大师即发悲心,为诵经千卷,并设瑜伽施食津济之,虎患遂止。不久,当地又发生了旱灾,土地干涸,庄稼大片枯死。村民们又来山请大师祷雨。师笑对村民说:“我只会念佛,别无其他法术”。在村…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