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速而可靠的修行方法。文章最后部分,谈了笔者对大师所作《四料简》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永明延寿 万善 同归 禅 净 合一
作者介绍 林克智,佛教居士。1939年10月生于浙江临海,1959年毕业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任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永明延寿(904—975)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精通三藏、着作甚丰,不但是禅宗中很有名的祖师,又是禅净合一的创导者,是净土宗的宗师,为自宋以来学佛四众最崇拜的人。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唐代大乘八宗都很盛行,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在民间已很普及。到宋朝,因为经历了五胡之乱的战争破坏,研究佛学和修行的人逐渐衰少,可以说当时学佛的人,不是习禅的就是念佛者。
因为禅净两宗的入门方便不同,用功的方法又两异:禅宗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净土宗则是念佛名号,发愿往生净土。禅宗旨在仗自力而即心悟道,即心成佛;净土宗则仗他力求生极乐,待花开见佛,证悟无生。又由于当时多数的学佛者,不明两宗要旨及其本体上的一致性,故多相互攻击,有势不相容之状。因此,禅净两宗对立严重,参禅者不许念佛,念佛的人绝不参禅,中间有条明显的鸿沟。永明延寿大师见此情况,遂作《万善同归集》。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大师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主张禅净双修,对禅宗学人轻视佛教善行,不重佛教经典,轻视他宗等作了批评,提倡禅净融合、禅净双修,在大师的四料简中,更具体地明确了这一观点。
大师的主张,使修学佛法的人,对于禅净两宗的无二本体和人们不同的修行方法,更加明确,从而使我国佛教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禅净两宗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延寿大师 弘化事迹
大师字冲玄,俗姓王,原籍丹阳,后迁钱塘(杭州)。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鱼虾放生,罪当死,王使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因临刑面不改色,被无罪释放,听其出家。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裓。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业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前莲华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另一为“万行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于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辨才。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据《智觉禅师自行录》载,百八佛事主要有受持经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行道、诵经等),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放生,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3卷,收于《大正藏》第48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多处阐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亦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论据确凿。本书着重弘扬大师的禅净合一、禅净双修思想,集中指归净土,最为切要。例如:大师所讲的“万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他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生”。又说“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其次万善包括“济急利时”,如植树造林,打井修厕、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建造亭台等公益事业,以及施食、给浆、病缘汤药、给住处、衣服等慈善行为。此外,万善还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续命”。大师还说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大师还指出纯粹的神定容易昏昧,故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都悉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又主张坐、行念佛的功德都很大,认为坐念佛一声,可使八十亿劫罪消。对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自然成。”来说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荼毗后,舍利鳞砌于身。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师塔。人问其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礼拜。因询其人,曰: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大师虽说是法眼宗的巨匠,但可以说师一人集佛法于一身。在理论上成功地将禅、天台、净土、华严,甚至密咒,都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一思想既圆融又统一;在修持实践上,他持戒精严,行道念佛,禅净合一而修。
真实修行 万善同归
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十分明确地提出:空有相成,理事无碍,禅净双修,为佛教的本旨。禅者于期见性成佛之同时,亦应广行众善,这一思想在其后又得天衣义怀、慧林宗本诸禅师的共鸣,元、明以后,一直在教界风靡不绝,遂形成我国佛教禅净双修的一大特色。
上面已经谈到,大师见当时禅者唯执理迷事而堕于偏见,乃为说理事无碍,空有相成之义趣,极力倡导理事合一,禅净双修之要义:
理事无碍是说宇宙间之理体一边,即所谓诸法之本体,属于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此即诸法实相;世间一切现象,千差万别,属于有生有灭之有为法,此为虚幻假有。此二非一非异,不是绝对性的两截,因此终日度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终日说法,而无一法可说。因事由理显,离理无事,理因事彰,若离事不能显理。例如波由水成,可喻离事不能显理;又如水能成波,可喻离理不能成事。
凡夫离理行事,声闻离事不见理。菩萨则以无所得为方便,行有不乖空,入俗不碍真,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万善诸行皆为菩萨入道资粮,成就般若之助缘。般若如慧目,万善如行足。无万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达清凉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应悲智双运,目足两具。
据此,大师在本书中十分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反对当时禅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禅行人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主张禅净融合与禅净双修。大师认为“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并指出禅宗行人,只所以重悟轻修善行,这是认识上的错误,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片面理解“即心是佛,何须外求”,以为自心是佛,否认了实际修行的必要性。大师认为性是内在的本觉,必须外仗善缘,方能助开觉智,绝对没有不修行而得菩提者。大师于文中引《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能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接着大师举古德释此文曰:“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失。谓有计云: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今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 大师在此说明万行虽由心,但不能说不修。又因万法即心,修当然也不碍心。
二是诸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禅宗行者往往是强调了“善恶都莫思量”,认为修行要不问是非,不谈善恶。大师引经,以理事无碍之理指出其错误:“若华严圆旨,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大师说:“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刹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覩相严心,自他兼利”。
又引《净名经》说:“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引《金刚三昧经》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以理导行,以行圆理。又菩提者,以行入无行。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岂可滞理亏行执行违理?”“若不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缘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故。”说明止恶行善,积累福德,…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