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P5

  ..续本文上一页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热万仞之[卄/积]草。

  大师设问曰:“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大师自答云:“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般舟三昧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

  《智论》云:“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或堕坑落井,水火等难,乏乳而死,须常近父母养育长大,方能绍继家业。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十方济运,有斯益故,多愿往生。

  大师又引诸经之说: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

  《安国钞》云:“所言极乐者,有二十四种乐:一栏楯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陵空乐,九四莲华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奏乐,十二昼夜雨华乐,十三清晨策励乐,十四严持妙华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本国乐,十七众鸟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

  《群疑论》云:“西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清净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寿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益,八诸大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众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身色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益。”

  在说西方极乐之乐的同时,大师更说娑婆世界处于八苦之中,苦不可言。今略述其中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熏臭坑,饮冷若氷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痴骇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火轮循环莫已;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欝悒万怖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

  大师举经说明往生净土真实不虚: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覩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令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熏修行道力,终不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得往生,岂虚构哉?

  大师对《维摩经》所说的成就“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共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等八法于此世界,应行无疮疣,始生于净土。为什么劣行微善也能往生呢?大师答道:理须具足,此属大根。八法无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决志无移,亦得下品。

  大师对《观经》上所说的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作了“散心而能化往”的解释: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预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大师不但撰述文字,而更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大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列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故后人尊大师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

  永明大师《四料简》略谈

  大师的《四料简》自宋代以来,在我国佛教徒中历代相传,禅净古德多有赞言,在《净土十要》中亦多有提及。近代佛教中的正法眼藏、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印光大师说“《四料简》是大藏的纲宗,学佛修持的准则。”近年忽有人对之提出质疑,甚至说永明大师的《四料简》系伪托。对此,王永元居士曾着《永明〈有禅无净土〉偈释疑》发表于《弘化》杂志总第12期,在禅净的理论上予以释疑。笔者在此再谈一些看法:

  晚近以来,佛学衰落,禅宗只重在文字和口头;净土宗流于神化,信徒多在求拜祈福,更因许多佛教信众因没有仔细地去研究,以为大师的《四料简》言语支离,不足为法。也有人对此产生怀疑说:“若依《四料简》所讲“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现在学禅的人中,也有长期兼念佛的,未见得能够“今世为人师”,来生即会成佛祖的。”又有人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现在各寺院经常有念佛和打佛七,去念佛的人很多,也有许多“专修”念佛的人,但未见得他们中,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显现瑞相往生净土的。”如上所说的学佛者,以为《四料简》所说不符事实,不足信;又有学禅之人,自未虚心精研,又不信古德的话,便自作主张地认为《四料简》是抑禅扬净的。但碍于大师的道德和声望,因大师是禅净两宗的杰出祖师,因而又不能讲他老人家说错了,故又提出《四料简》是后人伪造的论调。

  由于近代学佛者对《四料简》认识的颟顸笼统,及不加重视,自然也影响到我国禅净两宗的发展。为提高我们的修学水平,我认为我们必须引起对《四料简》的重视,并加以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对这首偈语的研究,首先要注意分清禅与净的理体和事修。

  从义理的本体方面来说:是“禅净不二”, “即禅即净”。故中峰国师说“禅外未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莲池大师说:“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此即“归元无二”。

  在事修的方法方面来说:禅是舍方便,叩已而修,直见自性;净是异方便,念佛往生,借他显自。此可谓方便有多门。故蕅益大师说:“净不需禅,禅决需净。”永明大师的《四料简》是站在专修方面说,是方法论。字句精简,含义丰富,研习者先得认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分清了禅与净,然后再依文字分析,就会知晓此偈字字皆是天造地设,没有一字不恰当,没有一字可以改变。所谓有者,是俱足的实有,不是浮浮泛泛细小的有。所讲有禅非但未悟不算有,即是悟了而未彻底,亦不得说是有禅。所讲有净土,要有深信,有知道事理不碍的切愿,要终生不退转的实行,还要能在念佛时没有昏沉和散乱。如彻悟禅师所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而没有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行事。或修行虽亦精进,但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福报者,都不得说是有净土。

  本文主要依据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所写,其余经、论则查阅《大正藏》电子版,未入藏者或查原文,旨在纪念大师,弘扬大师万善同归于净的传统,特作说明。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