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修行 萬善同歸——兼論延壽大師的四料簡▪P5

  ..續本文上一頁惡無定,因緣體空。迹有升沈,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熱萬仞之[卄/積]草。

  大師設問曰:“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大師自答雲:“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

  《般舟叁昧經》雲:“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

  《智論》雲:“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或墮坑落井,水火等難,乏乳而死,須常近父母養育長大,方能紹繼家業。初心菩薩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繼佛家業十方濟運,有斯益故,多願往生。

  大師又引諸經之說: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蓮華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薩之位,頓生如來之家,永處跋致之門,盡受菩提之記。身具光明妙相,迹踐寶樹香臺,獻供十方,甯神叁昧。觸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鄰補處之人。念念虛玄,心心靜慮,煩惱焰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回之事?

  《安國鈔》雲:“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種樂:一欄楯遮防樂,二寶網羅空樂,叁樹陰通衢樂,四七寶浴池樂,五八水澄漪樂,六下見金沙樂,七階際光明樂,八樓臺陵空樂,九四蓮華香樂,十黃金爲地樂,十一八音常奏樂,十二晝夜雨華樂,十叁清晨策勵樂,十四嚴持妙華樂,十五供養他方樂,十六經行本國樂,十七衆鳥和鳴樂,十八六時聞法樂,十九存念叁寶樂,二十無叁惡道樂,二十一有佛變化樂,二十二樹搖羅網樂,二十叁千國同聲樂,二十四聲聞發心樂。

  《群疑論》雲:“西方淨土,有叁十種益:一受用清淨佛土益,二得大法樂益,叁親近佛壽益,四遊曆十方供佛益,五于諸佛所聞授記益,六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諸大人等同集一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揚法音益,十二清風動樹如衆樂益,十叁摩尼水漩宣說苦空益,十四諸樂音聲奏衆妙音益,十五四十八願永絕叁塗益,十六真金身色益,十七形無醜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叁唯受衆樂益,二十四叁十二相益,二十五無實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于八難益,二十八得叁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叁十得那羅延身益。”

  在說西方極樂之樂的同時,大師更說娑婆世界處于八苦之中,苦不可言。今略述其中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攬精血爲體,處生熟藏中,四十二變而成幻質,上壓穢食下熏臭坑,飲冷若氷河,吞熱如爐炭,宛轉迷悶不可具言。及至生時衆苦無量,觸手墮地,如活剝牛皮,逼窄艱難,似生脫龜殼,銜冤抱恨擬害母身,才觸熱風苦緣頓忘。嬰孩癡駭水火橫亡,脫得成人有營身種,業田既熟愛水頻滋,無明發生苦芽增長,膠粘七識籠罩九居,如旋火輪循環莫已;二死苦者,風刀解身火大燒體,聲虛內顫魄悸魂驚,極苦並生惡業頓現,千愁欝悒萬怖慞惶,乃至命謝氣終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

  大師舉經說明往生淨土真實不虛: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覩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經》雲:“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智者大師一生修西方業,所行福智二嚴悉皆回向,臨終令門人唱起十六觀名,乃合掌贊雲: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熏修行道力,終不唐捐。佛梵音聲終不诳人。《稱贊淨土經》雲:“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豈虛構哉?

  大師對《維摩經》所說的成就“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閡,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共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等八法于此世界,應行無瘡疣,始生于淨土。爲什麼劣行微善也能往生呢?大師答道:理須具足,此屬大根。八法無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決志無移,亦得下品。

  大師對《觀經》上所說的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谛了圓明,方階淨域,作了“散心而能化往”的解釋: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衆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叁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爲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預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叁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悭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經》雲:“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

  《華嚴經》雲:“譬如心王寶,隨心見衆色。衆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刹。

  《大集經》雲:“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大師不但撰述文字,而更在行動上身體力行,《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說,大師“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爲宗,以悟爲則,日暮往列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 故後人尊大師爲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永明大師《四料簡》略談

  大師的《四料簡》自宋代以來,在我國佛教徒中曆代相傳,禅淨古德多有贊言,在《淨土十要》中亦多有提及。近代佛教中的正法眼藏、淨土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在《淨土決疑論》一文中,作了詳細的解釋。印光大師說“《四料簡》是大藏的綱宗,學佛修持的准則。”近年忽有人對之提出質疑,甚至說永明大師的《四料簡》系僞托。對此,王永元居士曾著《永明〈有禅無淨土〉偈釋疑》發表于《弘化》雜志總第12期,在禅淨的理論上予以釋疑。筆者在此再談一些看法:

  晚近以來,佛學衰落,禅宗只重在文字和口頭;淨土宗流于神化,信徒多在求拜祈福,更因許多佛教信衆因沒有仔細地去研究,以爲大師的《四料簡》言語支離,不足爲法。也有人對此産生懷疑說:“若依《四料簡》所講“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現在學禅的人中,也有長期兼念佛的,未見得能夠“今世爲人師”,來生即會成佛祖的。”又有人說:““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現在各寺院經常有念佛和打佛七,去念佛的人很多,也有許多“專修”念佛的人,但未見得他們中,有幾個人在臨命終時,能顯現瑞相往生淨土的。”如上所說的學佛者,以爲《四料簡》所說不符事實,不足信;又有學禅之人,自未虛心精研,又不信古德的話,便自作主張地認爲《四料簡》是抑禅揚淨的。但礙于大師的道德和聲望,因大師是禅淨兩宗的傑出祖師,因而又不能講他老人家說錯了,故又提出《四料簡》是後人僞造的論調。

  由于近代學佛者對《四料簡》認識的颟顸籠統,及不加重視,自然也影響到我國禅淨兩宗的發展。爲提高我們的修學水平,我認爲我們必須引起對《四料簡》的重視,並加以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對這首偈語的研究,首先要注意分清禅與淨的理體和事修。

  從義理的本體方面來說:是“禅淨不二”, “即禅即淨”。故中峰國師說“禅外未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禅”。蓮池大師說:“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此即“歸元無二”。

  在事修的方法方面來說:禅是舍方便,叩已而修,直見自性;淨是異方便,念佛往生,借他顯自。此可謂方便有多門。故蕅益大師說:“淨不需禅,禅決需淨。”永明大師的《四料簡》是站在專修方面說,是方法論。字句精簡,含義豐富,研習者先得認明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分清了禅與淨,然後再依文字分析,就會知曉此偈字字皆是天造地設,沒有一字不恰當,沒有一字可以改變。所謂有者,是俱足的實有,不是浮浮泛泛細小的有。所講有禅非但未悟不算有,即是悟了而未徹底,亦不得說是有禅。所講有淨土,要有深信,有知道事理不礙的切願,要終生不退轉的實行,還要能在念佛時沒有昏沈和散亂。如徹悟禅師所說:“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倘若念佛偏執唯心淨土,而沒有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行事。或修行雖亦精進,但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福報者,都不得說是有淨土。

  本文主要依據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所寫,其余經、論則查閱《大正藏》電子版,未入藏者或查原文,旨在紀念大師,弘揚大師萬善同歸于淨的傳統,特作說明。

  

《學佛修行 萬善同歸——兼論延壽大師的四料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