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善不善法,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亦复如是,菩萨摄受如是胜解,得入解脱解脱智见,及能摄受普净无垢解脱之处菩提资粮。[21]
尔时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长子金刚军,持妙宝网覆于佛上,前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佛言,善男子,菩萨若能具修十法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何等为十,一者常行无碍大慈,二者常起无倦大悲,三者精进办诸事业,四者善修空三摩地,五者现前通达胜慧,六者于一切处皆善通达,七者能以妙智清净三世,八者以无碍方便观实业报,九者虽了知空而植众德本,十者如其所说自性清净而善入圣道,菩萨若具如是十法,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22]
无增无减自性清净真实不可觉普遍等虚空,无色无作出过三世,不苦不乐无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真实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真实文殊师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罗蜜,佛说此祇夜。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23]
(六)诸佛如来悉知众生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覆蔽,不入自性。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作是念:“我当勇猛勤修精进,为诸众生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除其烦恼。一切众生皆有性净,是故于彼勿生下劣,应当尊重。彼即我师,如法恭敬。”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心,即生般若阇那大悲。[24]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为诸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爱清净位是菩萨位;见清净位是菩萨位;深着清净位是菩萨位;悦乐清净位是菩萨位;藏清净位是菩萨位;庄严清净位是菩萨位;光明清净位是菩萨位;身清净位是菩萨位;语清净位是菩萨位;意清净位是菩萨位;色清净位是菩萨位;声清净位是菩萨位;香清净位是菩萨位;味清净位是菩萨位;触清净位是菩萨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净故。一切法自性清净,即般若波罗蜜清净。[25]
(七)若信诸法自性清净,离一切戏论诸因缘行,是名圣默然,若依七菩提分有所说。是名如实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别,无增无减,是名圣默然,若依八圣道有所说是名如实说法,若知诸法相如彼栰喻,不依法行,不依非法行,是名圣默然。[26]
(八)一切法相自性清净,所谓一切如来智身,文殊菩萨清净出生。[27]
(九)若菩萨于一切法不起诸念,了知诸业自性清净,住无所念,是名正念,若菩萨入一切法自性平等,于所缘相皆悉远离,毕竟观察了不可得,是名正定。[28]
(十)如来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着有我之相,---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说如来藏,令彼外道离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义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说如来藏,是故我说有如来藏,不同外道执着神我。[29]
(十一)如来法身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障智障习气故名为净,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净波罗蜜,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离无我戏论究竟寂静故名为我,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我波罗蜜,以得远离意生阴身因故名为乐。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乐波罗蜜,以世间涅槃平等证故,故名为常,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又复略说有二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应知,何等为二,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因相故,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30]
(十二)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31]
--------------------------------------------------------------------------------
[1] 龙钦绕降巴.《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3]《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79页.
[4] 《杂阿含经》第二十六, 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 第184页上.
[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二,玄奘译,《大正藏》第五册. 第44页下.
[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一,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 第658页下.
[7]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652页中.
[8]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九,惟净等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第496页上.
[9]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谈论品第七(丹菩萨无二品第十二),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五册. 第48页中.
[10] 《佛说宝雨经》卷第五,唐达摩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 第305页中下.
[11]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隋真谛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372页下.
[12] 《佛说法集名数经》,施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第660页中.
[13]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第二,善无畏集译,《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718页上.
[1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2~153页.
[1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七,第六分显相品第三,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926页.
[16]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圣勇菩萨等造,宋朝绍德慧询等译,《大正藏》第三册,第343页.
[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一,初分巧便学品第五十五之五,玄奘译,《大正藏》第六册,第749页.
[18] 《央掘魔罗经》卷四,宋求那跋陀罗,《大正藏》第二册,第540页.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五十五,第二分同性品第六十二之一,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299页.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第193页.
[21] 《大宝积经》卷第五,第二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第一之二,大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8页.
[22]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去来品第二十,惟净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42页.
[23]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般若波罗蜜品第六,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95页.
[24]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法性品第五,陈月婆首那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00页.
[25]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76页.
[26]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83页.
[27]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卷下,宋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19页.
[28]《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施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册,第929页中.
[29] 《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29页.
[30]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0页.
[31] 《成唯识论》卷第十,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全文阅读结束。